癬清雙酶

癬清雙酶

癬清雙酶是人類基因組計畫(HGP )與曼哈頓核子彈計畫和阿波羅登月計畫一起被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學工程。

人類基因組計畫(HGP )與曼哈頓核子彈計畫和阿波羅登月計畫一起被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學工程。它同時將貫穿於整個21世紀,被認為是21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工程。
早在20世紀上半葉,遺傳學家就提出了“基因”概念,即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基礎。特別是50年代DNA雙螺鏇結構模型創立後, 進一步從本質上證實基因是決定人類生、長、老、病、死和一切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至70年代, DNA 重組技術(也稱基因工程或遺傳工程技術)終獲成功並付之套用,分離、克隆基因變為現實。不少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關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陸續被確定。
新加坡舉行的第32屆亞洲皮膚病研究新進展報告會上,來自日本京都本草株式會社的專家代表首次提出:“皮膚病實質是一種基因病,只有從基因入手,才能真正解決皮膚病反覆發作的難題。”這一理論在兩年後的全球醫學年會上得到肯定,與會的美、德、法等26個國家的眾多基因學、生物學、生理學專家共同指出:皮膚病是“病現表皮,根在基因”。除了是受細菌感染、環境破壞、家族遺傳等因素影響外,其根本原因是由以下兩點所致:
一、皮癬致病菌基因鏈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難以被破壞,導致皮癬致病菌不停的大量繁殖,造成表皮細胞過度增生, 局部皮膚增厚,最終在表皮堆積成鱗屑,形成皮癬;
二、皮癬致病菌破壞了人體細胞內的正常免疫基因,導致皮膚失去正常免疫功能,從而無法抵禦外界病菌的入侵,長期惡性循環,皮膚頑癬也因此不能根除!
癬清雙酶(剪下酶和修復酶)
20世紀90年代,隨著基因病理論的提出,日本京都本草株式會社專家於2004年在中國大瑤山深處,當地人用來泡浴治病的天然植物中驚奇發現對癬類疾病見效奇快的幾種植物。經研究證實,這些植物中含有兩種神奇的酶(剪下酶和修復酶),對癬類頑疾可直接作用於皮膚基因組織,不但可以剪斷皮癬致病菌基因複製鏈,而且能修復皮膚受損免疫基因,專家們將其命名為"癬清雙酶DNA-2E"。這一驚世發現,標誌著人類治療皮膚頑疾從此進入基因雙酶時代。
由於"癬清雙酶DNA-2E"的發現和解析,使久治不愈的皮膚病因為基因技術的重大革新而改變,從而把皮膚病治療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伴隨著皮膚病基因組計畫的一步步發展,皮膚病基因密碼並將其序列化製成研究藍本,從而對診斷皮膚病症和研究治療皮膚病提供巨大幫助。那時候我們可以徹底治療皮膚病,可以使人類後代不再受皮膚病遺傳的影響。
“癬清雙酶DNA—2E”抗真菌藥效學的實驗研究
目的:研究霍氏癬清(DNA—2E)的抗真菌藥效學作用。
方法:採用濃度梯度法研究癬清(DNA—2E)對紅色毛癬菌、須狀毛癬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
結果:霍氏癬清(DNA—2E)對紅色毛癬菌、須狀毛癬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範圍分別為0.0 625~0.125 mg/mL和0.03 125~0.125 mg/mL,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2%和4%癬清(DNA—2E)對豚鼠須狀毛癬菌感染足癬、體癬有較好療效,與1%足光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與蒸鎦水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4%和6%癬清(DNA—2E)止癢作用與1%足光粉相比差異無顯著性,與蒸鎦水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
結論:霍氏癬清(DNA—2E)外用具有較好的抗真菌及止癢作用。
霍氏癬清(DNA—2E)[1]是源於日本的最新尖端配方,特含從高原無污染環境中生長的天然野生植物中提取的“核糖核酸及癬清雙酶(DNA—2E)”,具有較好的抑制和清除潛藏在皮膚深層的核心病菌和毒素,恢復皮膚正常生理功能,從根本上防止反覆之目的。為闡明和驗證其藥理作用及機制,我們對其藥效功能進行了實驗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試驗材料
1.1藥品和儀器
霍氏癬清(DNA—2E),用時按比例稀釋。足光粉(成都九芝堂藥業公司生產,批號為040707)。磷酸組織胺為分析純。沙保氏培養基(蛋白棟10 g,葡萄糖40 g,普通瓊脂18 g,溶入900 mL蒸餾水中,調pH至7.0,定容至1 000 mL),高壓滅菌冷卻後4 ℃保存。實驗器材(平板、接種環、培養箱,光學顯微鏡,血球計數板)。
1.2 實驗動物
選擇健康豚鼠100隻(海南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2006A070), 體重500~600 g,雄性適宜。
1.3 實驗菌株
紅色毛癬菌和須狀毛癬菌標準菌株購於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防治研究所菌種保藏中心。
