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河村

磨河村擁有享譽全區的獅子舞,每年歲末都會在全區組織的活動中進行表演。 同時磨河村支村委積極籌資,建成黨員活動中心,豐富了黨員的文化生活。 雖然磨河村經濟發展緩慢,但磨河村人勤勞節儉,民風淳樸,村民待人熱情好客。

磨河村地理位置

山西省鹽湖區東郭鎮下轄村
磨河村位於鹽湖區東郭鎮南端,坐落在中條山腳下,東鄰上月村,西鄰界村,北鄰東郭村,交通便利。從禹都南門乘車30分鐘到達東郭鎮中心,再往南走500米到達磨河村。全村914畝耕地,人均純收入達4275元。

磨河村簡介

全村轄4個居民小組,247個農戶,895口人,4個居民組,黨員人數31人,勞動力人數512人。
磨河村擁有享譽全區的獅子舞,每年歲末都會在全區組織的活動中進行表演。同時磨河村支村委積極籌資,建成黨員活動中心,豐富了黨員的文化生活。為了保持村容整潔,支村委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成立了衛生保潔隊,清理範圍包括村里所有大街小巷,定期清理村內的垃圾,並設立了垃圾池,使村里環境的維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為了改善村裡的綠化,村委會春季補栽女楨300棵,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
磨河村以小麥、棉花、玉米為主導產業,產業發展水平較低。雖然磨河村經濟發展緩慢,但磨河村人勤勞節儉,民風淳樸,村民待人熱情好客。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磨河村建設了廣場1200平米,設定了各種健身器材,方便了村民鍛鍊身體。
磨河村同時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莊。磨河村的清代舞台建築便是例證。位於磨河村的這座清代舞台建築,是一座融自然美與人文美為一體的清代舞台,建築風貌完整,碑刻文字清晰,舞台中央上方門額上的兩行題字“天然節奏”、“盛世元音”,給人以美的遐想和藝術的感悟。其木雕、藻井、天花、斗拱、撐拱、額枋以及磚雕,都極為考究。正梁中央是一木雕龍頭,兩邊幕環處是磚雕奔馬圖,古樸嚴謹,風格特異。尤其是正中門額上“天然節奏”的木刻題詞,再次激起人們的無限聯想。

磨河村景觀介紹

磨河村也是風景優美的村莊。九龍山自然風景區就是位於運城市鹽湖區東郭鎮中條山腹地,鹽湖南畔,運三高速與南環城高速交江處,距市區十五公里。它原名九黎山,以苗黎族先祖蚩尤故里而命名。山前有一九六二年運城縣人委產“磨河村新石器遺址”石碑,記載此地為七千年前人類集居地;一山坡陶窯為五千年前人類集居地遺址;被稱為天下第一路的“虞坂古鹽道”,已列為山西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蚩尤墓家,北魏摩崖石刻、宋代城牆、古烽火台;元、明、清古廟等遺蹟遍地。東郭鎮2004年被譽為山西省文明小城鎮,2005年被列為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
九龍山巍峨挺拔,雲蒸霞蔚。十公里長的深谷,河水長流不息,潭潭相連。“三潭映月”、“九龍飛瀑”、“臥虎藏龍”、“碧海群島”、“陰陽界”、“通天路”等數十景點,如詩如畫。“東郭先生和狼”、“三娘管狼”、“喇嘛盜寶”、“關公磨刀”、“牛家院”等經典傳說,婦孺皆知。堯時禹鑿虞坂古鹽道,為四千年前的“四衢大道”之一,為歷代潞鹽南運必經的“陽光大道”,古鎖陽關,為春秋晉、虞二國界關。“伯樂相馬,假虞伐虢,唇亡齒寒,冀北空群”等經典古事就發生在這裡。世界上最早的明代前收費站一俗稱“挖刮廟”;反映中國人生育情愛文化的“兒女窩石陰洞”和“通貞石陰碑”等都在這裡。
九龍山自然景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勝景,交通便利,與天下第一武廟—關帝廟、死海、舜帝陵廟有高速路連線互為一體。它融歷史文化於自然風景中,讓人們在爬山涉水、休閒娛樂的同時品味河東古老的根祖文化,親近先賢聖哲的美妙詩篇,成為運城市又一旅遊佳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