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魯撒克遜

盎格魯撒克遜

盎格魯撒克遜,人類學上指不列顛祖先的分類:盎格魯-撒克遜族(Anglo-Saxon),盎格魯(Angles)和撒克遜(Saxons)兩個民族結合的民族(大部分英國人和美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後裔);語言學上指一種英語的分類:古英語或盎格魯-撒克遜語(Old English或Anglo-Saxon),指從450年到1150年間的英語;地理、歷史: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指五世紀中期,凱爾特(英文Celtic,拉丁文稱Celtae或Galli,希臘文Keltoi,又譯:克爾特)的不列顛被盎格魯—撒克遜的英格蘭所替代,盎格魯人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英格蘭”一詞的由來)。

基本信息

概述

主要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大約600年主要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大約600年
盎格魯-撒克遜使用非常相近的日耳曼方言,被畢德認為是三個強大的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來自之後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人(Saxons)的後裔。盎格魯人有可能來自Angeln,畢德描述他們的整個國家都來到了不列顛,留下他們空空的古老大地。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的祖先來自歐洲大陸,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大不列顛島的土著居民是來自庇里牛斯半島的伊比利亞人,他們以創造了巨石文化而著稱。後來,凱爾特人中的不列顛人、別爾格人等從大陸進入大不列顛島,同化了土著居民,形成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最早基礎。從公元5世紀起,盎格魯人、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他們同化、消滅了一部分凱爾特人,將另一部分凱爾特人驅趕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區。9世紀,丹麥人對不列顛的侵略,促進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形成。1066年,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征服了不列顛,他們在英法百年戰爭後融合在盎格魯-撒克遜人中。

盎格魯

盎格魯人(Angles)是一個現代英語的詞語,此單詞來自日耳曼民族對自己祖先地——丹麥什勒斯維希盎格琳的稱呼。

撒克遜

撒克遜人(英語:Saxons,德語:Sachsen),原屬日耳曼人,原居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和德國西北沿海一帶。西元5世紀中期,大批的日耳曼人經由北歐入侵不列顛群島,包括了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朱特人(Jutes),經過長期的混居,逐漸形成現今英格蘭人的祖先。

日耳曼與盎格魯-撒克遜

日耳曼諸民族的族源尚無確說,主要由北歐人種與阿爾卑斯人種混和而成。據說是使用鐵器的北歐人與使用青銅器、操印歐語系的波羅的海南岸居民混合而成,青銅時代晚期,這些人居住在現今瑞典的南部、丹麥半島以及德國北部介於埃姆河、奧得河與哈次山脈之間的那片地方。最早使用“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歷史學家波希多尼。他在約前80年時第一次使用這個詞。也許他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部落接觸時聽到了這個詞,並將它用來稱呼所有的萊茵河以東的各類種族、民族與部落。有可能這樣一個小部落的名字後來成為了整個地區各民族群體的泛稱。
日耳曼人分布在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區,從事遊獵、畜牧為主,長期處於原始氏族社會階段,其語系屬於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部分日耳曼人由遊牧生活轉向農業生活,出現了土地分配不均的現象,少數軍事貴族往往占有更多土地,軍事首領(“王”)及其親兵以征戰為職業,戰利品通過抽籤方式來分配,首領常常多於親兵。此時的日耳曼人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制階段。
隨著羅馬帝國陷入危機,日耳曼人從北方多瑙河一帶不斷進入羅馬帝國境內並展開襲擊。羅馬帝國後期(公元3—5世紀)分布在萊茵河以東的日爾曼各部族,主要包括法蘭克人,倫巴德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汪達爾人等,以及遷到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哥特人
4世紀末,日耳曼人各部族在來自東方的匈奴人的壓力下,相繼捲入了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洪流,從而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那些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日耳曼人,紛紛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王國,其中著名有:419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國(714年亡於阿拉伯人);439年,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汪達爾王國(534年亡於拜占庭帝國);568年,倫巴德人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了倫巴德王國(774年亡於法蘭克王國);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在同當地土著居民不斷衝突的過程中,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逐步融合。在整個日爾曼人的王國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法蘭克王國。
北海日耳曼人如巴塔維人、弗里斯蘭人/弗里斯人、考肯人、薩克森人/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等,後來形成盎格魯-撒克遜人
地名顯示出一些其他的日耳曼民族曾經來到:弗里斯蘭人(Frisians)在弗蘭斯漢(Fresham)、弗瑞斯頓(Freston)和弗理斯頓(Friston);佛蘭芒人(Flemings)在佛蘭普頓(Flemptom)和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Swabians)在士瓦弗漢(Swaffham);或許法蘭克人(Franks)在法蘭克頓(Frankton)和法蘭克雷(Frankley)。
可能在麥西亞國王奧發(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佛列大帝(871年-899年在位)與他的繼承者之下,盎格魯-撒克遜的數個王國陸續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統治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形成英格蘭。

