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灣區第一中心國小

盧灣區第一中心國小是一所學校,擁有圖書館、電腦專用教室、語音專用教室、科常專用教室、美術專用教室、音樂教室等,於1945年10月更名為“上海市立第五區一中心國民學校”,2002年在區“校校通”規劃下,建成並開通了校園網。

基本信息

國小校史

該校前身是1932年法租界公董局慈善會創辦的“華童公學”,初建時名為中國第一國小,後改為薩坡塞國小。1943年8月改為上海特別市南通路國小,抗戰勝利後,由國民政府接管,於1945年10月更名為“上海市立第五區一中心國民學校”,此時共有24個班級,夜間有英士路國小兩個兒童晚班上課,另設民眾補習班2個,對象是失學兒童和文盲。那時的中心國小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學校管理在全市已頗有名氣。1949年上海解放後,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稱不變,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發出第509號通令:廢除國民學校名稱,一律改稱國小。該校改稱上海市嵩山區第一中心國小。1956年3月因並區關係,我校所在地劃分為盧灣區,因此學校改稱“上海市盧灣區第一中心國小”,文革期間,曾改名為“工農兵第一學校”,兩年多後又恢復為國小,改用現名。

教學設施

學校擁有圖書館、電腦專用教室、語音專用教室、科常專用教室、美術專用教室、音樂教室、多功能教室、電化教室、業餘電台等一系列專用設施。2002年在區“校校通”規劃下,建成並開通了校園網。

學校現狀

目前有44個教學班,學生1583人,全校教職員工147人,其中教師127人。學校擁有一個團結協作,開拓進取的領導集體,班子成員老、中、青三結合,作風嚴謹,勇於創新;擁有一支結構合理、質量較高的師資隊伍。歷年來,學校獲得的各級各類稱號有:上海市文明單位、全國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學校、上海市小學生行為規範示範校等。 學校以科研為抓手,開展了“構建盧灣區第一中心國小課程體系”的研究,並在課題中充分滲透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滿足學生髮展的各種需要,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性,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師資力量: 中學高級教師3人,國小高級教師75人,占教師總數的61.4%。 從教師學歷層次看: 進修研究生課程的有1人;大學本科學歷(含在讀)共有25人;35歲以下青年教師全部達到大專學歷. 從各項教學比賽結果看: 中、青年教師參加全國、市、區教學評比、基本功比賽、說課比賽等頻頻得獎。

領導班子

程華

上海市級特級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數學學科高評審委員,上海市中青年骨幹教師導師,國小數學教學專家。他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優秀教師,盧灣區教育功臣等稱號。 在盧灣區“名教師、名校長、名學校”工程中創辦的“程華工作室”總結出培養青年校長的新模式,帶教了十多名本區、本市和外省市的後備幹部和本校年輕幹部,讓他們在學習中操作,實踐中迅速成長起來。 他參加市級重點科研課題的研究,科研成果“誰掌管明天的學校”獲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他帶教的市、區骨幹教師師德崇高,教學能力強,工作成績優異。 近年來,在程華校長的帶領下,全校教職員工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務實、創新、教育、教學成績斐然,贏得了社會各屆的好評。

吳蓉瑾

國小高級教師,現任盧灣區第一中心國小支部副書記,任教語文學科,是上海市名師培養工程後備人選,盧灣區青年學科帶頭人。曾獲全國優秀中隊輔導員、上海市園丁獎、上海市百佳金鷹中隊輔導員、區“十大傑出青年”、區“十佳師德標兵”和區“青年崗位能手”等稱號。擅長寫作教學,近年來,學生中有90餘人次獲得國際、全國、市區作文競賽一等獎等各級獎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