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壽彝史學二十講:中古時代·隋唐時期

1.唐中葉的變亂 2.唐朝的宮廷燕樂 5.唐代的樂曲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第1版 (2011年4月1日)
叢書名: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平裝: 29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0572861X, 9787505728615
條形碼: 9787505728615
尺寸: 23.6 x 17 x 2.2 cm
重量: 458 g

作者簡介

白至德,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民族理論工作者。回族,河南開封人,早年就讀於中州大學、文治大學和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生。曾為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49年,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代表,並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此後,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並與侯外廬等籌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二所併兼任研究員;同郭沫若、范文瀾等創辦了新中國史學會;創辦了《光明日報》的《歷史教學》半月刊,與劉大年等發起創辦了《歷史研究》雜誌;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下,主持了《二十四史》的點校工作。
改革開放後,任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創辦了史學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等。國家教育部稱他“年高德劭,學識淵博,教書育人,譽滿學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贊他“為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史學會認為他“學術的追求,是創新的意識,批判繼承祖國文學遺產,成自得之學;學術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變,關注祖國歷史的興衰,思考民族的未來。”
他的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史學概論》、《史學論集》、《中國史學史》、《中國交通史》、《中國通史綱要》、《民族宗教論集》、《回族人物誌》、《中國回族史》等,由他總主編的《中國通史》12卷22冊全部出版,江澤民總書記親筆致信祝賀,對《中國通史》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通史》的出版,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大喜事,一定會有益於推動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學習歷史的濃厚風氣。

內容簡介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中古時代·隋唐時期》是“白壽彝史學二十講”系列之一。《中古時代·隋唐時期》論述了隋開皇元年(581年)至唐哀帝天祜四年(907年)的歷史。這是中國中古時代封建社會發展時期後期的歷史。公元581年,總攬北周軍政大權的楊堅迫使周靜帝宇文闡(即宇文衍)讓位,建立隋朝,年號開皇。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結束了西晉滅亡以來二百七十餘年的分裂局面。隋自公元581年建立,到618年滅亡,歷時凡三十七年。

目錄

前言
中古時代·隋唐時期
第一講 唐皇朝史撰述的興盛
1.歷史意識的強化和史館的設立
2.五代史紀傳和《五代史志
3.新修《晉書》和《南史》、《北史》
4.吳兢和《貞觀政要》
第二講 史學理論的發展——劉知幾和《史通》
1.劉知幾著《史通》
2.《史通》的史學批評理論
3.劉知幾論“史才三長”
第三講 典制史的崛起——杜佑和《通典》
1.杜佑著《通典》
2.《通典》關於國家職能認識的新發展
3.杜佑的史學思想和樸素的歷史進化觀
第四講 歷史思想領域的成就
1.神滅論與興亡論
2.封建論與民族論
3.《人物誌》與帝王論
第五講 歷史文獻學的成長
1.史書部類趨於定型
2.史注的突出成就
3.文獻整理、總集和類書
第六講 隋皇朝的建立
1.楊堅在位的15年
2.楊廣在位也只有13年
3.高頰號稱“真宰相
4.宇文愷創建歷史名城
第七講 隋末農民大起義
1.王薄揭開了大起義的序幕
2.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
3.杜伏威、輔公柘的江淮軍
4.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
5.楊玄感起兵反隋
第八講 唐皇朝的盛世
1.唐高祖的重新統一
2.唐太宗與貞觀之世
3.制度的改進與發展
4.人才的網羅和使用
5.武瞾稱制
6.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7.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8.義軍的女文佳皇帝
9.內外關係較為密切
10.多種宗教國內流傳
第九講 唐中葉的變化
1.唐中葉的變亂
2.民族間的不和
3.文化受到刺激
4.顏真卿的書法
第十講 唐皇朝的沒落
1.皇朝的名實俱亡
2.皇朝統治進一步腐朽
3.唐的統治在加速沒落
4.一代名相李德裕
5.安祿山勢力的延續
第十一講 唐末農民大起義
1.農民大起義的前奏
2.王仙芝、黃巢起義
3.藩鎮之間的混戰
4.民族關係的演變
5.唐末文化的衰弱
第十二講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農業顯著的發展
2.手工業較大發展
3.商業在逐漸興盛
4.天文歷算的新績
第十三講 封建關係的新發展
1.門閥社會地位漸弱
2.新興的寺院地主層
3.所謂的庶族地主層
4.地方性的豪族地主
5.富商地主資產雄厚
6.土地私有的廣泛性
第十四講 煉丹術的鼎盛和化學的發展
1.古煉丹術的鼎盛與悲哀
2.孫思邈及煉丹術的貢獻
3.古代煉丹家的火藥發明
第十五講 中醫藥學的突出發展
1.基礎醫學理論的研究
2.《新修本草》是我國的第一部藥典
3.孫思邈和《千金方》
4.王燾與《外台秘要》
5.藺道人與正骨醫術
6.太醫署和醫學教育
7.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第十六講 民族融合的隋唐音樂
1.隋朝的宮廷燕樂
2.唐朝的宮廷燕樂
3.唐朝的音樂機構
4.唐代的民間音樂
5.唐代的樂曲
6.唐代的曲子詞
7.中外音樂的交流
第十七講 獨具特色的服飾與禮樂
1.服飾顯示時代的精神
2.禮樂主要為“禮”服務
第十八講 隋唐之巾幗英雄
1.巾幗第一人:洗夫人
2.絕對英雄:平陽公主
3.婦女書與宋氏姊妹
第十九講 隋唐的交通縱觀
1.交通與東南財富
2.國內交通路線
3.運河
4.域外交通
5.大都會
6.唐館驛
7.交通工具
第二十講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1.中國成為了世界歷史的先導
2.中國成為了東方文化的淵源
3.中國成為了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