語言分類

古英語或盎格魯-撒克遜語(OldEnglish或Anglo-Saxon)是指從450年到1150年間的英語。古英語和近代英語無論在讀音、拼寫、辭彙和語法上都很不一樣。古英語的語法和丹麥語比較相近,形態變化很複雜。
古英語的名詞有數和格的分別。數分為單數、複數;格分為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因此一個名詞的變化數目,將數與格的變化相乘之後,共有8種變化形式。此外,名詞還分三個性別:陽性、中性和陰性。但是比較奇怪的是,這些性的區分並不是以性別來判斷的,而且沒有性別的事物也未必是中性。例如婦女就是陽性的。
形容詞的形態變化分為強、弱兩種,它的數和格也共有8種變化。
動詞只有現在式和過去式兩種時態變化。

時代發展

概要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併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公元410年時,羅馬帝國拒絕援助羅馬化不列顛(公元410年,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Alaric攻陷羅馬),羅馬官員也接著離開了不列顛,於是在5世紀下半葉日耳曼部落紛紛湧進了不列顛——它們分別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來自今丹麥南部和荷蘭)以及朱特人(Jute,來自日德蘭半島。
這些日耳曼部落打敗了當地的凱爾特人,戰敗的凱爾特人大部分與外來者融合,一部分逃到了威爾斯以及英格蘭西南部的康沃爾(Cornwall)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還越過英吉利海峽來到法國的布列塔尼(Bretagne)地區定居。作為戰勝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慢慢組成了7個小國,它們分別是撒克遜人的蘇塞克斯(Sussex,“南撒克遜”)、埃塞克斯(Essex,“東撒克遜”)、韋塞克斯(Wessex,“西撒克遜”);盎格魯人的東盎格利亞(East,Anglia,“東盎格魯”)、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北方的翁布里亞”,翁布里亞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省份)、默西亞(Mercia)以及朱特人的肯特(以當地的原凱爾特住民“肯特人”命名)。從8世紀晚葉開始,維京人(Wiking,“海員”,也稱諾曼人/Norman,“北方人”,主要是其中的丹麥人)對不列顛島進行了侵略,他們象蝗蟲一樣將英格蘭沿海地區破壞殆盡,並於865年對英格蘭展開全面入侵,但最終他們被韋塞克斯王國的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theGreat)擊敗,被迫在英格蘭東部定居下來。這塊地區因為實行丹麥人的法律而被稱為丹麥法區,丹麥人的首領將土地分給士兵。阿爾弗雷德大帝的繼承人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征服了丹麥法區,統一了英格蘭。不過在10世紀晚期丹麥人再次對英格蘭地區展開侵略,卡努特大帝(KnuttheGreat)於1016年最終征服了整個英格蘭,並一直統治到1042年。隨後,韋塞克斯王朝的懺悔者愛德華(EdwardtheConfessor)恢復了中斷了的撒克遜王系,隨著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在1066年在哈斯廷斯戰役中獲勝,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最終終結。

