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青中學[汕頭礪青中學]

礪青中學[汕頭礪青中學]
礪青中學[汕頭礪青中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汕頭市潮南區礪青中學是粵東教育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由沙隴愛國留日法學士鄭國凱先生創辦於抗戰硝煙瀰漫的1937年,至今已走過了七十年的歷程。取名“礪青”,乃取“砥礪青年,使之奮發向上”之意。七十年來,礪青中學人才輩出,校友遍布海內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在海內外校友的熱心幫助下,校園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全校上下,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教師辛勤耕耘,誨人不倦;學生勤奮上進,刻苦拼搏,學校在周邊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

基本信息

辦學條件

礪青中學現在已成為潮南區直屬單位、汕頭市一級學校。現全校共有高中教學班37個,學生2100多人,校園占地總面積120畝,總建築面積23550.88平方米。設備齊全,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獲得榮譽

學校現任校長鄭武義同志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農村千名優秀體育教師”、“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汕頭市優秀校長”。全校教職員工140多人,其中大學本科學歷教師96人,中級職稱以上教師112人。學校教師多人多次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南粵先進工作者”、“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朝陽讀書活動先進個人”、“汕頭市優秀校長”、 “汕頭市優秀教師”、“汕頭名師”、“汕頭市優秀班主任” 、“汕頭市優秀團幹部”,有2名教師被確定為廣東省“骨幹教師培養對象”和“百千萬工程省級培養對象”,有3名教師被確定為汕頭市和潮南區“名班主任”培養對象。從總體上看,我校的教師隊伍是業務精良,敬業愛崗,教學經驗比較豐富,能適應教育事業發展要求的。現在,全體教師在各級黨政的正確領導下,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樹立素質教育新觀念,逐步形成了科學的教育思想,圍繞“嚴謹、創新、團結、進取、愛生、奉獻”的教風,努力拚搏,艱苦奮鬥,教育教學碩果纍纍。

“枝繁葉茂承先啟後春風育桃李,天高地闊繼往開來世紀展宏圖”。礪青中學建校七十年來,人才輩出,業績輝煌。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校”的指導思想,以“自礪自強,立德立功”為校訓,弘揚“求真務實,礪志進取”的精神,明確提出了“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具有高品質境界的學校,把學生培養成為能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奮鬥目標。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高考成績逐年上升,實現了“低進高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體現了全校師生礪志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

首先是礪青中學培養出來的人才遍布海內外,有的已成為全國各級機關、部門的骨幹棟樑;還為全國各級各類高校培養輸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以2007年高考為例, 我校上本科人數119人,上專科人數434人,創歷史新高。受到周邊乾群的高度讚譽。

其次,礪青中學學生在各級各項競賽活動中成績突出。先後有十位同學在全國性數學、物理、外語競賽中躋身前三名,有三位同學獲得潮汕星河獎。以近年為例,學生鄭再豐、馬澤玲、鄭育華在潮南區高中生現場作文比賽中獲獎;學生林鎮棉在汕頭市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學校體育運動隊參加各級各項比賽,共獲獎旗二十五面。2007年,我校男子籃球隊參加潮南區中學生籃球比賽,獲得第二名。另外,我校先後有十三名同學分別代表汕頭市參加省、全國各項體育比賽,共獲得省級七項第一名、二項第二名、四項第三名,一項全國第一名和第八名。

第三,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7月,我校承擔的省級課題《農村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實踐研究》順利結題;同年年底,汕頭市“十一·五”規劃課題《語文課堂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有機結合》開始啟動,正式立項。我校教師還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近幾年來計有25篇論文在市級以上教育機構組織的評比中獲獎;有47篇論文在區教育機構組織的評比中獲獎;有21篇論文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

第四,學校獲得了多項集體榮譽,得到了各級黨政的大力肯定。學校曾12次被市、區授予“示範家長學校、優秀工會組織、法制建設先進單位、體育節活動先進單位、先進婦聯、優秀基層黨支部、五四紅旗團委”等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12月,學校被推薦為“廣東省依法治校示範校”。

礪志興學,先賢開創千秋業;青史垂範,後秀更上一層樓。礪青中學肇創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她包含著崇高的追求,蘊蓄著蓬勃的生機,凝聚著不竭的活力。“秉先賢遺風,莘莘學子苦心孤詣探求人生真理;沐時代春雨,菁菁校園壯志滿懷開創教育偉業”。新的時期,學校制定了近、中、遠期發展規劃,創建省一級學校、全國示範性學校、知名學校、一流學校,是我們對學校未來發展的展望與追求。

事屬眾擎舉非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全體教職員將在上級黨政的正確領導下,在廣大校友、鄉親、賢達的幫助支持下,以艱苦奮鬥、礪志進取的工作精神努力拚搏,充分展現礪青中學“現代化、有特色、高質量”的全新形象。礪青將以她跨越式的進取精神和強大的實力肩負使命,牢記囑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讓我們翹首遠望,深情召喚,殷切期待,堅信未來:草樹知春年年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大事年表

