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陂鄉

百陂鄉,明代屬裕州孝義鄉。1958年撤區,建陌陂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社為鄉。

歷史沿革

明代屬裕州孝義鄉。清初沿明制,中期屬平新里,末期屬平新上里。1912年屬方城縣第五區。1932年屬第三區(券橋)。1941年屬陌陂鎮,南部一帶為精誠鄉,東北為二郎廟鎮(旋改酒店鎮)。1947年置陌陂區。1951年為第六區,轄26鄉。1956年3月撤區,建陌陂中心鄉。同年12月恢復區,轄鄉14個。1958年撤區,建陌陂人民公社。1961年復置區,轄公社11個(旋調整為8個)。1965年11月,陂陂區(除二郎廟人民公社)劃屬社旗縣。翌年10月撤區,改為陌陂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社為鄉。

地勢地貌

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73--208米。北部有團山崗及土丘橫亘,西、中、東部各有南北向土崗。崗間地勢低平。陌陂河由東北部東白石灣入境,向西流經謝莊、梁王莊、陌陂、張莊、大魯莊等村委會,由陳莊附近出境人唐莊鄉,境內流長8公里。

農業經濟

經濟以農業為主。林業、養殖業和三粉加工業為輔。耕地中砂礓黑土占59.2%,主要分布在南、西和北部;黃老土占40%,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少量淡黃石渣土分布在北部邊緣。產小麥、紅薯、大豆、玉米、綠豆、棉花、芝麻、菸葉。董莊村民擅長棉花與豆類、小麥與瓜類套種;瓜中套種豆角,豆角中套種蘿蔔,一年四熟,畝產值超千元。北朱莊、閻莊為著名養牛專業村。朱莊、小劉莊生豬養殖多,出欄多。農戶用綠豆、玉米、豌豆、紅薯磨取澱粉,製成粉條、粉皮、粉面。“粉面潔白光滑,粉條細長如絲,粉皮透明若紙”,年產“三粉”千萬斤左右,號稱“三粉”之鄉。暢銷豫、皖、冀數省。
近年來,陌陂鄉堅持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瞄準農民增收、財政增強兩大目標,突出項目建設、招商引資、民營經濟三項重點,狠抓煙、椒、林果、紅薯、畜牧四大支柱。經過全鄉上下的共同努力,陌陂實現了經濟全面協調、健康發展,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的良好局面。全鄉完成社會總產值 2.9 億元,其中工業產值 0.9 億元,第三產業 0.7 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3250 萬元。落實菸葉面積近 2000 畝,小辣椒3000 畝,全鄉2 萬畝紅薯全部實現脫毒化,大牲畜存欄 1.06 萬頭(只),豬羊存欄 2 萬頭(只),家禽存欄 12 萬隻,新栽經濟林、用材林 1200 畝,全鄉林果總面積達 1 萬畝,其中以楊樹為主的用材林達 7000 畝。財政收入完成 208.1 萬元,完成招商引資 516.6 萬元。

文化文物

老藝人李白海是陌陂一帶有名的農民墜胡演奏家。他演奏的曲牌“四十八板”曲調準確,旋律動聽,鄉土氣息濃郁,深受民眾喜愛。
社旗——下窪公路穿越中部,方城——陌陂公路縱貫鄉境。陌陂東有西周文化遺址,弄花寺村東北有開花寺遺址,後寧窪村有明代土橋鎮遺址。張其浩村北團山崗上有烈士陵園l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陌陂在社旗縣城東北10公里,陌陂河南岸。陌陂鄉政府和陌陂街北、街南兩村委會駐地。東漢初年,諫議大將軍、堵陽侯朱佑在現陌陂東門外陌陂河南岸建侯符,並設“獄營”以羈押戰俘。後漸次形成村落和集鎮,有東西大街一條。根據“陌”為東西道路,“陂”稱澤陂之意,古人遂以陌陂命為地名。明代稱陌陂店。清末為平新上里治所。1931年稱陌陂鎮,為方城縣第五區區公所駐地,俗稱陌陂街。1947年11月至今,歷為區、鄉、公社機關駐地。為原方城縣四大鎮之一,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聚落散狀,複合式,呈正方形,四周築有圍堤,面積1.5平方公里。中有十字形街道。南北主街為商業和農貿集中區。五十年代以前,山貨和土特產品為傳統貿易商品。現在,農曆單日集,二月二十日起物資交流會,每年農曆二月二十日舉辦一次“黃河九曲連”(九宮八卦陣)民間遊藝活動,盛會期日3--5萬人。上市物資有五金、百貨、農副產品、中草藥、竹、木、山柴等。有演戲、放電影、賽球、展覽科技圖片、斗獅子、擺旱船、踩高蹺等文化活動,熱鬧非凡。
陌陂北渡口有明代築土橋。四周有陌陂堰、羅布政墓、李都督墓、宋墓。東門外有西周陌陂遺址。明末,李自成農民軍曾轉戰於此。民國期間,農民自發組織“黃槍社”、“綠槍社”抗捐抗糧。30年代開始,為中共地下黨重要活動地區。中共陌陂黨支部是方城縣第一黨支部。它領導陌陂抗日救亡、剿匪、支前工作並建立了基層民主政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