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村[廣東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獨樹村[廣東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獨樹村位於江東洲渚中部西側,西臨韓江,東連三吳、洋光、洲東,北接村頭,南抵上莊,於潮州城東南15公里,潮安縣城庵埠14.4公里處。現村域3.3平方公里。耕地1200畝,多沙質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稍微傾斜。獨樹村包括獨樹、牙美兩個自然村。昔時,獨樹曾是獨樹、上莊、下莊、何上諸村的統稱。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該村創於宋慶元年間(1195—1200),有八百餘載,傳裔引世,皆黃姓。肇基祖公,字東萌,號煥青,宋經尚書、朱門理學名儒淵公之子。幼自閩倚舅父廖槎溪判潮,遂築館卜居此地。斯時,館旁有一樟樹,根深葉茂,“蔭蓋四鄰,乾可參天”,“柔條拂地,剛乾凌空”,“凌而上之,十有丈許,蒼翠陰翳,高搴遐舉,手可摘星,耳通天語”,俯臨長江,寵尊百卉,挺拔傲然,“獨出眾類” ,故先祖東萌公號館為獨樹。獨樹村名自此始成,一直沿用。

人口居民

2005年12月統計居民1254戶,5588人。人口相當於1950年2332人的2.4倍。外遷村民繁衍已逾萬人。國內主要衍派有:七世祖拱陽公於1328年(元文宗天曆元年)攜幼子往饒平邑潘段創基立業,已傳至第29代,共3180人;八世祖桂林公後代繼圃公於1426—1435年(明宣德年間)遷往海陽縣登雲都浮洋庵後開基,其後裔還分支揭陽南田(揭西縣南田)及潮汕各地,繁衍數千人,居庵後有280多人。還有十六世祖桐友公於明朝中期遷居潮陽達濠(汕頭市濠江區達濠),傳裔700餘人。

歷史人文

文人輩出

該村文化蘊蓄深厚,人文薈萃,“家傳詩禮,世歷聞人”。一世祖淵公,宋經尚書、朱門理學名儒,曾受學於朱熹講學的著名的御賜考亭書院,諸所著述列之《考亭集》中,是考亭學派的骨幹。二世祖東萌公和三世祖熙霽公父子皆誥封太中大夫,四世祖幼可公登宋寶祜丙辰科文天祥榜五甲進士,官中書侍郎,朝廷正奏(乾隆《潮州府志》卷廿六選舉表上)。朝廷加封贈其父如其官。四世祖幼茲公宋禮部儒士(出土墓碑上稱其為“大學士”)。十世祖耀公(字輝庵)明建文已卯科鄉薦(舉人)經元第二名,官授揚州府教授(光緒《海陽縣誌》卷十四選舉表三)。十世祖實軒公明嘉靖戊子科鄉薦,官上九縣尹。還有多位任三品朝官、陝西漢中府尹、廣西武緣縣令、朝議大夫等名宦。進士、學士、舉人(鄉薦)、鄉賓、國學和文武秀才俱全,族譜中皆一一列舉。據2000年12月統計,獨樹村歷屆大學畢生共138人,碩士、博士8人,教授及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4人。

文化教育

崇文重教,教育薪傳是獨樹人的傳統。明清時期鄉里便辦私塾,先後建了10餘座頗具規模、建築講究的書齋,尚存6座。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數間私塾合併為喬木學堂。民國元年(1912)創建喬木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學校被日軍占領。鄉里一批愛國愛鄉的有識之士分別以書齋、祠堂為教室,招生授課。抗戰勝利後鄉里復辦學校,1952年收歸國辦。1968年國小附設國中班。此時,民辦學校、掃盲班、耕讀班、業餘夜校等各種辦學形式全面開花。1995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6年喬木學校新校舍落成,占地25畝,建築面積3680平方米,耗資人民幣350萬元,原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林若為喬木學校捐資並欣題校名。2000年8月又投資39萬元建成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的幼稚園。2005年12月在校大、中、小學生共1200多人。

