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緩湯羅氏會約醫鏡

甘緩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具有健脾養胃,甘溫益氣,止痛止瀉之功效。主治泄瀉急而趨下,不能少停,此脾氣虛而下墜也。症見脾虛久瀉,臨床常用於治慢性結腸炎。

組成

人參(少者用山藥四錢炒黃代之)、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一錢半(4.5g),升麻五分(1.5g),陳皮七分(2.1g),苡仁(炒)、芡實(炒)各二錢(6g),木瓜、白豆蔻曲(炒,研)各一錢(3g),紅棗四枚。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功用

健脾養胃,甘溫益氣,止痛止瀉。

主治

泄瀉急而趨下,不能少停,此脾氣虛而下墜也。

方義

方中參苓術草大棗補脾益氣,合升麻昇陽舉陷,以療泄瀉;陳皮、白豆蔻曲和胃消食,化濕行氣;苡仁、芡實補脾滲濕兼收澀止瀉;木瓜酸甘化陰以防津傷。共奏補脾化濕,行氣止瀉之功。

運用

1.本方以脾虛久瀉為診斷要點。

2.臨床上用於治慢性結腸炎。

加減化裁

小便清而大便泄,或加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煨木香四分。

附註

1.此由異功散加味而成。(《簡明方劑辭典》)

2.本方能益氣補中,健脾養胃,滲濕止瀉,和胃化濕,溫中止嘔。(《中國人參方集》)

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1.《羅氏會約醫鏡》:“甘緩湯新,治泄瀉急而趨下,不能少停,此脾氣虛而下墜也。人參,少者用山藥四錢炒黃代之、白朮、茯苓、甘草,炙,各錢半,升麻五分,陳皮七分,苡仁炒,芡實炒各二錢,木瓜,白豆蔻肉,炒研各一錢。紅棗四枚。溫服。此小便清而大便泄也,或加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煨木香四分。批:治急泄。”

2.《羅氏會約醫鏡》:“甘緩湯新,治泄瀉急而趨下,不能少停,此脾氣虛而下墜也。人參,少者,用山藥四錢炒黃代之,白朮、茯苓、甘草,炙,各錢半,升麻五分,陳皮七分,苡仁炒,芡實炒各二錢,木瓜,白豆蔻肉,炒研各一錢。紅棗四枚。溫服。此小便清而大便泄也,或加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煨木香四分。”

方論選錄:

1.《簡明中醫病證辭典》:“久瀉脫肛,補中益氣湯加粟殼、烏梅、五味、肉果。或用益氣健脾湯、甘緩湯等。”

2.《中醫大辭典》:“甘緩湯,《羅氏會約醫鏡》卷十方。人參(或用炒山藥四錢代)、白朮、茯苓,炙甘草各一錢半,升麻五分,陳皮七分,炒薏苡仁、炒芡實各二錢,木瓜、炒白蔻仁各一錢,大棗四枚(或加煨肉豆蔻一錢,煨木香四分)。水煎服。治脾氣虛,泄瀉急而趨下,不能稍停。”

3.《中醫大辭典》:“甘緩湯,《羅氏會約醫鏡》卷十方。人參(或用炒山藥四錢代)、白朮、茯苓,炙甘草各一錢半,升麻五分,陳皮七分,炒薏苡仁、炒芡實各二錢,木瓜、炒白蔻仁各一錢,大棗四枚(或加煨肉豆蔻一錢,煨木香四分)。水煎服。治脾氣虛,泄瀉急而趨下,不能稍停。”

4.《中國道地藥材》:“脾胃虛弱、泄瀉不止:甘緩湯(《羅氏會約醫鏡》卷10)。”

5.《奇效良方集成》:“甘緩湯,《羅氏會約醫鏡》方。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各4.5g,升麻1.5g,陳皮2.1g,炒芡實,炒薏苡仁各6g,木瓜、炒白蔻仁各3g,大棗4枚。水煎服。功效健脾養胃,甘溫益氣,止痛止瀉。主治脾氣虛,脾虛泄瀉,時時大便,不能自止。”

6.《李克紹》:“甘緩法。有的腹瀉,次數太多,可能每天數十次,而且一覺得要大便,就必須急忙奔向廁所,稍一晚了就跑不及。中醫學認為,這是脾虛下陷,當用味道甜的藥治療,因為甘味藥能減緩瀉下的程度,這叫‘甘以緩之’。《羅氏會約醫鏡》的甘緩湯,就起到這樣一種作用。甘緩湯方: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各5g,升麻1.5g,陳皮2g,苡米(炒)、芡實(炒)各6g,木瓜、白蔻仁、砂仁各3g,紅棗4枚。水煎服。如嫌人參價貴,可改用山藥12g代替。本方若加入肉豆蔻3g,木香(煨)1g,亦很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