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逼幼兒學外語雖用心良苦卻可能事與願違

據記者了解,美國幼稚園一般不教小孩子說外語,他們覺得這么小的孩子學第二種語言是不可思議的。

隨著外語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很多中國父母開始從小培養自己的孩子:制定“零歲”學外語計畫,送孩子去雙語幼稚園,從孩子會喊“爸爸”、“媽媽”,就教他“Daddy”、“mummy”……總之,父母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創造學外語的環境,殊不知,他們的良苦用心卻不一定對孩子有利。 

美國幼稚園不教外語 

據記者了解,美國幼稚園一般不教小孩子說外語,他們覺得這么小的孩子學第二種語言是不可思議的。新澤西州黑格斯頓市中心幼稚園的芭芭拉老師告訴記者,英語是幼稚園里的官方語言,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也都用英語來進行。 

由於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幼稚園並不反對孩子回到家裡說母語,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幼稚園只教英語,而且從字母開始。芭芭拉表示,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個過程,幼兒的發音器官不成熟,發音尚處於較幼稚、未定型階段,雖然他們模仿力強,容易接受新知識,但如果學的是純正的外語還好,如果走了樣,將來改都不好改,反而不利於以後的外語學習。 

幼稚園里一名華裔兒童張多多的父母也說,美國兒童一般都是從十多歲起才正式開始學習外語。美國父母對孩子沒有中國人那種“望子成龍”的思想,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學外語的事情可以慢慢進行。 

多語言環境可能讓孩子變“啞巴” 

此外,過早接觸外語還容易讓孩子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目前美國兒童自閉症發病率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10倍,每300個兒童中就有1個患上此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生活在多語言的文化環境中,因不適應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而患上自閉症。 

家住曼哈頓的李女士是講廣東話的香港移民,請的保姆是講方言的武漢人,先生是講國語的北方人,電視裡的卡通片則是純正的美國英語。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語言環境裡變得越來越不愛講話,到後來乾脆什麼都不說,只是終日低頭玩自己的玩具,變得像啞巴一樣。本以為過一段時間會慢慢好起來,誰想今年都6歲了仍是“金口難開”,並拒絕上學。經醫學專家診斷,在混亂的語言環境中,孩子無所適從,患了嚴重的兒童自閉症。 

紐約州教育廳官員羅漢中近日表示,幾乎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聰明的孩子,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在教育上也應考慮因人而異。即使對在1—2歲間就具有較強表達能力的“資優兒”,父母也不要過早地強迫他們學外語。 

幼兒學外語要有地道的雙語環境語言學家指出,母語學習能力可以轉移到第二、甚至第三種不同的語言上,只要引導得法,又有地道的語言環境,就不會有干擾的情況出現。像美籍華裔一般可以流利地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與人交流,就是因為家庭提供了漢語環境,學校和社會提供了英語環境。 

張多多的父母告訴記者,很多中國移民看重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黃香蕉”。所以,他們在家裡一直與多多說漢語,而多多在幼稚園接受的是英語教育。長期堅持的結果是,多多不僅英語流利,用漢語與父母溝通也沒有問題。看到多多有“雙語”的本領,還能到台上表演背唐詩,幼稚園里其他孩子的父母非常羨慕。一些義大利裔的父母后悔不已地說:“早知我們也從小教孩子學義大利語了,現在孩子只能說英語,我們不遷就他,他就不與我們交流,想扭轉也來不及了。”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地道的雙語環境,父母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