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睛診

(11)蜘蛛網狀:蜘蛛網狀血管,提示患者有風痰、有瘀。 (6)血絲淡黃:為病情將愈之象,或該病已愈。 (5)白睛血管呈樹葉葉脈狀走向,顏色鮮紅。

白睛質地堅固,不透明,呈暗紅色,占眼球壁外層後5/6,其表層由一些纖細的纖維和彈性組織構成,含有較多的小血管,當軀體發生病變時,就可以通過這些血管表現出來。另外,覆蓋在鞏膜(即白睛)表面上有一層薄薄的膜,這就是球結膜,它表面非常光滑,比較鬆弛,薄而透明,因此,可透見下面的鞏膜。球結膜上亦有許多小血管,其形態、色澤可以反映軀體的病變。它與鞏膜上的血管區別點在於:球結膜血管在表層,相對浮淺、隆起、鮮艷;鞏膜血管在下層,顏色相對沉深、青紫、暗淡。在臨床中球結膜上出現的血管訊號,表示病程短、新病;鞏膜上出現的血管訊號,表示病程長、久病。中國傳統醫學則認為球結膜訊號提示病在腑,鞏膜訊號提示病在髒。
(一)白睛診法的定位規律
白睛診法遵循著一定的定位規律,一般軀體上半部疾病應在瞳孔水平線以上體現,軀體下半部疾病應在瞳孔水平線以下體現;同理,瞳孔內側表現軀體內側疾病,瞳孔外側反映軀體外側病變。且左眼多主軀體左側疾病,右眼多主軀體右側疾病。另外,部分疾病在雙眼均可有表現,軀體上部疾病可在瞳孔水平線以下得到表現,軀體內側疾病也可以在瞳孔外側得到體現。我們討論的多為普遍性的東西,特殊的例外。
(二)白睛診法的定性規律
白睛診斷疾病的性質,主要在於相應區域血管發生的形、色、態等的改變上。
1、從形態來看
(1)根部粗大:若見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多屬頑固性疾病,病程較長,多有器官損害,如心臟病、慢性腎病等。
(2)曲張或怒張:若見相應區域血管呈怒張狀,多屬血瘀或病情較重、較急,如急性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指血絲很長,延伸到其他區域,多表示病情的發展方向以及疾病的擴散範圍,說明該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發展或轉變,如腰腿痛、上肢麻木、骨髓炎等。
(4)離斷:指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間突然中斷,也有的是被紅色瘀點分隔開,此征往往表示該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或阻塞、狹窄等,常見於頸椎病、輸卵管閉塞、脈管炎等。
(5)分叉:白睛上的血管狀若樹枝樣分叉,表明該器官炎症的播散、擴張或血液供應障礙等,如痔瘡,可以從血管分叉條數來判斷痔核的多少及大小。
(6)隆起:血絲淺表、明顯、紅活,多在球結膜上,表示該病為急病、新病,或者說為急性炎症開始,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尿路感染等,多見此象。
(7)霧斑:即片狀青紫斑,象瘀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屬於氣滯血瘀證(蟲積除外),多提示患者有該部位的脹痛症狀。如在肝區、膽區見此症,多提示有肝氣鬱結症狀,見於女性還可以提示有乳房疾病,如乳腺小葉增生等。
