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蠅蛆病

牛皮蠅和紋皮蠅的幼蟲寄生於牛的皮下組織而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本病的病原為皮蠅科皮蠅屬的牛皮蠅和紋皮蠅的幼蟲。

牛皮蠅蛆病是由牛皮蠅和紋皮蠅的幼蟲寄生於牛的皮下組織而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

【病原形態及生活史】

本病的病原為皮蠅科皮蠅屬的牛皮蠅和紋皮蠅的幼蟲。其成蟲形態相似,不致病,外形像蜜蜂,體表被有絨毛,觸角分3節,口器已退化,不能採食,亦不能螫咬牛隻。牛皮蠅體長約15毫米,蟲卵產在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區和體側的被毛上,單個地粘著於被毛上。卵呈淡黃白色,有光澤。牛皮蠅的第三期幼蟲,體較粗大,長約28毫米,深褐色,分為 11節,背面較平,腹面呈疣狀帶小刺的結節,最後兩節背腹面均無小刺,蟲體前端較尖,無口鉤,後端較平,有兩個呈漏斗狀深棕褐色的氣孔板。
紋皮蠅比牛皮蠅小,體長只有13毫米,蟲卵產在牛後腿的後下方和前腿部分,一根毛上可固著成排的蟲卵。紋皮蠅的第三期幼蟲與牛皮蠅的相似,體長26毫米,蟲體最後一節無小刺,第10節的腹面僅後緣有刺,氣孔板較平。
牛皮蠅與紋皮繩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屬完全變態,經卵、幼蟲、蛹和蠅4個階段。皮蠅在自然界生活的時間僅5-6日。雌雄皮蠅交配後,雄蠅死亡,雌蠅飛向牛體產卵,雌蠅產完卵後也死亡。卵經4-7日孵化出第一期幼蟲。牛皮蠅的第一期幼蟲鑽入皮下移行,最後發育成第三期幼蟲到達背部皮下。紋皮蠅的第一期幼蟲鑽入皮下移行,在感染後的2個半月可在咽頭和食道部發現第二期幼蟲。第二期幼蟲在食道壁停留5個月,最後也移行到牛背部皮下,發育成第三期幼蟲。幼蟲到達牛背部皮下時,在局部出現瘤狀隆起,並出現綠豆大的小孔,幼蟲以其氣孔板朝向小孔。在牛背部皮下,第三期幼蟲約寄生2-2.5個月。隨著生長,幼蟲顏色逐漸變成褐色,同時皮膚上小孔的口徑也隨之增大。成熟後的幼蟲經皮孔逸出,落入土中和廄肥內變成蛹,再經1-2個月後,羽化為成蠅。幼蟲在牛體內寄生約10-11個月,整個發育過程大約一年。

【症狀】

雌蠅飛翔產卵時,常引起牛隻不安,影響採食,有些牛隻奔逃時受外傷或流產。幼蟲鑽入牛皮膚時,引起牛瘙癢、不安和局部疼痛。幼蟲在體內長時間移行,使組織受損傷,在咽頭、食道部移行時引起咽炎、食道壁炎症。幼蟲分泌的毒素對牛有一定的毒害,常使患牛消瘦,貧血,肌肉稀血症。肉的質量降低,產乳量下降。犢牛貧血和發育不良。幼蟲寄生於牛背部皮下時,其寄生部位往往發生血腫和蜂窩組織炎。感染化膿時,常形成瘺管,經常流出膿液,直到幼蟲逸出後,瘺管才逐漸癒合,形成瘢痕。

【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特點、撫摸牛的背部皮下腫脹部位,在皮膚穿孔處找出第三期幼蟲即可確診。

【防治訣竅】

預防 應在成蟲飛翔產卵季節,用1%-2%敵百蟲溶液塗擦牛體的產卵部位,每隔15日塗擦1次。及時檢查牛隻,發現蟲體立即消滅。
治療 治療本病可用以下藥物:
(1)皮蠅磷:按每千克體重100毫克量,一次口服;或按每千克體重15-25毫克,一次口服,連用6-7日,能有效地殺死各期牛皮蠅幼蟲。
(2)倍硫磷(拜耳29493):按每千克體重5毫克量,臀部肌肉注射,以11-12月份用藥為好,適用於早期治療。
(3)蠅毒磷:25%的針劑,按每千克體重6-10毫克,肌肉注射,能起到防治作用;用25%蠅毒磷乳粉配成含有效成分0.05%-0.08%的濃度,塗擦或噴灑牛體背部,可殺死幼蟲。
(4)樂果:用酒精配成50%的溶液,成年牛5毫升,犢牛和中等牛2-3毫升,肌肉注射,可殺死皮下的幼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