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氏穴蝰

分布:非洲中部和東南部。 食物:小蜥蜴和鼠類,也捕食蛙類。 繁殖:卵生,每次產6—8個卵。

畢氏穴蝰(Atractaspis bibronii)
分類:有鱗目---蛇亞目---新蛇下目---穴蝰科---穴蝰屬
分布:非洲中部和東南部。乾旱灌叢,草原和半沙漠地帶。
體長:50—70厘米。
體態特徵和生活習性:畢氏穴蝰身體細長,有細小而光滑的鱗片,頭部鈍圓,下顎短小,上顎突出呈鳥喙狀,眼小,瞳孔圓形,尾部末端有錐狀刺。全身黑藍色,腹部土白色。此蛇行動迅速,性情暴躁,有很大的前溝毒牙,準備襲擊時頸部立起,而頭部向下弓,好像彎著腰,嘴不用張開,毒牙就會從唇間露出,用側向運動方式攻擊敵人或獵物。營半陸棲半穴居生活,吻部和尾部的硬刺用來挖掘洞穴,供其白天藏身,夜間出來活動,穴蝰科是蛇類中一個很小的科,包括分布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16種毒蛇,它們和蝰科沒有關係,而是游蛇科的遠親。
食物:小蜥蜴和鼠類,也捕食蛙類。
毒性:劇毒,被咬後非常疼痛,注射抗蛇毒血清後也很難減輕症狀,但死亡率不是很高,不過也是十分危險的蛇類。
繁殖:卵生,每次產6—8個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