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華街

1978年改革開放後,祥華鐵觀音迅速發展,並改進制茶技術,提高知名度,為祥華街發展帶來生機。 2001年,砌築祥華溪堤,興建祥華茶葉市場,改善祥華街的街容街貌。 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尤其祥華鐵觀音有一定知名度後,一到春秋茶登場,外地客商雲集祥華街,市場十分繁榮。

祥華街  
早期稱下地圩或華地圩。街市形成於民國時期,只有幾家小店鋪。1965 年成立人民公社後,隨著基層政權的建立,從橋頭至庵前長約1000米,供銷社、郵電所、信用社、衛生院等相繼設立,街市才有一定規模,但結構較差。20世紀80年代前,鄉村公路很少,村民趕集,必須徒步,村與街道距離較遠,翻山越嶺,十分不便,且街道的店鋪分散,較集中的只有供銷社的飲食、五金、百貨、農資幾家店鋪,街頭為鄉政府,街尾一家衛生院。平時街道冷冷清清,一到圩日,熱鬧數小時,未到下午,恢復原樣。1978年改革開放後,祥華鐵觀音迅速發展,並改進制茶技術,提高知名度,為祥華街發展帶來生機。1998年籌資50萬元建成祥華衛生院病房樓,社會籌資140多萬建成中心國小教學樓,並對原祥華街進行第一次改造。2001年,砌築祥華溪堤,興建祥華茶葉市場,改善祥華街的街容街貌。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尤其祥華鐵觀音有一定知名度後,一到春秋茶登場,外地客商雲集祥華街,市場十分繁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