秋風二首

《秋風二首》是唐代洛陽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是寫對秋風而傷世亂。第二首詩是寫對秋風而動歸思。

基本信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原文

秋風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關。
吳檣楚柁牽百丈,暖向神都寒未還。
要路何日罷長戟,戰自青羌連百蠻。
中巴不曾訊息好,暝傳戍鼓長雲間。
秋風淅淅吹我衣,東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搗練急,石古細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為誰好,早晚孤帆他夜歸。
會將白髮倚庭樹,故園池台今是非。

注釋

【鶴注】當是大曆元年作。蓋以廣德、永泰間,吐蕃與党項羌、渾、奴刺入寇,故詩言“戰自青羌連白蠻”。
秋風浙浙吹巫山①,上牢下牢修水關②。吳檣楚舵牽百丈,暖向成都寒未還③。要路何日罷長乾④?戰自青羌連白蠻⑤。中巴不得訊息好⑥,瞑傳戌鼓長雲間⑦。(此對秋風而傷世亂也。在下四句分截。修關在秋候,故托秋風以起興。吳檣楚舵,由水關而向成都,秋寒未還,阻於羌蠻之亂也。中巴信急而戌鼓聲聞,巫山非安處之地矣。)
①謝惠連詩:“漸漸振條風。”②舊註:“上牢巫峽,下牢夷陵。”《十道志》:三峽口地曰峽州。上牢下牢,楚蜀分珍。《月令》:“涼風至,完堤防。”③成都乃上水,故用百丈以牽舟,若神都,則是下水矣。《唐志》:光宅元年,號東都曰神都。
④《晁錯傳》:“勁弩長戟,射疏及遠。”
⑤《後出師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水經注》:青衣縣,故青衣羌國也,縣有蒙山,青衣水所發。考唐時,嘉州本梁青州,州有青衣水。《唐會要》:東謝蠻,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北至白蠻。《唐書・南蠻傳》:弄棟蠻,白蠻種也。其部本居弄棟縣鄙地,後散居磨些江側。
⑥《方輿勝覽》:《華陽國志》云:劉璋為益州牧,以墊江以上為巴郡,江州至臨江為永寧郡,朐至魚復為固陵郡,巴遂分矣。巴州居其中,為中巴。
⑦雲間,言鼓聲之高。其二
秋風浙浙吹我衣①,東流之外西日微②。天清小城搗練急,石古細路行人稀③。不知明月為誰好?早晚孤帆他夜歸。會將白髮倚庭樹④,故園池台今是非。(此對秋風而動歸思也。亦四句分截。上章末句,已涉瞑時,故此章皆說暮景。《杜臆》:水東流,日西墮,雖即景起詠,亦嘆年華逝波,桑榆景迫,搗練急,備征衣。行人稀,蜀道梗也。月夜孤帆,方以歸鄉為樂,故園是非,又以殘毀為憂。)
①蔡琰詩:“悲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②《吳都賦》:“將轉西日而再中。”③張正見詩:“煙崖恿古石。”謝�詩:“徘徊東陌上,月出行人稀。”④《杜臆》:老倚庭樹,若淵明之眄庭柯而撫孤松。胡夏客曰:《秋風》第二首,似物體律詩。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