(8)黑點:即血管末端的黑色瘀點,或與霧斑相兼出現,一般多屬血瘀症,提示該病病程長,症狀重,損傷大,如肝硬化,陳舊性損傷。若見於兒童,還要考慮是否有蟲積。
(9)黑圈:在觀察白睛時,我們還可以見到一種比黑點稍大的黑色圓圈,這不僅是一種嚴重瘀血證狀,而且還提示我們在其部位,已有包塊狀腫塊出現,必須高度警惕,注意其他體徵,並建議患者進一步檢查,以探明病情,排除可疑。
(10)螺旋形狀:如在白睛上見到螺旋形狀血管,表明軀體內血液循環有較嚴重的障礙或者是氣滯血瘀、血流不暢,導致血絡掙扎延伸,臨床往往以疼痛、刺痛、灼痛現象出現。部分癌症病人也常見到此征。
(11)蜘蛛網狀:蜘蛛網狀血管,提示患者有風痰、有瘀。如哮喘病患者,由於血液供氧不足而造成側支循環的建立,同時也由於長期哮喘,導致血管破裂、散亂等。
(12)葉脈狀:即血絲象樹葉莖脈狀分支,表示體內嚴重的血液循環障礙,或者是體內瘀血征,臨床上癌症病人多見此狀。
(13)橫行血絲:即指白睛上部的血管橫行走向,呈“一”字形,一般正常人或普通疾病患者,眼球上半部血絲呈縱行,向瞳孔方向縱行走向。如呈橫行血絲走向,則多提示患者有消化系統或其他方面的嚴重病變。
(14)貫瞳:即指血絲延伸進入黑睛,或穿過黑睛,俗稱赤脈貫瞳。其中又以1條赤脈為病輕,2~3條赤脈為病重:又以赤脈不穿過瞳神為病緩,穿過瞳神為病急。臨床上見到此象,多屬淋巴系統嚴重病變。
2、從顏色來看
(1)鮮紅:多為新病、急病、熱病。
(2)紫紅:多為邪熱入營,灼津為痰,灼血為瘀。
(3)深紅:表示症狀加重、加深,也表示病情惡化。還有的是病邪由表傳里,入中臟腑的表現。一般此象若出現於球結膜上為腑病,若出現於鞏膜上則為髒病。臨床多見於邪盛正未虛,邪正相爭的階段。
(4)紅中帶黑:多為新病久治不愈,和里化熱,熱熾血滯,瘀血內生。一般表示病程長,瘀血重,邪熱盛,正氣未虛之象。
(5)紅中帶黃:黃為胃氣的象徵,亦為瘀血化解後的表現。紅中帶黃,提示病情好轉,病勢減輕。
(6)血絲淡黃:為病情將愈之象,或該病已愈。如果血絲色淡黃略紅,表明病情雖好轉,但尚有餘熱未清。
(7)淺淡:血絲淺淡屬虛證、寒證,提示機體相應臟腑的氣血不足、寒凝氣滯、血行不暢。部分血絲淺淡亦屬正常現象。兩者區別在於:病變者,血絲多而亂;正常者,血絲少而直。
(8)暗灰:為陳舊性病灶。多見於肺結核、肝炎、蟲斑等病痊癒後留下的“烙印”,其表現多在鞏膜上,因鞏膜上的血管,發生變化後,由於疾病重、時間長、損害大,故血管變化後不易復原,從而長期留下“烙印”,臨床僅能提供參考。
3、白睛診傷
白睛診傷是瑤族地區廣泛流傳的診斷方法。它能在患者沒有自覺症狀的情況下,根據患者眼睛鞏膜或球結膜血管的形態、顏色變化,來診斷受傷部位、疼痛性質及發病時間等情況。它主要是觀察白睛上的“損傷點”來判斷傷勢。所謂損傷點,是患者在無眼疾或無眼部自覺症狀時,白睛見青紫色血管浮起,在血管末端有瘀血點。該點必須在血管末端,瘀血點顏色較黑,如針尖大小。有此損傷點,則提示體內有傷。如果瘀血點不在血管末端,或在血管旁,或在血管中部,均無診傷價值。瘀血點的顏色和形狀等變化,可以反映傷損的輕重程度與性質。如傷氣、傷血、或氣血兩傷等。
(1)白睛診傷定位
