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績[樹木生理學家、楊樹專家]

王世績[樹木生理學家、楊樹專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世績,樹木生理學家,楊樹專家。將樹木生理學套用於造林實踐,開展楊樹豐產栽培生理基礎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注重林學學科建設,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的發展和國際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生平

王世績,1935年1月24日出生於山東省煙臺市一個商人家庭。他6歲喪父,母親艱難地帶著5個兒女從煙臺投奔到天津他舅舅家。王世績自幼便懂得生活的艱辛,立志發奮讀書。1954 年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成績被國家選送到蘇聯列寧格勒林學院林學系學習,1960年獲得了森林工程工程師的稱號。

回國後,王世績被分配在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研究所同位素實驗室工作,從事林木水分和養分運輸的研究。正當他躊躇滿志地準備將全部知識奉獻給祖國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科研工作中斷。1969年他被下放到廣西邕寧縣“五七”幹校勞動,1970年又到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懷安縣林業站勞動。當時的林業基層單位技術力量薄弱,他就利用掌握的知識幫助當地單位提高技術能力,為改變當地的落後面貌出謀劃策,受到民眾的擁戴。1971年王世績被分配到河北林業專科學校樹木生理教研室任教,並參加了毛白楊無性繁殖生根生理技術研究,首次提出了檢查根原基方法。

1978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恢復,他參加並負責國家林業攻關項目,從遼寧、內蒙古到長江流域地區,在使林業基礎學科套用於實踐的科研上,發揮了重要作用。1992年他任博士生導師後,先後合作培養博士生4名。1987-1994年擔任林業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期間,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規章制度,出了一批成果,培養了大批人才。鑒於他在科技理論和學術上的卓越貢獻和在生產上取得的巨大經濟效益,1992年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8月13日,當他代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在國內進行項目考察時,因勞累過度心臟病突發,在河南鄭州猝然逝世,年僅62歲。從服從祖國需要投身林業,到義無反顧貢獻出畢生精力,王世績執著於林業科研事業的精神和事跡,受到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讚揚。

技術成就

早在1960年,王世績在蘇聯列寧格勒林學院畢業時,他的論文《不同立地條件對楊樹生長的影響》令老師十分滿意,並將其作為重要資料交給了庫班林場使用。林場為此給他發了工資,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做過這么詳細的調查研究工作,當時可以根據王世績的調研結果制定不同立地類型的楊樹生長表了。從那時起,王世績便開始了楊樹生理生態學方面的研究。

1978年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研究所恢復後,王世績對楊樹光合、水分、礦質營養等進行了多方面研究,為大面積造林提供了科學依據。從80年代到90年代,王世績主持並參與了多項林業部及國家的重要研究課題,如:林業部的重點課題“樹木生長發育理論和控制技術的研究”,其中“楊樹水分生理及其栽培學上套用研究”獲1989年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83-1986年主持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項目“楊樹豐產栽培中間試驗”、“楊樹豐產栽培生理基礎研究”,獲1992年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年主持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北方楊樹膠合板材與紙漿材栽培最佳化模式的研究”項目及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援助的項目“中國東部暖溫帶與溫帶寒冷半乾旱地區楊樹速生豐產林”等。

這些項目中有的是首次在本學科領域內深入系統的研究,解決了對楊樹造林生理中的許多關鍵問題,極大提高了楊樹人工林的生產力。王世績重視基礎學科套用於實踐的研究,為此他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世績對楊樹事業無比熱愛。1996年他帶隊考察美國的楊樹栽培,回國時他帶回來的“紀念品”只有一件,那就是幾十斤重的楊樹種條,回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親自將這些種條栽植到苗圃,並認真地記錄、畫圖。如今這些經過王世績撫育過的無性系已經散發到全國各個楊樹適生區域。

為了適應學科發展新形勢的需要,王世績提出樹木生理學應當向分子水平的微觀領域和生產實際套用的巨觀方向拓展,使這一傳統的基礎性學科形成了新的發展思路。王世績領導的生理生態實驗室於1992年被列為中國林業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在他的帶領下,生理生態學的研究與套用已進入了該學科發展的興旺時期。

