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

歷史與書寫——少數民族文學的歷史敘事第一節 少數民族文學史的確立與族別文學史書寫第六節 差異與表述——譯介的少數民族文學第一節

內容介紹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研究”成果。
少數民族文學作為複雜而充滿活力的邊緣表述,與現代中國的結構性轉型糾纏在一起。作為一種“中國研究”的切入點,它的可能性與限度體現於同一性與差異性的博弈之中。參差多樣的各少數民族時間與空間認知模式在現代發生了一體化的變局,從而引發了歷史與書寫、地理與想像的多重化約過程,少數民族文學的探究有助於我們重新繪製現代中國的時空與人文圖像。少數民族身份認同與主體性的確立和消解,少數民族文學的母語寫作、翻譯傳播、形象表述與被表述之間的張力,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特定思維模式體現出來的美學、政治與生活方式等等的情境還原與理論提升,刷新了我們理解少數民族、現代中國乃至世界格局的方法、認識論和世界觀。
朝戈金(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員):如何抻展開被歷史的深重皺褶遮蔽了的諸多文學流脈?如何在所謂“典律”之外發現歷史的替代性敘事?如何尋求彰顯長期處於“弱勢”話語的合法性,進而試圖擬構多元共生的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圖式,是本書作者的主要追求。此方向的深拓,難點在於要有超越既有知識格局、理論框架和技術路線的膽略,還在於要有對這個歷史傳承深厚、文化多元互動的國度中文學的演進歷程的深湛領悟。讀者自會評判本書作者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他的目標。
巴莫曲布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以時空和意義為轉換的研究格局在學術視野和敘事闡釋上的雙向統合,將現代民族主義背景的宏通觀照聚焦於學術収展及其內在理路的釐清,有效地將近現代少數民族文學及其間紛紜複雜的歷史變革與社會思潮、人物和事件、著述和觀點匯聚為一個步步深迚的學術闡釋空間,其中既有“史”的透視,又兼有“論”的引申,對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之現代學術的確立與走向作出了系統的清理,可謂“總述創穫,彰明源流”。此外,本書在文獻資料的収掘上、在方法論的架構上、在學術史的鉤沉與論評中形成了多方面的突破,體現了敏銳的學術眼光和事件闡釋的理論力度,“揭示出少數族裔文學對於構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話語所提供的新鮮資源、生収可能與另類的選擇”,也為補闕和完善中國文學研究的學科史構建了一種可資參照的工作框架。

作者介紹

劉大先,1978年生,文學博士先後就讀於安徽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曾訪學及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兼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及影像文化。著有《時光的木乃伊:影像筆記》、《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及相關問題研究》(與他人合作)等書,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作家協會民族文學年度評論獎。

作品目錄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少數民族文學”辨析
第二節 可能性與限度
第三節 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作為中國研究
第一章 歷史與書寫
——少數民族文學的歷史敘事
第一節 引言:時間的變局
第二節 文學史的限度與想像力
第三節 文學立科時期的文學史
第四節 進化論與科學話語下的文學史觀嬗變
第五節 少數民族文學史的確立與族別文學史書寫
第六節 中華各民族文學關係中的少數族裔文學
第七節 多民族文學史觀的興起
小結:重繪現代中國時間圖像
第二章 主體與認同
——少數民族文學的身份與變異
第一節 流動的主體
第二節 國族建構中的少數族裔文學
第三節 現代少數民族的文學書寫
第四節 認同的危機與另一種主體
小結
第三章 差異與表述
——譯介的少數民族文學
第一節 語言、存在與文學的差異
一、語言、民族與存在
二、現代進程中的弱勢語言危機
三、文學表述差異
第二節 翻譯的權力與政治
一、差異與權力
二、功能與意義
三、翻譯:從文化到文學
第三節 中國形象的多樣表述
一、失語、母語、雙語、雜語
二、流散經驗、鄉愁衝動與文化記憶
三、表述的真實:同一性與差異性
小結
第四章 地理與想像
——空間視野中的少數民族文學
第一節 時空的現代性參差
一、天下分裂:從地理分疏到文化等級
二、進入國際:賦予空間以族性
三、融於國家:把族群寫入地理
第二節 地理與族裔的文化互動
一、混血之地
二、時空轉型:跨界地方全球
三、地圖的“發現”:棲居、旅行與觀光
第三節 少數民族文學的空間話語
一、少數民族文學“場”及視角的轉移
二、書寫族裔的另一種方式
三、走在多向的路上
小結
第五章 迷狂與信仰
——神話與少數民族文學
第一節 大寫的神話與小寫的神話
第二節 迷狂的消逝:現代性規約及其內在矛盾
第三節 信仰的伏藏:美學原型、政治訴求與宗教歸屬小結走向情感研究?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