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志

簡介

作者: 鄭穎

出版社: 印刻

副標題: 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

出版年: 2018-11-7

頁數: 248

定價: NTD33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9863872634

內容簡介

由自然之物,到人造之物,「物」究竟為何物?

何以從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物」的身影充盈於文學文本之中

宋明以來,「物」除實用,強調美感、成為收藏品,更是新近西方物質文化研究定義下,凝鍊時間、空間、歷史、文化之「物」。金石考古,格物清賞,為「玩物」一事正名,開明清賞玩之風。

沈從文八十歲時,學生汪曾祺寫了對聯為老師祝壽:「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此物理思維的物,由客體而連結文人的心靈主體,直達心境靈思的寄託所在,正是文學的大「抒情傳統」。

翻開文學史的一頁,宋代文人飽含詩書畫藝於一身,總叫人艷羨不已。追求全人的時代提供了筆者一個省思當代的契機:「物」、「文物」在當代許已被分門別類於藝術領域,然而,文學作品如何載「物」?文人或創作者借「物」體現何志?文人如何建立「物」的美學譜系?跨領域也許不是新鮮名詞,古人早已如此。

今日的我們可以從文學文本與藝術賞鑒,交叉跳躍於由文人、階層、市場所呈現出的賞玩美學,及其背後的人文心靈指向。此書提供當今淺碟化的文創現象,探詢更知識性、文學性與文化性的可能。

作者簡介

鄭穎

一九六九年生,澎湖人。

一路悠遊於古典與現代文學之中,取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並任該校「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其以歷史小說為中心,曾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選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6:高陽》。亦曾對兼具藝術評論家、作家雙重身份的李渝,有過全面觀探,著有《郁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

身為一個對歷史與文物、文學與藝術有精細體會的戀惓者,以「物」為出發點,除見到文本與器物的精緻美感,更進一步尋探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中文人與物的依存關係。時光迢然,人世滄桑,凝視「物」,進與千百年的哲思美感相見,回到文人心靈的所在。

目錄

壹、文學「物」語

──從玩物喪志到博古清翫

一、唐代到宋代的賞玩文學著作及畫作

二、從「玩物喪志」到文雅清翫

三、理學影響下的賞玩文化

四、從「復古」到「博古」

五、古典詩歌的寫物傳統

六、宋人美學盡在賞玩書寫

貳、物為載體,承載風雅

──論賞翫的文化與商業意涵

一、進入消費社會後的賞翫與收藏

二、古今「賞翫」的消費模式

三、盛世興收藏

叄、寫物言志

──從賞玩一事探看魯迅、周作人兄弟的精神核心

一、兄弟翫「物」,早已有之

二、收藏家身份的魯迅

三、收藏家周作人

四、白話散文的源頭在晚明

五、閒適與逃遁風格的周作人

六、對於天地與人既然都碰了壁,那麼留下來的只有「物」了

肆、自逃遁到身心安頓

──沈從文、汪曾祺的文學與文物書寫軌跡

一、生命的轉折

二、從「文學」到「文物」

三、從遁逃,到身心安頓

四、這世界充滿了顏色

伍、物質不滅

──《天香》,王安憶的上海繁華過眼錄

一、王安憶的上海故事

二、王安憶的上海考古學

三、人間何處「天香園」!

四、物質不滅

陸、游於藝,適於心

──董橋的「文化鄉愁」之路

一、舊時明月

二、南洋故夢

三、英倫往事

四、董式寫物

五、游於藝

六、物與時代

七、翫物人生

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