白睛診傷定位總的原則為:損傷點出現在左眼者,為身體左側有傷;在右眼者,為身體右側有傷。損傷點在瞳孔水平線以上的,提示傷在臍水平線以上,如腰背、上肢、肩周、頭面等,其中腰部損傷點多在瞳孔上方稍偏向內側,瘀血點多偏向外側。損傷點出現在瞳仁水平線以下者,則主要反映臍水平線以下的下半身,如雙下肢、骨盆。下肢的血絲相對上肢長,且多超過瞳仁水平線,並多偏向瞳仁外側,也有的表現血絲分叉或中斷跳躍現象。特殊的是眼睛正下方,即白睛6時處,還可反映胸骨的內傷,且傷在乳頭上方者,瘀血點居中;傷在乳頭上內側、胸骨旁者,瘀血點偏於內側;傷在乳頭上方外側;傷在胸骨柄兩側者,則呈“丫”形血絡分叉,瘀血點在於分叉的末梢。另外,損傷點出現在眼的外側,按瘀血點上下排列次序,分別表示腋後線部、腋中線部、腋前線部受傷。如果損傷點出現在眼白睛的內側,則提示對側胸脅受傷。
(2)白睛診傷定性
如果損傷點色淡如雲,散而不聚者,表明傷在氣分(傷輕),若色黑而沉著,形如芝麻者,表明傷在血分(傷重);若損傷點色黑點圓,周圍又有片狀如雲彩樣淺淡斑,呈不規則的暈狀者,表明氣血兩傷。另外,血絲彎曲如蛇行(或螺旋)狀,表明有較劇烈的疼痛。同一條血絲,若粗細不一,雖無瘀血點在其末端,亦可表明有傷。
在白睛任何部位呈現藍黑點或藍黑斑,為蛔蟲症。具體地說:如見白睛上毛細血管的頂端和旁邊,呈現有青黑色或藍黑色圓形的斑點,約有針頭至綠豆大小,斑的界限多清晰,少有模糊,可多可少,不突出白睛面。如果斑大,表示寄生的是成蟲;斑小,表示寄生的為幼蟲;斑多蟲多,斑少蟲少。如果在鞏膜與球結膜間的毛細血管上端和邊緣,呈多樣狀的淺紫色,雲絮狀斑塊,則提示寄生的是鉤蟲。同樣,斑塊大顏色深、為感染程度重;斑塊小、顏色淺,為感染程度輕。另外,若鞏膜與球結膜間上半部出現黑色斑點,則又提示為蟯蟲。以上這些徵象均與寄生蟲的病勢呈正比消長趨勢,即眼征越明顯,病情越嚴重,眼征越淺淡,病情越輕淺。
此外,在眼結膜與鞏膜間的毛細血管末端或彎曲部,出現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紅色、銀灰色等各種色素斑點,可能是瘧疾的表現。這種瘧疾開頭有圓形、橢圓形、多角形、寶塔形、漏斗形、掃帚形等多種多樣,斑點界限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且在模糊的斑點中心有黑點,斑點大小在0.3毫米至4.0毫米之間。瘧疾發作時,瘧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界限清晰,血管末端呈膨脹樣,瘧疾治癒後,可恢復正常或成為斑跡。另外,在近角膜緣處的球結膜淺層血管呈螺旋狀迂曲。血管徑較粗,顏色深紫、走行彎曲,以近角膜緣明顯,至穹窿部則消失,此現象在外下方多見,這亦是診斷瘧疾的特徵之一。
4、白睛診法與癌症預測
對於白睛診法預測癌症,是當今目診學者正在研究和探討的一個問題。編者根據臨床實踐體會,認為以下白睛訊號,如有兩項以上相兼出現時,應提高警惕。
(1)白睛顏色蒼白、呆滯、晦暗或黃染。
(2)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呈“一”字或“V”形走向。
(3)眼球鞏膜有薄霧斑狀陰影圈,中間有黑色瘀點(即中間深黑,四周淺淡的陰影狀圓圈)。整個顏色暗灰無光。另外,黑色圓圈也有診斷意義。
(4)白睛血管呈螺旋形狀彎曲、怒張、顏色鮮紅。
(5)白睛血管呈樹葉葉脈狀走向,顏色鮮紅。
(6)赤脈貫瞳,甚或白睛血管鮮紅、怒張、至少兩條以上延伸穿過瞳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