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畢

畢畢

畢畢是古老的豎吹雙簧樂器,源於波斯,現流行於天山南北和塔里木河畔維吾爾族人民聚居的歌舞之鄉。畢畢:民間稱“皮皮”或“巴拉曼”,漢文史籍中譯作“巴拉滿”。還有“蘆笛”、“蘆管”之稱。古老的豎吹雙簧樂器。流行於天山南北和塔里木河畔維吾爾族人民聚居的歌舞之鄉。

簡介

(圖)演奏演奏

畢畢歷史悠久,它起源於波斯,西漢時就已流傳在西域龜茲,東晉末年隋龜茲樂經由“絲綢之路”傳至中原。在隋唐燕樂和宋代教坊音樂中,都是重要的樂器。

現在維吾爾族流行的畢畢,仍保持著古老的形制,用蘆葦管制作,管長10厘米,管的上端經削薄和壓扁後成為吹口,為防止復原,還用兩根竹片或木片夾持綁紮,所以上端呈十字形。管身正面開有8個方形音孔。

畢畢多為民間藝人自製自用,各種調子的都有,但在民間樂隊中,多用筒音為d1的畢畢。一些音樂團體體用的畢畢,已改用嗩吶哨為吹口,可以隨時調整音高,用於合奏極為方便。筒音為C1的畢畢,其各音孔發音為(d1、e1、f1、g1、 a1、bb1、c2、 d2),音域近兩個八度。此外,民間還有用兩支音高相同的畢畢編排在一起吹奏的雙管畢畢,一指按雙孔,音量較大。

畢華盛行於南疆的和田和東疆的鄯善等地,在維吾爾族人民音樂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它發音渾厚,音色優美,有較強的表現力,最適於吹奏抒情性、歌唱性的曲調,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的效果也很好。

起源

關於畢畢的起源,民間有著不同的傳說。據和田著名民間藝人、畢畢演奏家白克力·吐爾地講:他的已故老師熱黑木·麥梯庫萬告訴他,古時候,蟲子把蘆葦咬了一個洞,經風一吹, 發出好聽的聲音。後來就有人割下有洞的蘆葦,用嘴吹起來,也很好聽,管上端的蘆簧吹嘴 ,是受孩子玩的柳笛的啟發改進的,巴拉是維吾爾語孩子之意,畢畢意即孩子的玩具。 另一種傳說是:從前有個牧人,隨手摺了一根蘆葦,當他揮動葦桿趕羊時, 聽到了發出了嗚嗚的聲音。後來他拿一段蘆葦,並在葦桿上鑽了幾個小洞,用手指分 別開閉洞眼,竟發出了高低不同的樂音。後經人們不斷改進,才成為今天的畢畢。

記載

歷史悠久。畢畢是古代的篳篥,早在西漢時期就已流傳在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拜城 一 帶),在公元3世紀開鑿的庫車庫木吐拉千佛洞中的壁畫上,就繪有吹奏畢畢的圖像。東晉末年 ,畢畢由“絲綢之路”隨龜茲樂東傳中原。後經世代流傳,清代成為宮廷樂器之一。清《 皇朝禮器圖式》將其列入“回部樂”。《清史稿》(卷一一)載:“巴拉滿,木管,上斂下 哆 ,飾以銅,形如頭管而有底,開小孔以出音。管通長九寸四分,七孔前出,一孔後出,管上 設蘆哨吹之。”今日形制與記載稍有不同。

結構

現在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民間流行的畢畢,仍保持著古老的形制。管身葦 制, 是採用當地生長的一種旱蘆葦製作而成,管體質地堅韌,管長28厘米~34厘米,尾端外徑1.2厘米、內徑0.8厘米,管壁厚0.2厘米。管的上端削薄壓扁後成為雙簧哨片吹口,簧片 部分 長約4厘米,為使雙簧哨片不致變形,簧哨下方還用兩根竹片或木片夾住、用繩捆緊,夾片 兩端系以紅色綢帶為飾。所以畢畢的上端呈十字形。管身中下部的正面,開有八個正方形 按音孔,各孔長、寬均為0.7厘米,孔距均為1.8厘米。

演奏技巧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畢畢,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一、二、三、四孔 ,左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五、六、七、八孔。口含管首簧片吹奏,用氣要均勻、 飽滿、連貫。畢畢多為民間藝人自製自用,各種調子的都有,口含簧哨深淺不同,也可改 變筒音的音高,演奏不同調子的樂曲。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在民間樂隊中,多使用筒 音為d1的畢畢。維吾爾地區專業文藝團體中使用的畢畢,多用木管或竹管制作,並已 改用嗩吶哨為吹口,可以隨時調整音高,管身正面開六或七個圓形按音孔,其音律與其他民 間樂器相近,用於樂隊合奏極為方便。筒音為c1的畢畢,其音列為:c1、d1、e1 、f1、g1、a1、bb1、c2、d2,音域近兩個八度。畢畢發音明亮,音色 柔和、優美,富有較強的表現力,最擅長演奏抒情性、歌唱性的曲調,常用於獨奏“十二木 卡姆”中的散序、器樂間奏曲、民歌或歌舞音樂片斷,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民間樂隊中 最富有特色的吹奏樂器。用畢畢合奏或伴奏,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尤其在南疆和田地區 的“木卡姆”伴奏中,已成為離不開的樂器。較著名的獨奏曲有《牧羊人之歌》、《木夏烏 熱克“木卡姆”》(選段)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