著名僑鄉

獨樹村[廣東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獨樹村[廣東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該村是名聞遐邇的僑鄉。僑親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還有不少鄉親旅居香港、澳門和台灣。僑親們身居異域,奮勵勤勉,自強不息,歷盡艱辛,大多業有所成。黃雲貞(又名欽元)於清鹹豐年間,迫於生活,隻身遠渡重洋到新加坡,經艱苦奮鬥,白手起家,成為新加坡巨商。曾投資88萬大洋開發蘇伊士運河。他樂善好施,因以巨資濟賑福建災民,功勳卓著,朝廷特封其為朝議大夫。當代印尼知名華人黃繼俊,出身農家,1934年15歲時,便孑然一身遠赴南洋謀生。先後居留過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歷盡千辛萬苦,遍嘗酸甜苦辣,礪志拼搏,至中年終成大業。創辦大型跨國公司,專營化學工業、染料、食用色素等產品,並代理其他商品進出口業務,生意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各國,在我國上海等地也有投資辦企業,成為出色企業家。他愛國愛鄉,多年來舉凡國際性、地區性潮團聚會,他均率團參加,積極為世界潮人做貢獻,是印尼潮州鄉親會館創會會長。他大襄義舉,造福桑梓。1990年以來,共捐資310萬元為家鄉建學校、辦水廠、修道路。此外,還樂捐新加坡幣15萬元(當時折合人民幣75萬元)給江東中學建實驗大樓,又為江東大橋建設捐贈港幣10萬元。88歲高齡仍奔波世界各地,造福社會。

其他僑親也摯愛故土,鄉情淳厚,各適其力,踴躍捐資,為家鄉辦水廠、建學校、修道路。1990年以來,海內外鄉親共捐資430萬元,投入該村各項公益事業。

革命老區

該村還是革命老區。1993年潮州市人民政府審定獨樹為革命老區的檔案號為:潮州市人民政府[1993]17號。村民丁梅1931年便參加紅軍。村民黃俊士,又名黃靄、柏昌、冷柏,中共黨員。1927年15歲時考進廣東省立金山中學,品學兼優,被選為學生會理事。1933年赴北平(現北京)深造,寄宿於潮州會館。他“沉著幹練”,“像一塊吸鐵石”。“大家都尊稱他為大哥,視他為領袖”。俊士曾領著當時在潮州會館苦讀的羅天(原廣東省副省長)、吳健民(原中共潮安縣委書記、廣東省委)在北平陶然亭高君宇墓前宣誓入黨。1935年積極帶領同學參加“一二·九”運動,被國民黨逮捕。他的同學碧野敘述道:大哥“上了手銬,我在延壽寺遇他,他穩健沉著,泰然自若,向我微微一笑”。後經黨組織和各界人士營救獲釋出獄。 “七·七”事變後,俊士南下。1937年8月13日,潮汕各抗日組織領導骨幹100多人在中共韓江工委和汕頭工委領導下成立了汕頭青年救亡同志會(後稱青抗會),黃靄被選為理事會主要負責人。潮汕淪陷後,俊士先在潮、普、惠,後在興梅從事革命工作。1941年化名冷柏到大埔縣高陂中學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委組織部長郭潛在曲江被捕叛變,發生了重大的“南委事件”。1942年6月6日,俊士在國民黨特務包圍高陂中學時犧牲,時年僅29歲。

村民中還有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黃偉華、解放軍戰士黃岳森也先後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0世紀40年代,獨樹學校(時名為江東第四保國民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地下活動場所。許多教師和青年學生都投身於革命鬥爭。潮州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秀卿就是當時該校教師的傑出代表。

經濟發展

農業

該村曾是魚米之鄉,有民謠曰:“獨樹上等輩,洲園種來食,大潦撂來配”。相傳清康熙時,獨樹村有廣袤田園5000畝,至鹹豐年間尚有肥沃洲園2800畝。後因韓江河道沖擴,洲園逐漸崩潰,致耕地銳減。1952年土地改革時,全村耕地1900畝(其中洲園40餘畝)。1957年以前,耕地錯落零碎,高低不平,田埂彎彎曲,道路崎嶇狹窄,荒冢星羅棋布,沙堆比比皆是,多是旱難灌,澇難排的“食天田”。1957年11月以後,村民大力平整耕地,搬掉墳埔4200餘穴,搬土59萬多立方米。使田野“三直一平”:水利溝直、田埂直、道路直,田園平坦,規劃成片,統一種植。接著又不斷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改進耕作技術,實現排灌機械化,確保農作物穩產高產。1975年水稻平均每畝單產超千斤,甘蔗平均畝產24000斤,都比1950年翻了一番多。

