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7~217)

王粲(177~217)

正文

漢魏間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省金鄉縣)人。曾祖王龔、祖王暢,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少時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學者蔡邕的賞識。年十七,司徒辟舉,詔授黃門侍郎;當時董卓新誅,其黨李傕、郭汜等在長安作亂,乃不應徵召而往依荊州劉表王粲在荊州住了16年,劉表以其貌不揚,又體弱通脫,不甚重用。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荊州,粲勸劉表之子劉琮舉州歸降。操召授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後又遷軍師祭酒。建安十八年(213),魏國既建,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冬,隨軍征吳,次年春,在返回鄴城途中病卒。
王粲天資聰慧,博聞強記,言辭明辨。精於數學、棋藝,對前代典章禮儀,尤為熟悉。在魏多參與朝廷奏議及擬訂製度,《太廟頌》等皆出自王粲手筆。他自視甚高,在《仿連珠》一文中,隱然以管仲自比,並強調說:“帝王雖賢,非良臣無以濟天下。”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屬儒家,間亦雜有法家刑名之學,認為欲致治世,必須“吏服雅訓,儒通文法”,“寬猛相濟,剛柔自克”(《儒吏論》)。他還接受了道家的某些影響,如《安身論》中把社會的穩定和個人的安全,歸結到“寡慾”,就是入了黃老一途。王粲頗得曹操信任,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政治地位最高,是唯一的封侯者。他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相當密切,生前詩賦往還,死後曹丕臨喪親吊,曹植又作《王仲宣誄》,謂“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可見其交情之一斑。
王粲很看重文學的社會功用,認為文學是有關“人倫之首、大教之本”(《荊州文學記·官志》)的一項事業。在創作上,他的成就在鄴下文人中是比較出色的。劉勰說:“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才略》)同他的生活道路相一致,王粲的文學活動,大體上也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劃分的界標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歸附曹氏。前期他主要在荊州過著流寓生活,親歷過戰亂災禍,又長期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憂國憂民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憤糾結在一道,使他的文學作品籠罩著一層悲悽怨悱的情調。後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著北方廣大地區已經實現統一的形勢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擔任重要官職而激發起建立功業的信心,所以他的創作基調又轉變為激奮昂揚。
王粲詩今存23首,包括四言、五言兩種體裁。四言詩主要作於前期,有《贈士孫文始》、《思親詩》等,多抒發其悲愁憂苦的情懷。五言詩數量較多,成就也更高,代表作有《七哀詩》3首、《從軍詩》5首。《七哀詩》作於前期,其中第一首是詩人自關中避亂荊州途中所作。它以親身體驗的事實為題材,具體描寫了漢末戰亂給國家、給廣大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難,詩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等句,真實地概括了這場時代的慘劇,其中關於飢婦棄子的描寫,更是傳達了當時社會的淒楚氣氛。此詩的寫作時間早於曹操《蒿里行》 5年,是最早反映漢末戰亂的優秀詩篇。《從軍詩》作於後期,其一寫西征關右,二、三、四、五皆寫東征孫權,詩中提出“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對曹軍的征伐作了熱烈歌頌,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政治進取心。總的來說,王粲的詩歌以抒情見長,故有人評論說他“情勝”(劉熙載《藝概》),同時辭采也比較秀美,劉勰將他與曹植同列,說“兼善則子建、仲宣”(《文心雕龍·明詩》)。
王粲賦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為騷體。最為人傳誦的是作於客居荊州時期的《登樓賦》。它摒棄了漢賦鋪張揚厲的傳統寫法,以簡潔明快的語句,憂愍世道,懷念故鄉,熱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對自己的坎坷遭遇,也發出了強烈的感慨。賦中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是其一大藝術特色。在抒情小賦的發展過程中,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為劉表擬的《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比較成功。書中勸解袁氏兄弟毋作鬩牆之斗,應當聯合禦侮,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寫得“詞章縱橫”(張溥《王侍中集題辭》),甚有情采。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王粲集》11卷,《去伐論集》3卷,《漢末英雄記》10卷,皆佚。明代張溥輯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配圖

王粲(177~217)王粲(177~217)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