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梯度推移理論

(3)經濟技術存在由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推移的趨勢。 1.反梯度推移理論反梯度推移理論是與梯度推移理論相對的範疇,是對梯度推移理論的拓展。 梯度推移理論實際上是視技術梯度推移為技術空間轉移(擴散)的唯一形式,因而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觀點。

狹義梯度推移理論的基本內容

區域經濟學研究者把美國學者弗農(R. Vernon)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分析中,創建了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狹義梯度推移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1)區域之間客觀上存在著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的梯度差異。由於資源稟賦、地理條件以及歷史基礎等原因,經濟技術的發展在各區域之間必然是不平衡的,從而客觀上形成了區際經濟技術梯度。
(2)產業結構的優劣是衡量區域經濟梯度水平的核心。一個區域的經濟興衰往往取決於其產業結構優劣,而產業結構的優劣則取決於區域經濟主導產業部門在產品生命周期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如果某個區域的主導產業部門主要由產品生命周期中的興旺部門構成,則該區域經濟高速增長,那么該區域即成為高梯度區域。相反,若一個區域的主導產業部門主要由衰退部門構成,則該區域為低梯度區域。
(3)經濟技術存在由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推移的趨勢。一般情況下,擁有較高技術水平的產業往往發端於高梯度區域,並遵循生命周期階段的更替次序向低梯度區域推移。這種推移之所以能進行,一是作為擴散源的核心區有進行推移的內在動力和外在的市場壓力;二是作為接受地的邊緣區存在著吸收擴散的需要,因為推移有助於促進邊緣區經濟技術的發展。
(4)梯度推移主要是依託多層次城鎮系統展開。經濟要素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鎮、進一步向農村推移,由發達區域向次發達區域推移,是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的一般形式。梯度推移往往是按“梯度最小律”推移。一般而言,只有處於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才具備較強的能力接受並消化第一梯度的先進產業,隨著產業的成熟與老化,逐漸向處於第三梯度、第四梯度的城鎮推移,直至鄉鎮、農村。
(5)各區域所處的梯度是相對的和動態變化的。將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套用於梯度理論分析,使梯度理論從靜態分析提升到動態分析。融合循環累積因果理論的梯度理論,可稱之為動態梯度理論。動態梯度理論認為,各區域所處的梯度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高梯度區域若不注重創新,導致產業結構老化,就會成為低梯度區域。反之,處於低梯度的區域若能有效組織技術創新並大量引入新技術和人才,則可促進產業的高級化,就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成為高梯度區域。
狹義梯度推移理論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技術、產業經濟活動空間位移的客觀規律性,具有其一定的科學性,但同時也是一種並不十分成熟的理論。

狹義梯度推移理論的發展

根據梯度推移理論,不少學者認為國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使國內形成了明顯的經濟技術梯度,主張應將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具有比較優勢的東部地區,然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將先進的技術依梯度指向向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推移,從而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東、中、西地帶的區際經濟差距。學術界圍繞這種觀點展開了長時間的持續、廣泛爭論,並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空間推移理論,推動了狹義梯度推移理論的豐富發展。
1.反梯度推移理論
反梯度推移理論是與梯度推移理論相對的範疇,是對梯度推移理論的拓展。該理論認為,現代科學技術有三個基本走向。即:一是向貿易比較發達區域轉移;二是向智力資源比較發達、技術水平比較高的區域轉移;三是向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轉移。反梯度推移理論強調只要經濟發展需要,而又具有條件,就可以引進先進技術,進行大規模開發,而不管該區域處於哪個梯度;落後的低梯度區域也可以直接引進採用世界最新技術,發展自己的高技術,實行超越發展,然後向二級梯度、一級梯度區域進行反推移。反梯度推移理論還揭示了梯度推移理論存在的諸多缺陷(郭凡生,1984;魏後凱,1990)。即:
(1)梯度推移理論構想通過技術轉移的加速來逐步縮小區際經濟差異的論點,在理論上、實踐上均缺乏有力的證據。儘管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轉移會加速,但可能大都會在高梯度區域之間進行,並不能充分保證技術轉移按梯度指向進行。如果技術梯度轉移所產生的擴散效應在力量上弱於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雙重作用下產生的極化效應,區際經濟差距將不是縮小而是擴大。
(2)技術的梯度推移只是技術空間轉移(擴散)的一種主要形式,並非是一條規律。從技術梯度的視角而言,技術的空間轉移具有多種形式,既有縱向的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或跨梯度轉移,也有橫向的水平推移(即技術水平相近區域的技術轉移)。從技術轉移(擴散)的空間形式而言,技術空間轉移(擴散)有等級擴散、輻射擴散、鄰里擴散、跳躍擴散等多種形式。梯度推移理論實際上是視技術梯度推移為技術空間轉移(擴散)的唯一形式,因而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觀點。
(3)梯度推移理論視技術梯度作為決定投資的區域傾斜和重點開發區域時序選擇的唯一因素。實際上,重點開發區域的時序選擇和投資區域指嚮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它要綜合考量經濟技術水平、地理區位、資源區域組合、產業優勢度以及專業化程度等眾多因素。
2.多種梯度推移並存論
多種梯度推移並存論認為,技術的空間推移可分為純梯度式推移、純跳躍式推移、混合式推移三種類型。在不同時代及不同國家,三者作用的大小不同。在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的時代,由於空間推移的規模很小,速度很慢,梯度式推移的作用很明顯;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運輸、通訊手段的現代化,技術空間推移的規模大大擴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跳躍式推移起著重要作用。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內,已開發國家中的跳躍式推移占優勢;不已開發國家中的梯度式推移占優勢。
3.梯度推移主導論
梯度推移主導論儘管承認多種梯度推移並存論,但強調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梯度推移,其他空間推移形式就其作用範圍和程度而言,均不能與常規的梯度推移並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新湧現的區域經濟後發優勢理論、區域工業化反梯度推移理論等研究成果,又進一步直接拓展了反梯度推移理論,更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狹義梯度推移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