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三記

C形容詞作名詞:例:“枹止響騰”,響,聲音。 ②古今異義:“自以為得其實”,其實,那事情的真象。 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詞,那裡,這裡。

【原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之聲,與向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上說:“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這山下面臨深潭,微風掀起波浪時,水和石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象大鐘一樣。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在把鍾和磬放在水裡,即使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音,何況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尋訪了它的遺蹟,在潭邊上找到兩座山石,敲著聽聽它的聲音,南邊的山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山石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的敲擊停止以後,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這種說法,我更加懷疑。能敲得發出鏗鏘作響的山石。到處都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這是為什麼呢?
元豐七年農曆六月丁丑那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正好大兒子蘇邁將要到饒州德興縣做縣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這座叫做“石鐘”的山。廟裡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頭,在雜亂的石壁中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硿硿的響聲,我仍舊笑笑,並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單獨和邁兒坐小船,到絕壁下面。大石壁在旁邊斜立著,高達千尺,活象兇猛的野獸、奇怪的鬼物,陰森森的想要撲過來抓人似的;山上棲息的鶻鳥,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著;還有象老頭子在山谷中咳著笑著的聲音,有的人說:“這就是鸛鶴。”我正心中驚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的聲音象擊鼓敲鐘一樣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細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的深淺,微微的水波進入裡面,沖盪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船劃回到兩山中間,快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來人,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吹浪打吞進吐出,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跟先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好象音樂演奏起來一樣。我因而笑著對邁兒說:“你明白嗎?發出噌吰響聲的,那是周景王的無射鍾,發出窾坎鏜鞳響聲的,那是魏莊子的歌鐘。古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事情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主觀地推斷它的有無,能行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的見聞相同,可是說得不夠詳盡;一般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願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絕壁下面,所以沒有誰能了解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口說出用筆寫出來。這就是這座山(命名的真實原由)在世上沒能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來尋求用鍾命名的原由,還自己認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嘆息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
【內容主旨】
本文記錄了作者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過程,文中的敘事,議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來由而發,卒章顯志,先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再用“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嘆,一笑點寫自己的寫作意圖。
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段,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表示懷疑。第二段解疑,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究石鐘山命名的真實緣由。屬記敘部分。第三段得出結論,即事情如果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不能憑主觀臆測去推斷它的有無。屬議論部分。
【寫作手法】
《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於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後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後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後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後,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明篇。
【資料窗】
一、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二、補充整理文言文基礎知識
①詞類活用:A使動,例:“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之鳴。B名詞做動詞:例1.“而此獨以鍾名”。名,命名。例2.“枹止響騰”。枹,用鼓槌敲擊。C形容詞作名詞:例:“枹止響騰”,響,聲音。D名詞作狀語:例:“目見耳聞”。目,用目,耳,用耳。
②古今異義:“自以為得其實”,其實,那事情的真象。
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詞,那裡,這裡。例:心不在焉。B疑問代詞,哪裡,怎么。例:1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兼詞,於之,在哪裡。例: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D語氣助詞,啊,呀。例:1於是余不嘆焉。2如樂作焉。E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的樣子。例:硿硿焉。
三、文學常識:
紀年法:(一)乾支紀年法,乾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乾一支互相結合以紀年,六十年一輪。(二)帝王年號紀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漢武帝起有年號,後多用年號記年。如開元,天寶為唐玄宗的年號。(三)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多在春秋,戰國時代。如趙惠文王十六年,魯孝公三十七年等,以元、二、三等序數記。(四)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木星),歲指太歲。又分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即根據歲星在十二星次中的位置紀年。十二星次名稱自西向東依次為: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12年一輪。太歲紀年方向與歲星紀年相反,名稱更為繁複。
四、關於石鐘山的資料
石鐘山位於鄱陽湖出口長江南岸,屬湖口縣雙鍾鎮,石灰岩質,位於鎮南的叫上石鐘山,位於鎮北的叫下石鐘山,相對高度只有50多米。關於它命名的原因歷來有三種意見,(一)風水聲如鍾,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就是持此說。(二)石聲如鍾,由於此山是石灰岩質,內中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音。唐代李渤持此說。(三)山形如鍾。《石鐘山志》記載:“上鍾崖與下鍾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鍾。”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說,他在《春在堂筆記》中記著: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寬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小憩千年人不識,桃花春漲洞門關。”無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蓋全山皆空,如鍾覆地。故得鍾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