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舒清

石舒清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回族,1969年出生於寧夏海原縣。1989年畢業於寧夏固原師專英語系,後任中學教師五年,任縣委宣傳部創作員三年。1999年調入寧夏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已出版小說集《伏天》、《苦土》、《開花的院子》、《暗處的力量》等多部,有作品被譯為法文、日文、俄文等。曾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七屆《十月》文學獎,第五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駿馬獎,第十一屆莊重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回族,1969年出生於寧夏海原縣。1989年畢業於寧夏固原師專英語系,後任中學教師五年,任縣委宣傳部創作員三年。

1999年調入寧夏文聯從事專業創作。

現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作家協會主席,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主要作品

小說集《伏天》 小說集《伏天》

《苦土》,1994年出版,入選首屆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

《暗處的力量》,2001年出版,系張賢亮先生主編的“三棵樹”叢書之一;

《開花的院子》,2001年出版,入選中國小說50強叢書。

《伏天》,2004年出版,系孟繁華先生主編的《短篇王》叢書之一。

文圖集《西海固的事情》一部,王征圖,石舒清文,2006年出版。

《石舒清小說自選集》,寧夏出版社2008年出版。

成就榮譽

小說集《苦土》獲第五屆寧夏文藝評價特別獎,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駿馬獎;

短篇小說《清潔的日子》獲第七屆《十月》文學獎;

短篇小說《黃昏》獲第八屆《十月》文學獎;

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獲《小說選刊》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

短篇小說《果院》獲“茅台杯”《人民文學》獎:

2008年獲得第11屆莊重文文學獎。

人物評價

天賦難辜

2001年左右,石舒清的小說被國家級名刊頻頻發錶轉載時,很多對他的簡介中,都會誤把他的出生年寫為1963年,這樣的誤會時時發生,因為多數編輯評論家都不相信那樣深隧博大的文字會出於一個剛剛三十歲的青年之手。二十歲時順順噹噹發表第一篇小說,三十歲出頭獲魯迅文學獎添加,僅從年齡上看,石舒清已具備了天才的稟賦。即使不把獲獎當作一個標尺,石舒清這些年也用每一篇作品證驗著他神賜的寫作天賦。

2003年,某個出版社集結一批國內著名評論家計畫出一套中國小說50強的個人專集。當時石舒清還不怎么出名,據說某評論家直接諫言,如果不把石舒清放到這五十強里,他就退出編組。

就這樣,一個國內評論家以他的銳氣肯定了這位從未謀面過的寧夏青年作家。而在那屆魯迅文學獎上,石舒清也是惟一一個以全票當選的獲獎者。哪怕在多年以後的今年春天,一個由國內著名青年作家組成的研修班上,大家把歷屆魯迅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再拿出挑剔過後,公認的好作品只有兩篇,其中就有一篇是石舒清的《清水裡的刀子》。

石舒清 石舒清

這篇差點被列入教科書的作品奠定了石舒清作品的基調———平靜中的激越,細緻中的博大,來源於真誠敏感的心靈,以及神性的靈魂。

僻靜的精神資源

石舒清寫西海固,寫回族。在回族人眼裡,他已和張承志一起,成為回族的驕傲。國內著名評論家李敬澤在談到石舒清的寫作時,用了“僻靜的精神資源”一詞。石舒清對於故鄉的感情是深摯的,在他看來,有了西海固這樣一塊富足闊大而又深遠的背景,是他的福祉。他在一個訪談中提到“我似乎回到這裡(故鄉)才能覺得心安和踏實,再到任何地方都有一種被丟棄感和失蹤感。我忽然間覺得故鄉就像是我的另外一個心臟,比我的這個心更壯碩、更有力、更慈悲也更深情”。

他的筆下,那些獨具精神氣質的人和事,來源於自童年時就存貯的,不隨時光流逝而磨滅的記憶。他說他現今回到老家,總有一種重溫記憶的感覺,就是說所面對的土地不像是現實中的,倒好像是記憶中的一種生活。這也許與家鄉的變化不多和太慢有關。但這種少變和慢速度里也有著一種很有根基很綿長很深情的東西,這種東西,對文學來說,又是很有價值和魅力的。

其實,在寧夏,以西海固作底色和背景的的作家很多,但每個人筆下的西海固又不盡相同,像石舒清那樣寫出深度的更是廖廖無幾。西海固在石舒清的筆下,不是個符號,也不是個標籤,雖卑微渺小,但有血有肉,具有人性的力度和深度,那是基於石舒清對生活非同尋常的感受力才能達到的高度。正如《朔方》主編馮劍華的評價,一個作家,是站在西海固來寫西海固還是站在全球的背景下寫西海固,結果絕不會相同。這也是石舒清筆下那些回族,能穿透民族習俗的隔膜,打動讀者評論家的緣由吧。石舒清的寫作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這些年來,他的作品後被譯成英文、法文、日本、俄文等多種文字,流傳至國外,西海固或說是西海固的回族,藉由他的筆下,漸為世人所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