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寺[湖北利川市寺廟]

石龍寺[湖北利川市寺廟]
石龍寺[湖北利川市寺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龍寺,離鎮東5公里處有宜影塔,離鎮西2公里處有7層高聳的培風塔,兩塔修建於清代道光鹹豐年間。

團堡石龍寺

簡介

團堡鎮中的石龍山有修建於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的石龍寺,離鎮東5公里處有宜影塔,離鎮西2公里處有7層高聳的培風塔,兩塔修建於清代道光鹹豐年間。現在石龍寺屬於省級文物,正在申報國家級保護。獨特的古建築遺存,使團堡寺從清代起就商貿發達,如今的集鎮也以一寺兩塔而

石龍寺石龍寺
遐邇州市內外,其深厚的歷史淵源、豐富的文化積澱,彰顯出團堡豐蘊的歷史與文化的合璧。我國著名古建築學教授張良皋先生在考察石龍寺後評價說:“石龍寺是鄂西古建築的一枝獨秀”。
石龍寺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磚木結構,計1050平方米。內有四進四殿,設定七個天井,是恩施州內年代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寺廟建築物,屬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外景點自然古樸,惟妙惟肖。龍宮池內,石龍盤鏇,靈光溢彩;龜相府有龜相運籌帷幄,瀟灑自若;蟹將館有蟹將力鼎千鈞,氣蓋雲天;魚妃院佩鯉脈脈含情,傳誦著愛的佳話;鱉後宮冷遇鱉後而鱉後不冷,企盼著龍王到來的日子。夫妻銀杏樹歷經滄桑,恩愛相守,價值連城;抗戰紀念塔,巍然屹立,彪炳千秋。眾多景點,目不暇接,令人留連忘返,嘆為觀止。更有那奇妙奇情的傳說故事,動人心弦,感人肺腑。歷史文化
石龍寺石龍石龍寺石龍
石龍寺位於利川市團堡鎮老街北部的一座小山上,小山高約百米,形若堡壘,林蔭蔽日,空氣清新,古樹珍奇,令人心曠神怡。山頂平展,寬約一平方公里,極目四望,天寬地闊,萬種風情盡收眼底。山下房舍繞山而建,遂成長街,依勢取名為團堡。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1369年)高僧慧明從四川追尋龍脈至此,登山小山,連聲贊曰:“龍潛此也。”即化緣募捐修廟。耗時三年,落成之日,一黃龍率金龜、金蛙從天而降,徑直撲入正殿前池內,對佛像盤曲而臥,化為石像,拱視正殿。高僧慧明率眾僧對天禮拜,取廟名為“石龍寺,”此後,石龍屢屢顯靈,“每值歲旱,鄉民輒聚禱於前,甘霖立沛,傳曰:‘此寺有功德於民’。”
寺分三殿,總建築面積為1050平方米,四周條石砌基,火磚砌牆,殿內木質結構,廊柱雄立,“神像森列”,圖案雕刻,精工細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額樓魚樵耕讀圖案,山牆繪古典神話故事,日裡暮間,鍾鳴磬鼓,聲傳十里,香火鼎盛。清乾隆54年進士張定遠來寺遊覽,觀得石龍氣勢,讚不絕口,隨即賦七絕詩一首:“怪石崢嶸幻作龍,飛身凌駕白雲中;不是老衲吟雕琢,早乘風雷上九重。”清同治11年,任利川南坪巡檢湖南漵浦附貢周鵬齡,在石龍寺遊覽後也詩興大發,寫了一首排律:“媧皇補天后,剩石遺邊城。一朝化為龍,蜿蜒風雷驚。阿誰好事者,蘭若峙崢嶸。階前露之面,不飛復不鳴。臥龍扶漢鼎,大星落前營。幼安隱遼東,皂帽從諸生。置身潛見聞,何如此堅貞。 我來寓山寺,喜與神物鄰。問石石不語,望雲空冥冥。飛騰會有時,何年為點睛。”對寺中石龍大加誇讚。
清同治年間,廩生冉有恆改寺廟為義學,玉皇閣上懸“從龍書院”大匾。此期
石龍寺石龍寺
間,石龍寺曾兩度遭到火焚,後殿化為灰燼。光緒五年,施南知府王庭楨“毀義學及書院”,復名石龍寺。民國26年,團堡民眾復建後殿,石龍寺恢復原貌,外形完整,保存至今,是恩施州保存得最完整的唯一古廟。可惜殿內設施,幾度遭受各民黨返動派破壞,又遭“紋革”炮火劫掠,石龍被斬頭切尾,龜、蛙亦頭破肢殘,木雕盡數摧毀,僅倖存木雕一尊,石雕16幅,石碑25塊,石刻對聯二幅。1987年,石龍寺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團堡鎮的一寺兩塔不僅是風景,而是 團堡一枝獨秀的古建築文化,更是詩詞楹聯打造出的團堡古建築文化,才使石龍寺、宜影塔、培風塔深入人心,得到人們的喜愛。民間傳說