歷史淵源

2世紀到5世紀遷徙簡圖2世紀到5世紀遷徙簡圖
現在一般公認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第一部史書是威爾斯修道士吉爾達的“Liberquerulusdeexcidiobritanniae”《哀訴不列顛的毀滅》其完成的年代約在公元540年,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它都稱不上是一部良史。它的價值在於,在有關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不列顛的歷史材料中,它是最接近那個時代的。不過它的歷史價值很小,因為它是“對不列顛諸侯和教士邪惡的一部冗長的控訴”(《英國歷史評論》),而不是一部嚴肅的歷史。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最值得一提的歷史著作無疑是比德的《英國教會史》。人稱“英國歷史之父”的比德可以說是第一個將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入侵的傳說作為信史來記述的人。吉爾達在其著作中將盎格魯.撒克遜的入侵作為上帝對不列顛人罪惡的報應,這一主題在比德的著作中也再三的被重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吉爾達的記述中,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土著的不列吞人在他的那個時代並未處在敵對的狀態。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羅馬時代的不列吞人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中大都安然無恙,絕大多數的現代英格蘭人都是他們的後裔。換句話說,作為入侵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人數上是遠少於土著不列吞人的。那為什麼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如此之少的人數卻能最終成為人多勢眾的不列吞人的主宰呢?約翰·戴維斯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指出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所征服的恰恰是那些羅馬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羅馬帝國四個世紀的統治即給不列吞人帶來了文明又使得他們處處依賴帝國政府,因此在失去了羅馬軍團的保護後,不列吞人在政治和軍事上都無法自立。因而肯特和蘇塞克斯等東南部的土著面對著極少數的盎格魯.撒克遜入侵者所做出的唯一反應也就是屈服。戴維斯的另一種解釋引人注目:不列吞人被迅速征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瘟疫。六世紀時不列顛遭到了發源於埃及而後席捲整個地中海周邊國家的瘟疫襲擊。瘟疫是由來不列顛貿易的東方商人傳入的。如果說這場瘟疫真的在不列顛流行的話,對於不列吞人而言絕對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從研究來看,盎格魯.撒克遜之入據不列顛更有可能是一個在數百年間逐步完成緩慢進程。當然這一進程有時是平和的有時也會有流血衝突發生,在諸多的武裝衝突中不僅有盎格魯.撒克遜人和不列吞人的還有凱爾特人、皮克特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所謂的大破壞和大屠殺更多是古代作家的誇大其詞,沒有證據表明曾經發生過一場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不列吞人的決定性戰役。故而有關瘟疫導致征服的論斷也就不那么深入人心了。
五世紀和六世紀不列顛的歷史今天我們了解的很少,傳說中的英雄阿瑟王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中。在比德的著作中記載了不少的國王和首領,或許阿瑟的原型正是其中的一位,總之這一時期的許多史實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澄清。
七世紀和八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逐漸興起了:肯特(裘特人的王國)、諾森伯里亞、麥西亞、韋塞克斯。在我們關注這些王國的興衰起伏的同時,盎格魯.撒克遜人宗教信仰的轉變更加引人注目。公元597年凱利安修道院院長聖奧古斯丁受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之命前往肯特傳教。聖奧古斯丁除了大力傳播福音外還大聲疾呼歸還羅馬帝國的故地以此來抬高教皇的聲望。在肯特國王艾塞爾伯特那裡聖奧古斯丁受到了禮遇。艾塞爾伯特剛娶了一位墨洛溫王朝的公主貝沙--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儘管不很理解,艾塞爾伯特還是在他法蘭克妻子的影響下昄依了基督教。比德記載了羅馬教庭在英格蘭發展勢力的史實,格里高利一世在他給聖奧古斯丁的信中稱:“……蒙主的仁慈和你的不懈努力,英格蘭新教會已經被引領到全能的天主的恩惠之中……”(之所以只提英格蘭是因為在威爾斯和蘇格蘭羅馬帝國時代的教會組織保存了下來)。聖奧古斯丁在英格蘭的頭一年裡成功得使大批的異教徒轉變了信仰,這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格里高利一世對英格蘭教會的經營一個宏偉的藍圖:倫敦和約克將各有一位大主教(每位大主教下各有十二位主教)。由於倫敦不在艾塞爾伯特國王的治下,肯特的坎特伯雷進入了教皇的視野。在坎特伯雷聖奧古斯丁晉升為大主教,坎特伯雷作為大主教的駐節地直至今日。以坎特伯雷為中心聖奧古斯丁開始了英格蘭教會的建設工作,格里高利通過信件對聖奧古斯丁不斷的施加影響,使得英格蘭的教會事務得以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不過從史料中我們看不到格里高利或聖奧古斯丁有任何企圖與凱爾特教會建立聯繫的行動和意圖。建立教會的繁重工作幾乎將聖奧古斯丁壓垮,因他雖然精於宗教事務但對日常的紛繁俗務卻力不從心。公元605年,格里高利一世和聖奧古斯丁先後逝世。不久以後,對聖奧古斯丁給予熱情支持的艾塞爾伯特國王去世。艾塞爾伯特的繼承人伊德鮑爾德重新恢復了偶像崇拜,根據比德的說法後來他在親眼目睹聖彼得的聖跡而迷途知返。此時英格蘭北方的強大王國的統治者是愛德溫,他娶了艾塞爾伯特的女兒艾塞爾伯格(小名塔塔)。王后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她在教皇卜斯法尼的感召下使自己的丈夫昄依了耶酥基督。公元625年,格里高利一世夢想的約克教會成立了,艾塞爾伯格選擇了波萊納斯作為約克的主教。儘管看上去“主的事業”進行的很順利,可是麥西亞王彭達的進攻表明及至八世紀中葉基督徒在北英格蘭的影響依然有限。
