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倫理學

生態倫理學

生態倫理學作為倫理學的一個套用性分支,具備倫理學的所有基本屬性。一方面,正如倫理學的使命不是提出道德要求,而是為道德要求提供道德理由一樣,生態倫理學的使命也不在於提出"保護生態"這一道德要求,而在於為該要求賦予道德理由和依據。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正是生態倫理學為完成該使命而形成的兩種基本論證方案:前者以"等差式的倫理關聯"為理由,而後者以"一致性的倫理關聯"為依據。另一方面,生態倫理學同樣具有倫理學的根本局限,即,縱然提供了很好的道德理由或依據,也不能擔保人們在實踐上必然遵循道德要求。

學科簡介

生態倫理學生態倫理學

生態倫理學是一門以“生態倫理”或“生態道德”為研究對象的套用倫理學。它是從倫理學的視角審視和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態倫理”不僅要求人類將其道德關懷從社會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環境,而且呼籲人類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確立為一種道德關係。根據生態倫理的要求,

人類應放棄算計、盤剝和掠奪自然的傳統價值觀,轉而追求與自然同生共榮、協同進步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生態倫理學對倫理學理論建設的貢獻,主要在於它打破了僅僅關注如何協調人際利益關係的人類道德文化傳統,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被賦予了真正的道德意義和道德價值。

"生態倫理學" 英文對照

ecological ethics

學術文獻

1、構建生態倫理學的必要性所謂生態倫理學,是指以研究生態道德為對象的一門科學.所謂生態道德,是指由一定社會經濟條件所決定的,以善惡標準評價的,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維繫的,調整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原則和規範的總和

2、中國學者從80年代開始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發表了一批開拓性的論文,並將該學科稱為生態倫理學,當下有的學者主張改稱為環境倫理學,如今基本認為兩個概念通用

3、這種把倫理學套用於生態安全問題的學科,便稱為生態倫理學.當代生態倫理學主要以生態價值觀與生態環境意義上的人類道德行為為研究主題

主要學者

葉平 李培超 傅華 劉湘溶 劉明華 張雲飛 黃炎平 李韜 葛榮晉

安希孟 余謀昌 曾建平 楊明 李承宗 曹孟勤

期刊

自然辯證法研究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 貴州社會科學 倫理學研究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哲學動態 森林與人類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 北華大學學報 百色學院學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