中國在80年代以前,尤其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對楊樹的研究和管理與國外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王世績深感作為一個中國林業科研人員所肩負的神聖職責和巨大壓力。他說:“在全世界的百餘種楊樹種中,中國就占有57種!除中國之外全世界楊樹人工林總面積約140萬公頃,而中國竟有660萬公頃!這不能不令我們每箇中國人激動不已。然而,更不能不發人深省,在義大利楊樹人工林僅占森林面積的5.2%,卻為全國提供50%的木材產量,我國的楊樹木材產量與國外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我們的任務十分艱巨。”

為了加強對全國楊樹的研究與管理,中國於1979年成立了中國林學會楊樹專業委員會,王世績先後擔任主任、副主任職務。1980年第十六屆國際楊樹委員會會議上,中國被該委員會接受為成員國。1988年王世績當選為這個擁有35個成員國的大型國際組織的副主席。

在國際楊樹委員會任職期間,他對世界楊樹發展的現狀及趨勢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足跡遍及亞洲、歐洲、澳大利亞和美洲,取得了大量資料。他積極促進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為中國林業科研與管理事業走向國際而努力地工作。

王世績十分重視對胡楊的研究。胡楊是中國沙漠乾荒地帶唯一存活的大樹,能生活在-43℃到45℃的嚴酷條件下,在含鹽量2%的鹽鹼地上也照樣生長。這是其他樹種不能比擬的。胡楊被定為全世界最需要保護的林木基因資源,而中國是胡楊生存最多的國家。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種和遺傳改良的好材料,胡楊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王世績等人對胡楊首次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並發表了專著《胡楊遺傳變異規律的研究》和《胡楊林》。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發表的有關胡楊的研究專著。

簡歷

1935年1月24日 出生於山東省煙臺市。

1955-1960年 在蘇聯列寧格勒林學院林學系學習。

1960-1968年 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工作。

1969年 在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懷安縣林業站工作。

1971-1977年 在河北林業專科學校樹木生理教研室任教。

1978-1987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生理研究室主任。

1988-1995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副所長。

1988-1995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所長。

1995-1997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顧問。

1997年8月13日 病逝於河南省鄭州市。

主要論著

1 徐緯英,王世績等.楊樹.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王沙生,王世績等.楊樹栽培生理研究.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1.

3 王世績.楊樹研究進展.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4 王世績.胡楊林.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

6 采利尼克爾著(俄).王世績譯.木本植物耐陰性的生理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7 凱萊斯台舍等(英).王世績等譯.刺槐.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8 王世績等.毛白楊插條苗的年生育過程和成活階段某些生理特點的研究.北京林學院學報,1981.(2):33~40.

9 王世績等.十種楊樹苗木水分關係的研究.林業科學,1982,18(1):6~14.

10 王世績等.楊樹苗木的生長節律和水分狀況的晝夜變化.植物生理學通訊,1983,(3):39~41.

11 王世績等.楊樹失葉對生長超越補償作用的研究.林業科學研究,1993,6(3):294~298.

12 王世績等.淮北煤礦塌陷區復墾造林技術的研究(Ⅶ)-粉煤灰覆田立地歐美楊營養診斷研究.見:楊樹研究進展.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219~222.

13 王世績等.淮北煤礦塌陷區復墾造林技術的研究(Ⅷ)-覆土厚度與壓青對樹木生長的影響.見:楊樹研究進展.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223~229.

14 王世績.總結與回顧—第五屆全國楊樹會議開幕詞.楊樹研究進展.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387~388.

15 王世績.關於發展我國楊樹人工林的建議.見:王世績主編.楊樹研究進展.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389~390.

16 王世績.國際楊樹委員會第37屆執委會會議概況.見:王世績主編.楊樹研究進展.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391~395.

17 王世績.瑞典的能源林計畫—一個富國的驚人之舉.見:王世績主編.楊樹研究進展.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396~400.

18 王世績.楊樹生理進展.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1.

19 王世績等.楊、柳、榆、刺槐對淮北粉煤灰“土壤”中礦質積累的影響.林業科學研究,1994,7(6):612~6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