公元668年,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職位空缺,塔爾蘇斯的西奧多被任命為新任大主教。由於他原本是一位希臘學者,因此他必需接受完全陌生的西方教會的儀規(把原來的聖保羅髮式改為冠狀式)。在另一位希臘教士哈德良的輔佐下西奧多大主教巡視了全英格蘭奠定了各地主教轄區的基礎還任命了多伊奇、溫徹斯特、羅切斯特的主教。當西奧多到達坎特伯雷時,有一位主教在亨伯河以北另有兩位在亨伯河以南這兩位主教分別是凱爾特人切德和里彭的威爾弗雷德。里彭的威爾弗雷德因在諾森伯里亞大力宣揚教會的權威而聲名大振,然而後來他由於與埃格弗里德國王的一次爭吵而被流放。西奧多心滿意足的看著這個曾經頂撞過自己的主教的垮台,他還不失時機的改組了英格蘭北方的教會組織,新教會規模雖小但效率很高且便於大主教的控制。此後的二十年間,英格蘭的主教轄區被確定為約克、赫克瑟姆、里彭和林塞四地。西奧多還重新確立了不分政治邊界的全英格蘭的宗教會議。西奧多在不列顛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建立了一套將凱爾特教會的教產轉移至英格蘭教會的機制。這一在羅馬教廷和凱爾特教會共同努力下所達成的創舉使諾森伯里亞王國在得七世紀末期出現了一個文化高潮。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從不列顛這個基督教世界的北方邊陲逐漸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術傳統,這一傳統成為中世紀的西歐文化的發展源泉之一。恐怕當時西奧多並沒有想到這一步,這真可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英格蘭修道院的出現和一位虔誠的諾森伯里亞貴族別號本尼狄克的比斯科普有關,他分別於公元674年和681年建立了韋茅斯和賈羅的修道院。這兩座修道院對於修道士制度在英格蘭的推廣起了重要的作用。比斯科普長途跋涉六個月前往羅馬面見教皇阿加塞並帶回了許多珍貴的手抄本,正是這些抄本將諾森伯里亞的文化引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在這一時代中所湧現出來的最傑出的學者無疑就是比德。這位被子孫後代尊稱為“莊嚴比德”的神父生於公元673年逝於公元735年。比德在七歲時“由他的親屬託付給本尼狄克院長撫養。”(托馬斯.富勒《教會歷史》)他此後的一生便都在修道院中度過,先是在韋茅斯一年,後前往賈羅。儘管比德最遠也只不過到過約克,然而他卻毫無疑問是當時全英格蘭最最博學多才的人。在比德所在的修道院中,圖書室的藏書非常豐富,這使他獲益匪淺。他曾激動地談到了本尼狄克.比斯克普訪問羅馬時帶回的那些珍貴的手抄本。比德的崇高聲望正源自於他對比斯克普的手抄本的注釋以及他所編寫的諸多歷史著作,其中最富勝名的就是那《英吉利教會史》。比德的著作反映了新興的英格蘭本土文化的發展,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已經在不列顛紮下了根,他們需要有人可以將本民族的歷史記載下來流傳後世。
加洛林朝的查理.馬特和“矮子”丕平在與好戰的北方日爾曼諸部族(主要指薩克森人和維金人)的鬥爭中都以基督教作為精神武器。來自英格蘭教會的教士們尤其受到法蘭克君主的器重,他們經常隨軍出征足跡遍及西歐和北歐。上文曾經提到的那位里彭的威爾弗雷德在被驅逐出諾森伯里亞後來到了歐洲大陸,他和另一位名叫威力布洛德的修士改弦更張奉羅馬教廷為正宗。在所有的英格蘭教士中數邦尼費斯最有作為,他以自己在美茵茲的主教轄區為中心極大的拓展了日爾曼腹地的教會組織。出身約克的阿爾昆是被視為當時歐洲最卓越的學者之一。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英格蘭的教會對於中世紀早期西歐文化文明開化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可以說盎格魯.撒克遜教會這個羅馬教會與凱爾特教會結合的產物其對今天的歐洲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就在英格蘭的教會聲名遠播之際,英格蘭的政治版圖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公元418年最後一批羅馬帝國的駐軍撤離英格蘭,早已習慣帝國政府管制的不列吞人的感受就有如被親生父母拋棄一樣。北方的凱爾特人和愛爾蘭的皮克特人趁著羅馬駐軍撤退的機會重現開始了對英格蘭的侵襲。五世紀三十年代起這種侵襲愈演愈烈,公元443年最後一位不列顛使節來到了羅馬懇請西羅馬帝國施以援手,並保證不列吞人願意永遠作羅馬皇帝的順民。然而此時的西羅馬帝國早已失去了當年西歐諸民族宗主的威風。羅馬大將艾息阿斯為了抵禦巴蘭德和阿提拉數十萬匈奴鐵騎的威脅將萊茵河和高盧的守軍全部撤走。對於不列吞人的呼籲,他只能委婉的表示自己實在無能為力。遭到拒絕的不列吞人終於意識到羅馬軍團是不回再回到不列顛來了,為了自衛他們作出了一個歷史性的抉擇:向盎格魯—撒克遜人求援。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力圖在西方恢復羅馬帝國的統治,於533年派貝利撒留遠征北非。汪達爾人被擊敗,迦太基陷落。汪達爾人殘部又堅持了三年,534年汪達爾王國終於滅亡。拜占廷軍隊依靠曾被汪達爾人剝奪土地和財富的奴隸主和教士的支持,在北非重建行政機構,恢復羅馬的統治。
5世紀初,當西哥特人盤鋸高盧西南部時,高盧東南部為勃艮第人占領。勃艮第人以里昂為首都,建立了勃艮第王國。公元534年,勃艮第王國被法蘭克王國吞併,但勃艮第人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卻長期保留下來。

