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之旅智慧的風景

基本信息

作者:喻山瀾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01-01
字 數:200000
版次:1
頁數:288
印刷時間:2013-01-01
紙張:膠版紙
裝幀:平裝
ISBN:978-7-5166-0288-1
印次:1
正文語種:中文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環球之旅:智慧的風景》力圖呈現的,就是這種不一樣。聞,感觸和思考,以講故事的形式,向你娓娓道來。有親歷隨感,有深刻評論,從細緻處見功夫,從生活中見理性。不失為一本有思想,有感情,講人文,講事實的好書。

出版信息

環球之旅:智慧的風景
《環球之旅——智慧的風景》是喻山瀾於2013年1月出版的新的成名作。
出版人:張百新
出版發行:新華出版社
責任編輯:劉燕玲
責任印刷:廖成華
設計/排版:李塵工作室
印張:18.5
字數:200千字
版次:2013年1月第一版
印次:2013年1月第一次印刷

圖書目錄

美國篇

  • 布萊恩特公園的五一節
  • 麥克弗森廣場的怒吼
  • 加稅?小心點
  • 霧中少女
  • 陰冷的華爾街
  • 喬丹
  • 為了勞苦大眾的健康
  • 公車私用?沒門(或名:公車之殤)
  • 走進新聞博物館
  • 美國的空姐
  • 白宮的“芳鄰”
  • 走夜路怕什麼
  • 總統與魚翅
  • 水門大廈前的沉思
  • 交通的智慧
  • 驢子眼前的胡蘿蔔
  • 不收費的華盛頓動物園
  • 聯邦最高法院的午餐(上)
  • 聯邦最高法院的午餐(下)
  • 致敬,《紐約時報
  • 全是免費的
  • 龍飛船
  • 會後無旅遊
  • 23億美元罰款
  • 雨中歐巴馬
  • 向萬寶路們開火
  • 不同的“耳朵”
  • 南加大“懸案”

環球篇

  • 袋鼠的自由
  • HOUSE與FLAT
  • 羅馬、免簽……
  • 礦難中的月亮
  • (免門票的)《指環王》拍攝地
  • 誰在替誰數錢
  • 泛濫的公車/公車在哪裡
  • 橘黃色的燈光
  • 柏林圍牆
  • 蘿蔔招聘
  • 塞納河畔的《真理報
  • “共和國權力最大的人”
  • 金錢大廳
  • 天上掉餡餅
  • 金礦采不採
  • 總統的榮譽
  • 消逝的法老
  • 向萬寶路們開火
  • 島爭
  • 香港高樓住的誰
  • 鞭刑
  • 妓女的“寫字樓”
  • 小賭怡情
  • 湄南河邊的水缸
  • 史迪威公路的另一頭
  • 下龍灣
  • 一俊遮百醜
  • 地震之後
  • 斯洛伐克隨想
  • 梵蒂岡“秘聞
  • 黃金巷22號

作者簡介

喻山瀾,(1963年5月9日— )筆名山水,男,漢族。出生於四川省眉山縣,籍貫四川瀘州市。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法律碩士學位。200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2006年加入北京作家協會,兩年後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出版《我告贏了工商銀行》、《雖敗猶榮》、《熱血成冰》和《曝光》等4部紀實文字作品和長篇小說。參與編輯《魅力!中外節目主持人》、《中國公關潮》等書。
作者自介:
喻山瀾,出生在四川眉山,跟蘇東坡老先生是同鄉;學的是中文,自然偏好寫作,但真正將文字集結出版,還是2005年的事。那之前,我打了一個官司,給了工商銀行一點顏色,寫出的書就叫《我告贏了工商銀行》。在“月子”之後,我又連續坐了3次“月子”,這3本書分別叫《雖敗猶榮》、《熱血成冰》和《曝光》。借著2009年《熱血成冰》的出版,我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找到了自己的新領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莫言。但他老先生不跟我玩,自己穿著燕尾服,嘣躂著去了瑞典——真不夠哥們。
我不是旅行家,但近些年不知不覺走了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並進行中外對比,然後就有了這本《智慧的風景》。請注意,它不是一本介紹國外風土人情的書,它說的是“智慧的風景”。
搞了20餘年新聞報導,寫了數百萬字,但本書的分量是最重的。

