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歌二首

瓠子歌二首

上:指漢武帝。 河決:黃河決口處。 吾人:吾民,我的臣民。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瓠子歌二首
【創作年代】漢朝
【作者姓名】劉徹(漢武帝)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元封二年,帝既封禪。乃發卒萬人,塞瓠子決河。還自臨祭,令群臣從官皆負薪。時東郡燒草薪少,乃下淇園之竹以為楗。上既臨河決,悼其功之不就,為作歌二章,於是卒塞瓠子,築宮名曰宣房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慮殫為河。
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鉅野溢,魚弗憂兮柏冬日。
正道馳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放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
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
齒桑浮兮淮泗滿,久不返兮水維緩。

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難。
搴長筊兮湛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
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
頹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萬福來。

題 解

這是漢武帝親臨黃河決口現場的即興詩作。漢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入瓠子河,東南由巨野澤通於淮、泗,梁、楚一帶連歲被災。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在泰山封禪後,始發卒萬人築塞,還親自臨祭,沉白馬玉璧祭河伯;令以薪柴並伐淇園竹製楗堵塞決口,功成,築宣防宮。

注 釋

帝:漢武帝劉徹。
封禪:又稱封祀,封巒封岳,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
瓠子: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亦稱瓠子口。瓠子河由此分一部分黃河水東出經山東注入濟水。
慮殫:心思用盡。
自臨祭:親自到祭河現場。祭,指沉白馬玉璧於黃河的祭河事件。
從官:指君王的隨從、近臣。
負薪:背著柴草。
東郡:郡名。西漢轄境相當於今山東東阿、梁山以西,山東鄆城、東明,河南范縣、長垣北部以北,河南延津以東,山東茌平、冠縣、河南清豐、濮陽、滑縣以南地區。
下:砍伐。
淇園之竹:淇園,位於今河南省淇縣北之淇奧(奧,yù ,通隩,澳,河岸之彎曲處)。初為紂之竹箭園,繼為衛國竹園。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產竹和竹子的繁衍基地之一。《詩經·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即以淇園竹起興,開華夏竹文化之先河。這次伐淇園竹製楗堵河決,是淇園竹第一次被大規模摧殘,也是其第一次為人類做出的最大犧牲和貢獻。
楗:通"揵",河工以埽料所築的柱樁。(埽sào,治河時用來護堤堵口的器材)
上:指漢武帝。
河決:黃河決口處。
悼其功之不就:悲傷哀念治理黃河決口不成功。
塞:阻隔、堵住。
築宮名曰宣房:堵塞黃河瓠子決口之後,在黃河大堤上建築宣房宮,以紀念和慶祝這次治水的勝利。
鉅野:古湖澤名,即鉅野澤,在今山東省巨野縣北五里。
柏:通"迫",逼近。
舊川:原河道。
河伯:神話傳說中的黃河水神。河伯姓馮,名夷,一名冰夷,一名馮遲。因為渡河淹死,天帝封之為水神。
吾人:吾民,我的臣民。
齒桑:《康熙字典》:“《史記·河渠書》齧桑浮兮淮泗滿。【注】齧桑,地名。”
淮泗:泗:sì,泗水,位於山東省中部,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常同淮河一塊連稱淮泗。
湯湯:shāngshāng,大水急流貌。
潺湲:水慢慢流動的樣子。
搴:qiān,取。
長茭:茭jiǒo,用蘆葦和竹片編成的長索。
薪不屬:堵河決的柴草不濟、不足。薪,木柴。屬,zhǔ,接連、供給。
衛人罪之:衛地的人民認為砍伐淇園竹的行為是罪過。罪,意動詞,認為……是罪過。衛人,衛地的人民;河南東北部為古衛國屬地。
菑:zì,插入,樹立,壘砌。

作者簡介

劉徹(前156—前87年),漢武帝,江蘇沛縣人。是漢朝的第六個皇帝。漢武帝是

漢武帝漢武帝
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四歲封膠東王,七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漢武帝是中國歷代皇帝中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政治上獨尊儒術,鞏固中央集權,經濟上促進農業發展,開疆土,通西域,是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君主。創立樂府機構,促進了詩歌的發展。原有詩集二卷,已佚,今存詩四首。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