①石龍

石龍石龍

團堡鎮北有一山,古木參天,林蔭蔽日。晨雲蒸,紫氣升騰。山頂正中有一怪石,酷似龍,浸於池水中,身東尾西,轉頭向北,蜿然如生。據史載,很久以前,遇大旱,稻禾枯焦,土家山民無以為計,遂求助於“石龍”。備祭品,燃香燭,化紙錢。禮畢,甘霖立沛。石龍靈應,傳遍方圓百里。
同年,不知何處來了孽龍,竄至團堡大壩,毀良田,踐穀物,危害甚烈。一夜陰雲四合,閃電雷鳴,山搖地顫,嘶斗之聲嗷嗷不絕,經久不息。次日凌晨,大壩村民見一頃稻穀已成泥潭,一具無首龍屍,僵臥其中。潭中又有尺許斷角一隻,拳大眼珠一枚,鮮血斑斑,沿路灑滴至團堡北山。追視之,見山頂石龍左角折斷,右眼失珠,滿身稻穀,混血粘泥。觀者甚奇,驚呼:“石龍護我”。於是,團堡眾山民集資修廟,歷時二載落成,命名曰:“石龍寺”。
石龍與孽龍決鬥時,本欲將孽龍斷首拋入七渡河中,因折角乏力,中途跌擱於石板嶺四方坪萬仞峭壁之沿。引頭後化為石,該地便經此命名為“龍頭石”,亦是團堡奇景之一。
②鯉妃
團堡四五里有一洞,洞中有一野貓,修煉成怪,危害百姓甚烈。洞旁有一大池潭,水深數丈,直通陰河。潭中有一雌鯉,其功夫不在野貓之下。野貓因屢次捕食潭魚,侵犯雌鯉,為保護水族,多次奮起與野貓決鬥,然勝負難分。
一日,雌鯉與野貓斗得正酣,法海十三代何去傳人解智和沿遊方至此。見狀舉塔,立斃野貓。雌鯉正欲上前感謝相助之恩,和尚怒曰:“爾亦屬孽障”,舉塔便罩,但又見雌鯉體態嬌美,秋波閃閃,正躊躇間,機靈的雌鯉將身一縮一縱鑽進塔中,和尚順勢扣塔雌鯉於潭邊,貼上靈符而去。此塔於今尚存,即團堡野貓水宜影塔
雌貓被囚,潛心修煉。一日,石龍路過此地,聞得誦經之聲,遂循聲察視,見一符巾於塔頂,拱身便揭。符揭,一女躍出,鏇從龍身下跳過。大呼曰:“吾跳過龍門也!”立叩拜拯救之恩。龍視之,雌鯉體態婀娜,貌若殊麗,即問曰“願隨吾否?”雌鯉欣然應允:“願終身侍君”。石龍大悅,攜鯉而歸,納為寵妃。
③神龜
龜相龜相
神龜住於龍宮池左側,池水終年澄清,暴洪不盈池,大旱水不減。神龜智勇雙絕,常為石龍排憂解難,封為“龜相”。
石龍與孽龍決鬥之前,神龜用移花接木之計,探出了孽龍致命弱點,幫助石龍取勝,石龍角斷孽龍之首,其屍身長約五丈,粗十圍有二,惡臭至極,村民無法處置。入夜,神龜下山入田,馱起孽龍殭屍投入七渡河中,途中有一夜行人遇之,大駭,幾乎魂斷。大壩村民聞之,無不驚異,立備紙燭拜謝神龜。石龍嘆服不已:“真賢相也”。
洪武二年建廟之時,玉帝賜一神座於石龍,重約萬鈞,山陡路險,無法搬運上山,只好擱置山下,再尋良策。長老晨起,見神座已安放於正殿。奇之,往山下察視,沿路深印龜跡,又見一龜甲落於路側,便納於懷中。長老返,細察龜體,果見左腋有創傷,取甲填之,吻合無隙。原來是神龜智請夸娥氏長子下凡,合力托起神座,並安於殿上。長老連聲贊曰:“神龜,神龜”。
④鱉後
鱉後鱉後