書摘

序言

智慧的風景(代前言)
有個詞叫驢友,看似有點怪,但早已不是一個新詞。自從5年前我開始遠涉重洋時,這個詞就出現了。雖然我並不是一個標準的驢友,但我用驢友的眼光,去窺視國外不一樣的風景——智慧的風景。
的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與世界各國交往的擴大,實事求是的回歸,對以前所謂的腐朽沒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了重新的解讀。我也懷著好奇的心理,在飽覽異域美麗自然風光之餘,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探測與感受到一些人類共同的美好嚮往,原來被描繪得陰森可怕的不同制度的社會,其實也有它的真、善、美。
2001年我第一次走出國門,去的是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兩年後,我獲得一趟公差,參加中國記協組織的中國新聞代表團訪問日本。從東京到京都,首次見識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光怪陸離的資本主義社會:繁華的城市,有序的交通;發達的捷運成為我在東京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在這裡購物時,我第一次知曉要額外交一筆消費稅——明明白白繳的一種稅。2007年起,我先後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韓國旅遊,而後又陸續前往歐、美、非及大洋州的多個國家。
我發現,外國有很多東西跟我們真的不一樣。比如說,我們這裡在過五一節時,人們都在拚命地尋找名川大山,打破頭也要去旅遊,媒體天天都在報導與旅遊有關的新聞,鼓勵大家在黃金周期間吃好、睡好、玩好。可在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在五一節這天常常走上街頭,進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要求僱主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要求政府更好地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比如說,美國的空中服務員男女老少都有,相貌平平乃至“醜陋”的並不少見,跟在餐館中看到的端盤子的服務員差不多,而我們這裡的空姐個個貌美如花,招聘時航空公司嚴格規定了應聘者的年齡、身高甚至五官的位置,這種做法如果在美國早就被視作就業歧視而被告上法庭。比如說,韓國部長級高官的女兒參加政府主辦的職員招聘,涉嫌蘿蔔招聘,媒體就好一通鼓譟,不僅女兒應聘的事很快泡了湯,連高官父親也受到牽連,忙不迭地辭職,不知不覺中連官帽都弄丟了,而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是不太容易發生的。再比如,美國、加拿大政府一再打壓菸草商,法務部門經常主動起訴菸草商,控告它們的虛假宣傳行為,控告它們的菸草對菸民的身體造成的傷害,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罰單一張張地開出。但在我們國家,菸草買賣是國家的,而且還是專營的,國家大力保護,菸草企業“降焦減害”的“科研成果”還獲得什麼國家科技獎。雖然國家也宣傳“吸菸有害健康”,也在做控煙工作,但控煙工作卻由菸草公司的上級主導,由此形成“老子打兒子”的局面,真正反對吸菸的衛生部只能在一旁干著急……
本書力圖呈現的,就是這種不一樣。所以說,本書不是一本單純記錄旅遊風光的書,更不是境外旅遊攻略,我是想通過個人在海外遊歷中的一些親身見聞,和原有的一些固有觀念,通過比較呈現給讀者,與讀者分享並聆聽指教。
本書插圖均系作者原創,有的質量不高,卻來之不易。但願能形象地留下一點記錄,或對閱讀有所幫助。
2012年12月於北京

後記

欣賞風景之後(代後記)
當年我走出國門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要寫一本什麼書,直到10年後的2011年,才感覺“時候到了”。特別是從美國旅遊回來後,我感覺要寫的東西真是太多了。所以,本書的《美國篇》竟然占了一半的篇幅。
莫言只用43天就寫出49萬字的小說,我這本書才20萬字,卻寫了將近一年——當然,是斷斷續續寫的。幾位好友提前看了書稿,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見,我感謝他們。
出國旅遊是為了看風景。這沒錯,不過除了自然風景之外,我還對“智慧的風景”情有獨鍾。有些東西,人家為什麼要那樣想,為什麼要那樣做,或者說為什麼要那樣規定,凡此種種不同,在我的眼裡就是風景。
風景是看了不少,也寫了不少,但有的並沒有寫。比如,當站在台北10l大廈下面等旅遊車時,幾名法輪功人員上前遞宣傳資料,我沒有理他們。正在此時,一輛家用轎車開了過來,車上綁著竹竿,上面飄揚著五星紅旗,特別安裝的車載喇叭里還播放著非常熟悉的《歌唱祖國》歌曲: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革命歌聲多么嘹亮……那一刻,我被震撼了,但我沒有寫。
寫出來的大家都看到了,是不是風景,其中有沒有智慧,相信讀者自有評論。我想問的是,看過別人的風景之後,我們自己該怎么辦?這,應該是更重要的議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
我們是誰?白宮的官網上有個欄目,叫“我們合眾國人民”;美國憲法條文中,用的也是“我們合眾國人民”這樣的表述。我想,這樣的表述有點特別,至少與我們常用的表述不太一樣。作為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多思考。
劉瑜寫了本《民主的細節》,我看了兩遍,大開眼界,深受啟發。或許本書只是一種模仿,至於是學到了人家的精髓還是相反,讀者最有發言權。

