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吳道子畫

《王維吳道子畫》是蘇軾創作的一首宋詞。這首詩是作者所寫<鳳翔八觀>中的一首,作於嘉祐六年(1062),時任鳳翔府判官。王維和吳道子都是唐代的大畫家。

作品概括

作品名稱:王維吳道子畫 創作年代:宋 作者姓名:蘇軾 作品體裁:詞

原文

王維吳道子畫⑴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⑵。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⑶,彩暈扶桑暾⑷。 中有至人談寂滅⑸,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⑹。 蠻君鬼伯千萬萬⑺,相排競進頭如黿。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⒅。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⑼。 祗園弟子盡鶴骨⑽,心如死灰不復溫。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⑾,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⑿。 摩詰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籠樊⒀。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⒁。

注釋

⑴這首詩是作者所寫<鳳翔八觀>中的一首,作於嘉祐六年(1062),時任鳳翔府判官。王維和吳道子都是唐代的大畫家。 ⑵普門、開元:即普門寺和開元寺,都在鳳翔。 ⑶雙林:吳道子畫中所畫的兩株娑羅樹。佛滅之前,曾在天竺拘屍那城娑羅雙林下說法。 ⑷彩暈:五彩光華。扶桑:古代神話中的日出之處。暾:太陽升起。 ⑸至人:指釋迦牟尼。寂滅:“涅盤”的音譯,指超脫生死的理想境界。 ⑹手自捫:以手捶胸,這是形容聽者未解寂滅之意時的狀態。 ⑺蠻君:天竺國的君王。釋迦滅度之時,凡是信徒,不管是人是鬼,都來禮敬聽法。 ⑻佩芷襲芳蓀:這是以美人佩帶香草的形象來形容王維的詩風。佩、襲,穿戴。芷、蓀,香草。 ⑼清且敦:風格清秀而又渾樸。 ⑽祗園弟子:佛徒。祗園是“祗樹給孤獨園”或“勝林給孤獨園”的簡稱,位於印度西北的塞特馬赫特。相傳□薩羅國給孤獨長者從波斯匿王子祗陀處購得此園,建築精舍,獻給釋迦牟尼,作為居住弘法的場所。佛陀在此居住說法二十五年。鶴骨:形容佛徒的清瘦。 ⑾交柯:枝葉交叉。 ⑿畫工:指重視藝術技巧。 ⒀這兩句的意思是:王維的畫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像仙鶴(翮是以部分代整體,這裡應指鶴)飛離了籠子,毫無拘束。 ⒁也:虛字,無實義。斂衽: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無間言:完全同意。[2]

作者

蘇軾[3](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年—1066年)、弟弟蘇轍(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賞析

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的一些傳統藝術部類如繪畫、雕塑等又注入了新的題材,從而表現了新的特色。邵博《邵氏聞見後錄》記載說:“鳳翔開元寺大殿九間,後壁吳道子畫,自佛始生、修行、說法以至滅度,山林、宮室、人物、禽獸數千萬種,極古今天下之妙。”蘇軾在鳳翔做判官,遊蹤所及,又以詩筆對這些佛教繪畫進行了再創造。 吳道子畫的內容是佛陀說法,但卻脫略佛陀本人,而刻畫信徒們的種種不同表現,從側面烘托無上妙諦的巨大影響;王維畫的內容是佛徒修行,除了以外貌的清癯寫出內心的清寂外,更重點刻畫了周邊的景物,以竹襯人。由此,作者更進一步地對二人的畫風進行評價:道子的畫,意象雄放,氣勢籠罩;王維的畫則格調清奇,風韻渾樸。詩人並非不能欣賞異量之美,但他仍有自己的見解,即“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從而上承司空圖(?)“超以象外”的理論,提出以形傳神或遺貌取神的主張。清人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這首詩總結吳、王二派的畫風,發表對繪畫藝術的見解,並對中國藝術的風格論提出獨到的看法(如“清且敦”即是兩種相反而相成的風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就是以文為詩的突出表現。而其藝術效果,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絲毫也沒有影響詩歌的形象性,相反,倒是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加強了這種形象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