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權主義

男權主義

男權主義,也稱男權制,其與男權、男性主義、父權、父權制、家父長制等名詞在學術定義上重疊,表達方式互動使用,是男子在家庭、社會中的支配性特權。

基本信息

主要內容

男性統治

一個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家庭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保留給男性。用男性的標準評價女性,而不是相反。例如,在報紙上出現對總統的這樣一句評價:“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夠像女性那樣做個好總統。”所有人都會覺得匪夷所思,根本沒有人會這樣說話的。與此同時,在報紙上對一位女性總統競選人做這樣的評價(我想知道她是否能夠像男性那樣做個好總統)卻顯得那么“自然而然”,司空見慣。這就表明,男尊女卑已經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把一個常見的陳述中的男性換成女性,才能發現日常生活邏輯的觸目驚心的荒謬。

男權制強調男性統治的自然基礎,認為男女的差別是自然的,因此男性的統治也是自然的。男權制是一個控制女性的性別結構。男性對資源的控制限制了女性的選擇。

男性認同

社會的核心文化觀念對社會正態的、褒揚的、有價值的認定,總是與男性氣質相聯繫。從而導致了普遍認同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女分工模式,把在公共領域的有報酬的、勞動視為勞動、事業,而社會普遍不認同主要由女性承擔的、無報酬的家務活。
核心文化觀念關於什麼是好的、值得嚮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總是同男性和男性氣質理想聯繫在一起的。例如,用“男人”的“他”代表兩性都在內的人類;男人在前台,女人是背景,使女性邊緣化,把女性變為規範之外的人和例外;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前提下,把掙錢的工作當作勞動和事業,不掙錢的家務不視為勞動和事業。

男權社會對男性氣質和理想男人的文化描繪與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十分接近,如下列特徵:有控制權,強大有力,有效率,有競爭性,有強迫性,愛拿主意,有理性,能自立自足,能控制情感等。女性氣質、理想女性同男性氣質、理想男性相比則是次等的。當然,女性的價值也不是完全被否定的,女性的美麗被視為男性性慾的對象,許多文化將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將母性浪漫化。

客體化

在男性事務與交易中,女性成為客體,剝奪或限制女性獲得知識、提高認識、發揮創造力的權利。
在男性事務和交易中將女性用作客體。限制和阻礙女性的創造力。不讓女性接觸社會知識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領域。男權制社會的特徵之一是:否定女性的性;將男性的性強加於女性;統治和剝削女性的勞動力,控制其產品;控制兩性共同生育的孩子;肉體上限制女性,阻止女性的活動。社會上常見的文化意識形態和信息總是將女性擺在次等的地位,貶低女性的角色,女性的工作、產品和社會環境均低於男性。各類傳媒中的符號設計暗含對女性的貶低。社會結構安排從社會最高權力機制上排斥女性。

兩分思維

包括兩分思維,把男女對立起來;等級思維,認為世界萬物間存在等級,男性處在最高層,女性在其下。
其中包括兩分思維,即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將所有的事物分為黑白兩極,忽略中間狀態。例如:陽剛與陰柔、主體與客體、淺膚色與深膚色、理智與感情、心靈與肉體、善與惡。線性思維:時間和歷史都依線性前進,忽略了循環。等級思維:忽略了只是不同沒有高低之分的事物。崇尚直線發展型模式:認為現在永遠優於過去。由於社會的進化和選擇自有規律,如果採取社會行動、革命或改變社會秩序的行動,就會打斷進化進程,導致社會的不平衡。
在當今社會,男權制思想精英不敢再公開說女性是天生的二等公民,關於有某一類人生而低人一等的話語在21世紀的話語中沒有合法性。但是,性別歧視的話語和觀念還遠遠沒有退出公共話語的舞台。男女平等的事業還將經歷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

相關資料

家庭暴力

作為家庭中較為弱勢的婦女和兒童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後往往自動選擇逆來順受。究其原因,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在作怪。中國素有“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隱蔽性高,很難被發現,發現之後也往往面臨取證難等問題。而“男尊女卑”的男權主義和夫權思想統治貫穿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三從四德”一直被傳統社會視為婦女的優良品德。雖然男權主義和夫權思想在當代中國已經沒有法律上的支持,但傳統是一種慣性勢力,其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深遠。在大多數家庭中,男性依然處於中心地位,在家庭生活中擁有絕對的權力,從而使干涉和侵害婦女兒童的人身權利的行為合理合法化,從而造成“受害者不維權”的悖論。