正文節選

免門票的《指環王》拍攝地
這年頭,國外大片來到國內,總會如餓狼撲食,攻城略地,把大部分國產片殺得片甲不留,比如《星球大戰》,比如《金剛》,比如《指環王》。
拿《指環王》來說,它為什麼能長驅直入將觀眾的腰包掏得乾乾淨淨?其拿手好戲就是魔幻色彩,而那一層層魔幻色彩又與片中奇異的自然風光聯繫在一起。
《指環王》三部曲的拍攝地在紐西蘭:南島的皇后鎮、南阿爾卑斯山脈和南部湖區在許多征戰與背景敘述的場景在中均多次出現,紐西蘭的最高山峰庫克山(MtCook)是《雙塔奇兵》(TheTwoTowers)開頭場景中的背景,它是“中土世界”里的“迷霧山脈”;北島的諾魯赫伊山(MountNgauruhoe)在《指環王》三部曲中成為“末日火山”,而湯加里羅國家公園(TongariroNationalPark)詭異的火山地貌則成了“黑暗魔王”索倫(Sauron)的領地“魔多”(Mordor)。
2010年我行走在紐西蘭這片奇異的土地上時,導遊也神秘兮兮地說,走,我帶大家去參觀一個《指環王》的拍攝地。遊人一聽就來了情緒,紛紛跟進。
這個拍攝地位於北島地熱之城羅托魯阿的郊區,果然有一片令人嘖嘖稱奇的好風光:小河流水潺潺,野鴨成群結隊地嬉戲;小溪保持原始風貌,水苔處處;岸邊生長著高大的桫欏,它們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粗大而挺拔,大約棵棵超過50米……
一個多小時的旅遊讓人眼花瞭亂,一番美景讓人好生流連忘返。當戀戀不捨地走出景區,忽然有遊伴說,這么漂亮一個景區怎么不收門票呢?
這一問一下子提醒了我。是啊,從走進景區的大門到遊覽線路的盡頭,的確沒見柵欄,沒見崗亭,沒有人收門票!
仔細想想,在紐西蘭的幾天旅遊行程中,真的很少碰到收門票的情況。一踏上紐西蘭的土地,先遊覽了該國最大城市奧克蘭城南的伊甸山,沒有收門票;在羅托魯阿參觀毛利皇宮,沒有收門票;在公園裡欣賞地熱噴泉,也沒收門票;參觀工黨紀念碑所在的美麗海灘,也無人收門票……
再仔細想想,在歐洲許多國家旅行時,不收門票的景點比比皆是:在奧地利薩爾茨堡遊覽電影《音樂之聲》的拍攝地米拉貝爾花園,不收門票;在德國參觀聞名世界的柏林圍牆,不收門票;在義大利欣賞比薩斜塔,不收門票(登塔除外);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不收門票;匈牙利布達佩斯童話般的漁人堡,不收門票;捷克首都布拉格碧波粼粼的伏爾塔瓦河上古色古香的查理大橋,遊人如織,也不收門票!即使像法國的羅浮宮這樣大名鼎鼎的藝術殿堂,每月也有一天時間對公眾免費開放,台灣的故宮博物院在特定時間段、對特定人群,也有免票參觀規定。
門票是什麼?最簡單、最樸素的理解就一個字:錢。不收門票就意味著免費參觀,相關管理方不能賺錢。老天爺,這對國內不少旅遊景點的管理人員來說,可能是一輩子都想不通的事情:那么好的景點,這什麼不收門票呢?錢哪,誰跟錢有仇呢?
可能沒有人對國內眾多大小旅遊景點近年來一波接一波的漲價潮不會記憶猶新——
2004年11月30日,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關於調整世界文化遺產遊覽參觀點門票價格聽證會後,故宮、天壇、頤和園、八達嶺長城、定陵、長陵等景點門票紛紛漲價,其中故宮淡季門票價格從每張40元調整為80元,旺季每張60元調整為100元。
2005年,黃山門票價格從130元上調為200元,湖北武當山門票價格從70元上調為110元,湖南張家界門票價格從158元調整為245元,四川九寨溝門票從145元調整為200元……
以上這些景點漲價都是若干年前的新聞,如今的價格自然“更上一層樓”。如2010年,雲南石林門票價格從140元上調到175元,山西平遙古城門票從100元調整至125元,湖北黃鶴樓門票由50元漲至80元,山東三孔景區聯票由150元漲至185元,有“七仙女”故鄉之稱的安徽天柱山景區門票價格從120元漲至150元。