學校大門 學校大門

礪青中學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秋,愛國知識分子鄭國凱、鄭國讓等人籌資創辦的。校址設於興隴寶泰內,鄭國凱自任校長。 1937年秋,日本侵占華北地區,挑起“七七”蘆溝橋事變。八月十五日,日軍又侵占上海,全國人民同仇敵愾,一致要求抗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礪青中學就在這戰火的後方招收第一屆學生,並定名為“私立戰時礪青初級中學”。取名礪青,意在砥礪青年,奮發向上,冠以戰時,標明創辦學校背景。1940年,學校立案,刪去“戰時”二字。 礪青中學校舍是由鄭國凱、鄭國讓在取得族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借用家族寶泰祠堂花園及部分“四點金”作為教室、校務處及學生宿舍的。學校從第一屆招收新生10多人到1939年三個級三個班共140多人。以後逐步增加,略具規模,教室由原來的祠堂可供四班就讀,發展至增加祠前坊二個班。學校的教師多是從當時淪陷的上海、廣州等城市返鄉的高級知識分子。國凱不惜重金,把這些有教學經驗的教師聘請至校任教,同時購置大量的圖書和儀器,成為潮陽當時設備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名牌中學。 1943年,汕頭、潮陽等地相繼淪陷,日偽軍不斷竄入內地騷擾,加上當時連月乾旱,糧食失收,餓殍遍路。學校曾一度遷至大埔、簡樸老祖祠及港頭等地方上學。當時局勢動盪不安,生活極為艱辛,但學校教師仍一面堅持上課,一面宣傳抗日,高唱著“礪青在炮火中誕生”等抗日救亡歌曲。這一時期的教師有鄭國讓、林國雄、高孝良、陳和鳴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礪青中學師生歡慶抗日戰爭的勝利,同年冬,學校回遷原來校址。 1946年,學校由每年秋季招收一屆,改為招收春秋兩屆,計有6個教學班,學生人數成倍增加。至1949年,國中畢業生共有12屆,約400人,有的畢業生繼續升學高中,有的參加革命隊伍,有的則任教於各校之中。在這期間,國民黨正調集大量部隊準備內戰,黨組織派孫波、肖明、姚傳聲等共產黨員到礪青中學任教,在學校建立了地下黨小組,發展吸收了馬軍、鄭冠、吳聲義等10多名黨員,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1950年1月,礪青中學由沙隴區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2月,學校經費由縣政府撥發,校址從寶泰遷至成田鄉原中民國小。1953年8月,經廣東省教育廳批准,轉為公辦,稱為礪青初級中學。1955年改為潮陽第九中學,1956年改稱為潮陽第一華僑中學,開始增設高中班。1958年,人民公社化,原第七區拆稱為沙隴、成田、井都三個公社。第一華僑中學改稱為沙隴中學。1961年,學校班級增加,在中民女校擴辦8個教學班。文化革命初期,學校改名為練江中學。1969年,學校分拆為成田、沙隴二個中學,沙隴中學從原學校分出部分儀器和設備,選址陳蘇埔新建校舍,並在1972年把原辦於亭仔庵的沙隴農業中學合併於沙隴中學。 1980年秋,僑居泰國的校友李光隆、鄭鍾潤、鄭錦勵、鄭述展等,及海內外校友聯名向有關部門陳述了國凱創辦礪青中學的威望與影響,要求恢復母校礪青中學的校名。1981年1月,礪青中學的新牌匾掛於校門之上,恢復了原來的校名。 1987年1月15日,礪青中學在歷經半個世紀的滄桑易變,迎來了第一個校慶活動,來自全國各地、僑居海外校友歡聚一堂,暢懷敘故。當年風華正茂的校友,如今已是鬢毛斑白,行路佝僂的老人。同窗學友之誼,使他們頓覺年輕了,在慶祝礪青中學建校五十周年的慶典活動中,有汕頭市及潮陽縣的黨政領導,有歷任礪青中學的校長教師、各界知名人士特邀代表、海內外校友共487人。

2007年12月16日,礪青中學建校70周年慶典活動。建校七十年來,礪青中學人才輩出,業績輝煌。

礪青中學校徽涵義新解

潮南區礪青中學創辦於1937年。是時抗日烽火起,沙隴先賢歸。籌資興庠序,造福鄉梓間。此後,志士仁人,風雨兼程,勵精圖治;莘莘學子,上下求索,英才輩迭。至今日礪中,思想開放,理念先進。人文蔚起,人才濟濟,科學維揚。乃智慧之淵藪,夢想之承載。

鄭國凱校長諸先賢興學之初,即設計有學校校徽(如圖)。校徽為一倒置之等腰三角形,底色為青,黃底色之劣弧上書“礪青中學”四字(解放前從右往左寫,今從左往右寫),弧下呈圓錐形狀,圓錐內有紅五星一,金線五條。

歲月之河,風雲變幻;礪中文脈,源遠流長。校徽固有之涵義深廣,然社會發展,時代進步,有些解讀已與今日之教育思想不太相符。在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的今天,我們不妨試著對校徽的涵義做如下新的解讀:

礪青中學整個校徽呈三角形之狀,三邊寓意為: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

校徽底色為青色,乃取“砥礪青年,使之青出於藍”之意;更要求學生“學會關心,學會生活”,關注環境,保護環境,務使青山常青,綠水長流。

校徽上紅五星為國旗之主要組成部分,教育礪中學子要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立志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

校徽底部之五段線條,象徵礪中學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自校名題字上端至校徽底部為錐子形狀,取義自戰國時代蘇秦“引錐刺股”之典故;五角星乃在錐體中部“鑿”開些許空間而成,取義自西漢學者匡衡“鑿壁偷光”之典故。以此二典故勉勵青年學子自覺磨礪,刻苦鑽研,提高素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