夫妻婆媳

凡是研究中國傳統家庭中的男權制的中外學者們都知道,家庭中的男權包括父權和夫權兩個維度。但鮮有學者同時從這兩層權力層面考察家中兩性權力關係的變化。眾所周知,雖然父權和夫權均指家中的男性權威,但當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時,她在家的地位權力也會隨著上升。那么,“婆婆權是否僅限於婆媳之間,她對兒子是否有約束力?再進一步說,

男權主義男權主義
家長在運用父權或婆婆權時,對兒子的夫權有何影響?他們會助長夫權還是削弱夫權?它和父權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部分婦女一直屈從於男權主義。“我們如何看待婦女的屈從地位?”“婦女自己又怎樣看待這一問題呢?”Kandiyoti在研究非洲婦女時曾發現年長婦女在現代化的社會轉型中積極維護家庭中的男權制度。她起初認為,這是婦女們對男權的一種消極抵制甚至是與男權的共謀。她們這樣做是與男權討價還價(patriarchybargain),即用她們的屈從來換取男權對她們的保護。但10年之後,她糾正了自己的說法。她認為上述觀點假設男權制度對所有的婦女都是桎梏,卻忽略了年長婦女在其中的利益所在。她注意到男權文化賦予婆婆權力並保障她們的利益。因此,她建議在夫妻權力分析方面要注重雙方在制度內各自的利害關係所在,他/她們出於利害關係在權力運用方面制定的策略,以及夫妻的權力態勢和自身利益是如何從家庭制度產生出來並在一生中發生變化的。

土地分配

研究結果表明,在家庭內部,男性作為富餘勞動力首先從農業中轉移出去,農業生產呈現女性化的趨勢,農業生產的女性化直接影響著土地流轉的發生。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女性的決策權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婚姻流動時,女性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到剝奪;在父母將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子女的過程中,女性的繼承權時常得不到保障。對於女性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權益被損的現象,女性應當與男性一樣被賦予同樣的權利。

文化形塑說認為,導致土地流轉過程中女性權益損傷的主要原因是男權主義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通過村規民約以及傳統婚嫁文化等方式發揮作用。制度誘因說認為,土地流轉中女性權益被侵害的制度根源在於土地權益的身份化。由於土地權益和成員身份相關聯,女性身份的改變(例如出嫁、離婚等)會影響到其土地權益的獲取。法律缺陷說認為,雖然從表面上看土地政策是中性的,不含有歧視女性的條款,但由於缺少必要的社會性別視角,這些法律條文實際上把土地的分配權和再分配權給了男性,使法律在執行過程中給女性帶來了不利。在素質制約說的學者看來,除了上述文化、制度與法律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外,由於女性受教育程度有限,她們對自身權益認識不足、維權意識薄弱,因而在土地流轉權益受到損傷後無法及時通過合法途徑獲得有效保障。

姓氏生育

社會專家認為,姓名只是人的一個社會標籤。數千年來,中國人在這個標籤中注入了血緣、族譜、宗法等內涵,尤其是老一輩人,有強烈的“承祖”意識,認為孩子的姓氏是“香火傳承”的標誌。隨著時代進步,現代女性越來越追求和男性同等的地位,但父系社會、男權主義等思想在中國部分地區仍根深蒂固。於是,每個家庭唯一的孩子到底跟誰姓就引發了兩種觀念的強烈碰撞,這正是社會進步、女性地位提高的體現。

身體倫理

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曾存在男權主宰社會和家庭的歷史現象。男權的實質就是個人專制,是對兩性自然關係的壓迫。在一個男權社會中,男女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雖然男權主義的思想和行為在現代社會仍未絕跡,但畢竟失去了合法性,喪失了曾包裹於其外的各種偽道德的遮羞布。然而,冷靜地觀察人們的現實生活,可以發現男權主義意識藉助某些日漸合法的兩性權益(比如新《婚姻法》中增加的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人口與計畫生育法》中的男性生育權),正悄悄地滋生、膨脹起來,以致於家庭離婚率上升、婦女合法權益受損等社會問題日益嚴重。

世界動向

發起男權運動的地方,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芬蘭、土耳其、印度、韓國、日本、澳大利亞deng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