再如,現在張家界武陵源景區門票價格248元,如果乘坐百龍天梯,須另付出56元。去張家界天門山,還需要另外付費:天門山景區門票是75元,往返索道是150元,環保車票價是33元……
上述這些景點都是頂級的,至於那些數不清的二三四流的景點幾乎沒有不跟風漲價的。最近我去了一趟山西娘子關,那裡有一戶“水上人家”,也就是有一弘泉水從一戶人家的院子裡流過,如想參觀,這戶人家要收費4元;那裡還有一處瀑布,水流細得像撒尿,門票也要15元……
稍加分析可以發現,景點漲價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寶級景點,比如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遺產,這些景點漲價多半是為了減少遊客人數,而且希望適當增加收入,並將所得收入用來維護古建;另一種就是“跟風”行為,表面上是保護“稀世資源”,其實是為了獲利。誰能否認大部分漲價行為屬於後者呢?
更讓不少遊人憤憤不平的是,一些漲價措施常常在黃金周到來之前出台。人們辛勤勞動了數月,本想趁假期出遊開開心,可人家景點的門票大棒已經揮舞起來了,漲價自然就成了“打劫”。
景區票價漲上去了,遊客也沒有辦法,除了挨宰的份,就是到網上發牢騷。有網友嚷嚷道:漲價漲價,景點漲價,機票車票漲價,賓館漲價,純屬飲鴆止渴,大爺不玩了,叫你一分錢也得不到,看你還稱黃金周!在一片漲價聲中,出門就挨宰,呸!你們是自絕於人民!
另有網友說,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將來還有多少中國人能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燦爛的文化遺產?學學發達的歐洲國家,將此作為納稅人的一種福利吧。
更有“正義的聲音”:“五一”是勞動人民的節日,國家正是有了我們這些勞動人民才更加繁榮昌盛。我認為國家關心勞動人民是怎么過節的,應當從實際出發去關心,在屬於我們勞動人民的節日裡,景點門票應該降價才對,這樣才能體現出國家對人民的關心!
還有人說,“遺產”是國家的資源,為什麼成了地方的搖錢樹,漲的錢用到哪裡去了?本人去過很多的景點,那兒的文化氣息太少了,已經商業化了。危機!可怕!
是呀,是挺可怕的。首先可怕的,是聽證會“逢聽必漲”。
為什麼會“逢聽必漲”?聽證會由地方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操控,參與聽證代表的遴選,這樣一來,選誰不選誰就是一門學問。哥們,你跟我關係好,你來吧,投贊成票;你呢,整天嘀嘀咕咕說漲價不好,一邊玩去!這樣一來,你說,聽證會開過後會發生什麼?
那么,景區為什麼要漲價呢?漲價總得有理由啊。別慌,理由早就想好了。有的說,景區成本開支大;有的說,景區建設要加大投入。
唉!說得冠冕堂皇跟真的似的,其實這哪兒跟哪兒啊!成本壓力大?成本是如何構成的講清楚了嗎?成本經過中立的審計機構審計了嗎?門票收入都去了哪裡?沒幾個人知道。其實,景區漲價收入大多都沒有用於景區投入上去,景區門票的大部分收入都流入了當地政府或與當地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戶”腰包中去了。的確,國內絕大部分景區已經成了地方政府的“搖錢樹”。某知名景區的聽證會材料顯示,該景區2006年至2008年門票累計收入11.2億元,但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門票收入用作景區保護:旅遊集團公司留一部分,上繳利稅一部分,當地政府再拿走一部分,結果必然是使得用於景區資源保護上的經費寥寥無幾,大量資金流向了當地政府的腰包。