鱉秉承父母之命,與石龍結為連理。鱉後身體肥胖,頗為楊玉環之富態。他對石龍殷勤備致,憨厚忠誠,對屬下亦溫良仁慈,頗得人心。於是石龍對她感情甚篤。但因久而無嗣,不免耿耿於懷,欲易之,別選情侶。得鯉妃後,兩情濃濃,寵幸有加,便少入後宮。不久鯉妃又懷龍種,便更加冷落鱉後。鱉後通情達理,不與石龍計較,常與螺、蚌為伴,安然度日。鯉妃雖得寵,但也從不驕橫,常到後宮向鱉後請安,禮數甚恭,親如姊妹。石龍見此亦欣然。
⑤蟹將
相傳洪武十年,一野狼在岩灣孤狸洞採得九尾陰血修煉成精,經常扮著保正模樣,出沒鄉里,敲詐百姓錢財。百姓叫苦不迭,訴諸於石龍。石龍大怒,決心除此惡賊,龜相保薦蟹大將軍掛帥討伐。蟹將領命,立率蝦兵出征,與野狼精戰於下馬溪。蟹將身先士卒,勇不可擋,只因求勝心切,誤中狼精毒鏢,重創左臂。蟹將不顧自身安危,獨手揮刀,斬狼精後腿。狼精遁八狐狸洞。蟹將洞察其奸,不被美狐所惑,率蝦兵殺入狐狸洞,斬野狼精於楓香壩。方過十日,妖狐聚眾作亂,擺出冷血陰刀陣,欲為狼精報仇。蟹將連夜練功,自斷一足,鑄成七寶玲瓏塔,趕妖狐盡數入洞並用塔將其鎮住(即現存培鳳塔)。此後,團堡境內平安、百姓康樂。石龍大悅,宣御匠精美石雕三塊,重獎蟹將。蟹將不貪己功,終日托舉石碑,頌揚石龍恩威。

大漁石龍寺

大漁石龍寺大漁石龍寺
石龍寺位於雲南省呈貢縣大漁鄉海晏村西南滇池東岸的懸崖上,始建於明,清歷次重修。石龍寺占地約4200平方米,大殿為單檐歇山頂,通面闊12.6米,通進深8.5米,前有十四級石階。砂石月台長13.75米。寬11.3米。西有望海樓,置於整個建築群最高處,與西山遙望,系懸山頂抬梁式木構建築,樓前有上下月台,懸岩邊有青石欄桿防護。石龍寺記憶體碑十通有《國史纂修官昆明錢灃記》、《重修石龍青碑》。望海樓原懸匾額“松風水月”為明崇禎帝親筆。抗日戰爭期間石龍寺曾作昆華女子中學校舍,1986年公布為呈貢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