1.4 方法
1.4.1 體外抑菌作用[2,3] 採用濃度梯度法。製備沙保氏培養基平板,分別將紅色毛癬菌和須狀毛癬菌含胞子數105/mL,混懸液100 mL均勻接種在培養基表面,將2%(DNA—2E)經倍比稀釋為2,1,0.5,0.25,0.125,0.062 5,0.031 25,0.015 625,0.007 812 5 mg/mL,共9個濃度。將浸有不同濃度藥液的直徑為6 mm的無菌濾紙片置於培養基表面,培養箱中28 ℃培養10 d。紙片周圍真菌生長被抑菌的範圍大小用遊標卡尺(測量上下、左右的平均值),如抑菌圈≥30 mm,提示藥物敏感,用“-”表示;如抑菌圈<18 mm,提示藥物不敏感,用“+”表示,出現“-”的最低藥物濃度為最低抑菌濃度(MIC)。每個濃度隨機抽取10個樣本,計數“+”、“-”數目。
1.4.2 抑制豚鼠皮膚真菌的感染作用 選擇50隻豚鼠雙後足和背部左右兩側約3 cm×3 cm剃毛,用砂紙反覆磨擦豚鼠去毛部位的皮膚,以皮膚有滲出液但不出血為準,用玻璃棒將製備的菌種混懸液105/mL塗擦在損傷皮膚上,每1 cm2接種1 mL。室溫保持30 ℃,10 d後動物接種真菌處見皮膚出現紅斑、紅腫、皮疹、痂皮。將感染須狀毛癬菌豚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10隻,分別為1%(DNA2E)、2%(DNA2E)、4%(DNA—2E),同時設蒸餾水對照組及1%足光粉陽性對照組。溫水浸泡,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7 d。對治療前後皮膚感染症狀進行評分,0分表示無皮膚損害,1分為點狀紅斑,2分為全範圍紅斑,3分為紅腫,4分為超過範圍的紅斑、結痂。
1.4.3 止癢作用[3,4] 選擇豚鼠50隻,隨機分為5組,每組10隻,即1%(DNA—2E)、2%(DNA—2E)、4%(DNA—2E),1%足光粉為陽性對照組,蒸餾水為陰性對照組。各實驗組豚鼠右後足背剃毛,每天用藥浸泡1次,每次30 min,連續3 d。末次給藥後1 h,用粗砂紙擦傷右後足背剃毛處,面積1 cm×1 cm,開始在創面處滴0.01%磷酸組織胺,每隻0.05 mL,以後每隔3 min按0.1,0.2,0.4,0.8,1.6,3.2,6.4,12.8,25.6,51.2 mg/mL遞增,每次均為每隻0.05 mL。直至豚鼠最後出現回頭舔後足,以最後出現豚鼠舔後足時所給予的磷酸組織胺濃度為致癢閾,記錄並比較各組致癢閾。
1.5 統計學分析
採用SPSS12.0統計軟體分析,濃度偏態採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採用方差分析,結果以(±s)表示。
2 結果
2.1 體外抗真菌作用
霍氏癬清(DNA—2E)對紅色毛癬菌、須狀毛癬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2%(DNA2E)對紅色毛癬菌、須狀毛癬菌MIC範圍分別為0.062 5~0.125,0.031 25~0.125 mg/mL,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表1)。
2.2 抗豚鼠須狀毛癬菌感染作用
癬清(DNA2E)治療前後豚鼠須狀毛癬菌感染足癬、體癬皮膚感染變化情況評分,統計分析顯示各組藥前無顯著性差異;各組藥後與藥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藥後1%足光粉、2%(DNA2E)、4%(DNA—2E)組與蒸餾水組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藥後2%(DNA2E)、4%(DNA2E)組與1%足光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結果提示,2%(DNA2E)、4%(DNA2E)對豚鼠須狀毛癬菌感染足癬、體癬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3 止癢作用
4%(DNA2E)、6%(DNA2E)止癢作用與1%足光粉相比差異無顯著性。結果提示,癬清(DNA—2E)能顯著提高豚鼠的致癢閾(表3)。表1 2%(DNA2E)對紅色毛癬菌、須狀毛癬菌的MIC結果表2 癬清(DNA2E)對須狀毛癬菌感染豚鼠足癬、體癬治療作用 註:與蒸餾水組比較 *P<0.05;與1%足光粉組比較#P>0.05;各組藥後與藥前比較△P<0.05。 表3 癬清(DNA—2E)對豚鼠致癢閾的影響註:與蒸餾水組比較*P<0.05;與1%足光粉比較△P>0.05。
3 討論
在我國南方氣候溫暖、潮濕,表皮癬菌(手足癬、體癬、股癬等)的患病率和復發率較高。其主要致病菌是毛癬菌屬和表皮癬菌屬,常見的菌種有紅色毛癬菌、須狀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皮膚癬菌可彼此接觸傳染。目前臨床以足光粉(其成分為苦參、水揚酸,苯甲酸、硼酸)浸泡治療各型手足癬,其殺蟲、止癢和抑制黴菌生長作用療效較好,但病在表皮,根在基因,治療後還會經常反覆且有皮膚易脫皮的缺點。
霍氏癬清(DNA—2E)基因雙酶含有唯一的2種奇特酶即DNA剪下酶與DNA修復酶,適應於各類頑固皮癬、濕疹、皮炎、灰指甲等症,不含激素、無依賴性、無不良反應,採用外噴式癬清雙酶分子,皮膚病的三步曲:癢、抓、苔癬化,使用此藥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且不脫皮。
本實驗顯示,霍氏癬清(DNA——2E)對風濕熱邪侵淫皮膚所致的體癬、瘙癢不適、燥濕癢有較好的抗皮膚真菌和止癢作用,將其開發研究為抗真菌外用藥,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