筆者以為,風景區乃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理應為公眾共有共享。適當的門票錢可以收,但僅以維護景區正常開支為原則,不能把景區當作搖錢樹,更不能把黃山張家界等世界自然遺產做成上市公司。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公共遺產卻被當地政府圈起來,然後收費創收,不僅收費高,甚至大搞“園中園”,玩重複收費,這無疑是拿著國人的財產向國人“變相勒索”。發達城市的政府通過賣地搞房地產來發財,不發達城市通過賣山賣水賣景點來賺錢,這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這似乎已經成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正常到大部分人都見怪不怪。
其實,旅遊產業關聯度大,吃、住、行、游、購、娛六個方面都可以拉動收入和就業的增長,需要全面開發,均衡發展。只有通過發展和旅遊密切相關的購物、餐飲、休閒、娛樂等周邊服務產業,增強軟實力,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才能讓遊客感到物有所值,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至於景區的門票價格,還是應該以“普惠”為宜。總在門票錢上挖空心思,這與許多國家比起來,怎不讓人欷歔再三呢?怎不讓人懷念免門票的《指環王》拍攝地?
麥克弗森廣場的怒吼
1864年7月22日,詹姆斯·麥克弗森將軍率部與南軍激戰於亞特蘭大,麥克弗森不幸壯烈犧牲。後來,在華盛頓特區的K街與第15街交匯處,一個街心花園被命名為麥克弗森廣場。廣場上,豎立著麥克弗森將軍騎著戰馬的戎裝像。但是,這名150年前的英雄可能不會想到,有一天,他的雕像會被蒙上一塊巨大的藍色防水帆布,僅露出的頭部還被戴上一個小丑面具!
這一情景出現在2012年1月30日,參加“占領華盛頓”運動的一些人員幹了這件缺德事。不過,警方很快就將這塊帆布扯了下來。5月6日上午,我從華盛頓廣場沿著K街步行到麥克弗森廣場時,看見的仍然是威風凜凜的騎馬將軍。
此時,“占領華盛頓”運動已進入尾聲,麥克弗森廣場——這個曾經的運動營地已經十分冷清。不過,示威者留下的帳篷還在廣場北邊地上支著,標語口號牌扔了一地。上面分別寫著:“為正義而鬥爭”、“我們是百分之九十九,你也是”、“占領DC”(DC即華盛頓特區的英文簡稱)。最有名的標語是:“資本主義就是危機。”
見帳篷附近有兩名黑人留守者,出於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考慮,我主動招呼兩人一起合影留念,這也算是我的一種道義上的支持。但出乎意料的是,合影之後,一名黑人竟伸手向我要錢。我趕緊說聲拜拜,溜了。他們難道不知道我也是窮苦人家出身嗎(可能都怪我穿著白襯衣還打著領帶,似乎像華爾街的白領)?他們買東西都用“刀”,可我兜里裝的貨幣只是他們的六分之一啊。
回過頭來,讓我們看看“占領華爾街”這把火是如何“燒”到華盛頓來的吧。
2011年9月17日,一大群對政府、對華爾街不滿的民眾在紐約曼哈頓下城祖科蒂廣場集會,宣布要“占領華爾街”。此後,占領運動風起雲湧。僅半個月後,“占領風”吹到華盛頓,示威者很快“占領”了華盛頓的自由廣場和麥克弗森廣場,並將它們作為占領運動的大本營。
占領者獨具慧眼,選中了麥克弗森廣場這塊寶地。這個廣場約1000多平方米,位於市中心,距白宮僅兩個街區,五六百米。做歐巴馬的鄰居是他們的夢想,因為他們想讓歐巴馬傾聽自己的聲音。
一開始,華盛頓的占領運動一直比較“和平”,以至於“感動”了警察首腦。10月10日,在示威者的力爭之下,華盛頓警方出人意料地允許示威者繼續占用白宮與國會山之間的自由廣場4個月,麥克弗森廣場當然也可以繼續“享用”。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