該村村民多以農為業。昔時,主要種植甘蔗、黃麻、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1956年開始種植水稻,實行水旱輪耕。1984年,隨著潮安糖廠停產和黃麻滯銷,村民停止種植甘蔗、黃麻,轉為種植以玉米、南瓜、無公害蔬菜等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為主。2005年產值約一千多萬元。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出了幾位種植能手:黃傳成掌握了一套奇妙的冬瓜栽培技術。他所種的冬瓜個個都六、七十斤重,有的還超過百斤,轟動一時。現年97歲的黃序章,當年曾因精耕細作,間套種一年能收12熟而出了名。

獨樹大潦自北向南流過村前。昔時盛產魚、蝦、龜、鱉和水鴨。後由人工養殖淡水魚。大潦烏龜因肥大鮮美,無臭塗味而成為獨樹特產。

工業

晚清至民國時期,獨樹村民紡紗、織布、磨針、養蠶、繅絲、抽紗、刺繡等傳統工藝和蔗糖生產也享有盛譽。1960年以前,每年都自建糖寮10多座,煮製紅糖,行銷各地。1956年全村甘蔗總產9960多噸,全由本村糖寮製成紅糖。直到潮安糖廠建成,蔗糖生產才停止。20世紀80年代初期,獨樹出現三家小規模的民營企業,幾十名農民進廠做工。2005年民營企業已發展到31家,工人一千多人。經營種類也由服裝加工發展擴大為服裝、機繡、榨油、陶瓷、機械製造、五金等行業。主要企業有黃吉兆辦的兆綸服裝織造有限公司、黃維足辦的獨樹服裝廠、黃瑞彬辦的獨樹時裝廠、黃利創辦的新喬陶瓷廠、黃喜龍辦的喬青金屬裝飾材料廠等。其中,兆綸服裝織造有限公司擁有廠房二千多平方米,公司經營織布和服裝設計、剪裁、縫製、包裝、營運等一條龍生產。該公司還在外地投資設廠。

第三產業

水上運輸也是獨樹的傳統企業。據1995年統計,僅載重100噸以上的私人機動鐵殼運輸船便有60艘。

獨樹村民有農間時節挑擔做小買賣的習俗,或擺攤設點,或沿街叫賣,掙錢補貼家計。民國時期獨樹石巷是江東都最繁盛的集市。1987年以來,獨樹農貿市場又逐漸恢復、發展,2004年店鋪、攤檔近百家,購銷兩旺。

人民生活

獨樹村[廣東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獨樹村[廣東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1949年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也逐步改善。村民年人均收入不斷增加:1960年100元、1970年200元、1980年227元、1990年1000元、2000年猛增至3653元,相當於1960年的36倍多,1980年的16倍多。2005年又增至4180元。至2000年,全村新建住宅25萬平方米,是舊住宅區的2.5倍。其中,每座住宅造價人民幣50萬元至200萬元者有32座。新住宅區統一規劃,布局雅觀,整齊有序,煥然一新。

天災人禍

過去,獨樹水旱災害頻仍,自1530年(明嘉靖九年)至1945年(民國33年)共發生大水災21次,大旱災9次。1943年大旱大饑荒,米貴如金,村民爭采草根、樹皮、芎蕉頭充飢。全村餓死100多人,外出逃荒60多戶,多數餓死途中。賣兒賣女者時有所聞。霍亂、天花等瘟疫又時常流行。天災加人禍,村民生活痛苦不堪,生命財產無保障。1939年3月10日下午,日本侵略者首犯獨樹村,幾小時之內,便有12名無辜村民慘遭日軍殺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