祼油價

對此,中石化一位權威人士昨天向媒體提供了一份詳盡的中美兩國成品油價對比數據,力證國內油價目前仍低於美國。 對此,中石化一位權威人士7日提供了一份詳盡的中美兩國成品油價對比數據,力證國內油價目前仍低於美國。 那位權威人士說“中美兩國成品油價沒有可比性”,因為兩國油價構成不同。

中國上月一個月內連續兩次上調成品油價後,有輿論質疑國內油價“虛高”,並指責中國油價已高於美國。對此,中石化一位權威人士昨天向媒體提供了一份詳盡的中美兩國成品油價對比數據,力證國內油價目前仍低於美國。(《上海證券報》7月8日)
在輿論指責國內油價虛高的評論見諸報端後,中石化方面果然沉不住氣了,派出一位所謂的專家拿裸油價進行比較,試圖證明中國的裸油價低於美國的裸油價,不過顯然,這位代表著中石化立場的專家是欲蓋彌彰,起到的作用適得其反。
因為即便按照該專家所說的“7月6日中國90號汽油的最高零售價為7543.67元/噸,其中包含了增值稅1096.09元/噸、消費稅1388元/噸、城建等稅收248.409元/噸,稅占比為36.22%。最終,不含稅的國內汽油價格為3.47元/升,比美國低13.03%”,但這樣的比較,顯然沒有考慮美國汽油徵稅中各州的消費稅、銷售稅等稅種的影響,隱掉這部分稅收進行比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而且,即使考慮到美國各州的消費稅與銷售稅各自不同的因素,不予計入其中,中國的裸油價在如此背景之下低於美國的裸油價,但中石化專家有沒有考慮過,中國的國民收入與美國的國民收入相差多少?如果按照專家的預測,201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標準來計算,而美國的人均GDP按照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5年的統計為42000美元,那么,中國國民的人均GDP還不夠美國的十分之一。
讓國民人均收入不足美國十分之一的中國去與美國比較裸油價的高低,這不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嗎?而且,一件如此可笑的事情,還被中石化的專家非常嚴肅地談論,這就更可笑了。
誠然,中國的汽油稅徵收得過多,也比美國高,這是一個基本事實,但現行的油價已經建立起與國際成品油價聯動的機制,這意味著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國內油價只升不降的趨勢已然確立,即使如此中石化與中石油還在嚷嚷著自己巨虧,那么就要從中找找原因了。
我想,中石化中石油巨虧的根本原因,固然有以往成品油定價未與國際接軌的因素,但兩大巨頭也不得不承認,雖然石油雙雄在世界500強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這其中更多的因素並不是企業的競爭力與影響力,而是壟斷收益以及幾乎每年都有的國家巨額補貼。
中石化專家在比較中美兩國的裸油價格時,為何不比較一下中石化的海外競爭力?為何不透露一下中石化的海外收購收益是多少?海外競爭處處不利,只能依靠著向國家要政策來獲得收益上的平衡,這本身就是低能的表現 .

中國上月在一個月內連續兩次上調成品油價後,有輿論質疑國內油價“虛高”,並指中國油價已高於美國。對此,中石化一位權威人士7日提供了一份詳盡的中美兩國成品油價對比數據,力證國內油價目前仍低於美國。
(7月8日《上海證券報》)
看是什麼計算標準
到底美國油價高,還是中國高,看用什麼口徑和標準。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就說,中國油價比美國高,首先就高在稅收上。中國汽油稅約是全美平均水平兩倍。比如,所謂“國內油價目前仍低於美國”,是指稅前油價低於美國。除非中國消費者用油不用繳稅,這樣的計算標準,高稅負的事實反倒被遮蔽了。
而實際上,國內成品油價中,所含增值稅是按照銷售價的17%計算的。這種計稅方式,實際上是多扣了稅收成本,這樣一來,也就降低了裸油價格。失真的對比,也反映不出實際的差距,說服力何在?
不僅如此,再看看這個對比數據的樣本。選的是90號汽油,都知道的是,我國民眾消費的主要還是93號汽油。而價格上,93號成品油價格比90號汽油價格要高,中石化卻用90號汽油零售價與美國成品油零售價進行對比。這樣選擇性的對比方式,等於是降低油價數字後,再跟人家比。這樣的對比,代表性、可靠性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裸油價格低於美國,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銀玉芝(武漢 媒體人)
怎能選擇性對比
油價高不高,百姓有發言權,因為他們才是終端零售價的購買者。油價高不高,也比的是終端零售價,可是這位專家卻拿油價成本的一個環節來比,拿稅收來比,從而得出中國油價比美國低,這樣的算法科學嗎?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按照目前每公升6.37元的油價,剔除政府稅收後石油公司真正拿到的銷售收入約4.08元。以美國新澤西州為例, 6月30日油價為2.524美元,折算後每公升約4.56元,剔除稅收後石油公司拿到3.64元;英國國內油價在12.2元時,剔除稅收後石油公司拿到3.294元;日本國內油價在7.5元時,稅後石油公司實際拿到3.4元。在這個“權威人士”口中,始終不會說出這個數據。一旦說出這個數據,恐怕結論就相反了吧?
在眾多的數據中,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得出對自己有利的結論。這樣的算法是一種有選擇性的對比。選擇性的對比顯然不科學,一葉障目,往往會要什麼結論就有什麼結論。
肖華 (江蘇建湖 公務員)
價格機制根本就不同
那位權威人士說“中美兩國成品油價沒有可比性”,因為兩國油價構成不同。其實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方面,真正不具可比性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人家是私企,純市場行為的自負盈虧;我們是國企,卻還動輒人為搞點“油荒”出來“逼宮”,盈利是自己的虧本了就國家補;人家是高品質的汽油,而我們的成品油質量較低。可見,我們是較為低端的生產,內部提升的空間還很大;而且對於產品的成本與利潤的核算,也一直缺乏公開透明的環境,外部無法監督,估算不出還可擠出的“水分”;而至於高稅負問題,中國花樣繁多的路橋費成為車主的一大困擾,但美國的高速路基本免費。
美國是典型的汽車社會,低油價是必然的社會需求,而中國倡建節能社會,高油價高稅負卻還沒享受到同等的服務品質,這簡直像一個諷刺;這樣的強烈對比還有很多,但只舉關鍵的一點,就能證明“中美油價真的沒可比性”,中國油價比美國低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中國工人的薪資水平只相對於美國的百分之幾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