在北方,法蘭克人是最強大的部族,原居住於萊茵河中下游以北地區。從3世紀中葉到6世紀,法蘭克人越過萊茵河向羅馬帝國侵襲、移民,逐漸占領了羅亞爾河以北高盧的大部分地區。5世紀下半葉,法蘭克諸部落中以薩利安法蘭克人和利普利安法蘭克人兩支最為強大。486年,薩利安法蘭克人的軍事首領克洛維率兵掃平羅馬在高盧的殘餘勢力,以蘇瓦松為都,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公元496年,克洛維率三千親兵在蘭斯接受洗禮,皈依天主教。這一舉動得到了教會和高盧羅馬貴族的熱烈稱頌。羅馬帝國滅亡後,失去靠山的羅馬基督教會和羅馬貴族急於在新建立的蠻族王國中尋找新的政治支柱。但是當時帝國境內的日耳曼各族都信奉阿里烏派異端。宗教對立使他們敵視這些“蠻族”國家。克洛維率法蘭克親兵皈依天主教,使基督教會和羅馬貴族的精神為之一振。克洛維也乘機把教會和羅馬貴族的支持變為自己征服擴張的工具,把自己扮作天主教會的保護人和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公元500年,克洛維征服了勃艮第王國,507年又將西哥特人趕出了高盧,508年東羅馬皇帝授予他執政官的稱號。在克洛維去世前,法蘭克已統一高盧大部分地區,並向萊茵河以東擴張,成為西歐蠻族王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
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原居北海之東的日德蘭半島,兩部落語言風格相近,故合稱盎格魯撒克遜人,他們在公元5世紀渡海來到大不列顛島。大不列顛島原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在蠻族遷徙浪潮中,羅馬政府自顧不暇,於407年撤回了最後一批駐軍。這給了盎格魯撒克遜人一個入主大不列顛的良機。不過征服的歷程並不一帆風順,有些不列顛人逃入西部或北部山區,長期堅持反抗鬥爭。西部形成威爾斯,13世紀才被征服;北部形成英格蘭,18世紀才納入英國版圖。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過程中,同當地的凱爾特人以及後來的丹人、諾曼人等長期結合而形成英格蘭民族。英格蘭民族融合過程中,曾出現許多小國,各國互相爭雄,戰事頻繁。後又經歷了長達三百餘年的“七國時代(Heptarchy)”。公元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各王國,建立了英格蘭王朝。
倫巴德人原居於易北河左岸,6世紀移居潘諾尼亞,後以僱傭兵身份替東羅馬帝國效力。568年,倫巴德人在其首領阿爾波音率領下,入侵北意波河流域,定居立國,以拉文那為都。774年,終為法蘭克的查理大帝所兼併。一般認為,法蘭克人對義大利的侵襲是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最後一幕。

文化影響

英國早期文學就是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開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北歐祖先史詩《貝奧武甫》。著名魔幻派代表作《指環王》(LordofTheRings,又譯《魔戒》)的作者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ohnRonaldReuelTolkien,一般簡稱他為J.R.R.托爾金),幼年時期便熟讀《貝奧武甫》並痴迷於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一九二五年擔任牛津大學盎格魯-撒克遜學的教授,以研究盎格魯-薩克森語著稱。《指環王》的立意便是“創造屬於英國的神話”,作品中更是大量借用北歐傳說及《貝奧武甫》的內容,其中專為小說而發明的至少兩種語言,都借鑑了盎格魯-撒克遜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