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鱧養殖寶典之仔魚馴養技術

馴化階段的主要措施是:魚苗出膜後4~5天,開始投餵小型的浮遊動物(輪蟲、水蚤等)或其幼體,浮遊動物的個體控制在200微米左右。採取少量多餐的方法,一般4小時l次,1天6次。經過3~4天后,數量逐漸增加,次數逐漸減少,過渡到1天2次比較恰當。有的單位開始投餵時採用蛋黃液,每次投餵量為每1萬尾苗投餵30毫升蛋黃液。蛋黃液的配製方法是:鴨蛋或雞蛋煮熟除去蛋白,留取蛋黃,加1倍的水,充分攪勻即可使用。

根據生產實踐觀察,魚苗出膜後的第五天到第七天死亡率較高,魚苗浮於水面,遊動緩慢,腹部膨大,頭部彎向腹部,不久死亡。經顯微鏡壓片檢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脹腹死亡,腸胃道中有較多的浮遊動物殘體和消化不了的甲殼;另一種是萎癟死亡,消化道中空無食,說明開口餌料不適口而致死亡。開口餌料可採取100~120目的浮游生物網捕捉浮遊動物,捕捉時最好在浮游生物網的口上加罩一塊魚網(網目0.5厘米)。因浮遊動物大量生長在污水、肥水中。垃圾雜質較多,這樣可以防止污屑進入浮游生物網,可以減少捕後揀污工作,減少浮游生物的死亡。捕得的浮游生物再以過40目網絹清水過濾,濾液中含有大量小規格的浮游生物供小苗開口時食用,濾渣主要是大型浮游生物,可投餵幼魚。通過這一措施後,魚苗馴養期的成活率有了提高。在動物餌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增投少量蛋黃液、豆漿等。

動物餌料的來源,一般是天然捕撈。在一些越肥越黑的淺水河、溝、池塘等地方越多。但這些地方水體複雜,捕得的浮遊動物中會有複雜的污染物和傳染病菌。浮遊動物一般是早晨最多,因早晨容易缺氧浮頭,其次是傍晚,白天較少,特別是陽光較強的時候或連續陰雨、河水上漲時,數量就極少。所以如以捕撈浮遊動物養殖大批量烏鱧幼魚,常受氣候影響容易產生供不應求,影響魚苗培育。為此,在烏鱧人工繁殖時必須進行一些動物性餌料培養,如蚯蚓、蠅蛆等,特別是工廠化育苗時更需要培養動物的配套設施,把天然捕撈和人工培養結合起來解決苗期餌料。目前烏鱧的人工開口配合餌料和仔魚期飼料尚未解決,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魚苗出膜後1~7天,有嚴重集群棲息現象。同時投餵的活“紅蟲”也有集群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魚苗個體長大,呼吸量也增加,很容易引起缺氧而造成死苗。為了避免集群時小區域範圍內缺氧,並使魚苗能及時捕獲食物,在出現集群現象時,套用撈海或小盆輕輕攪動水體而驅散群集和淋水增氧的方法,提高魚苗的成活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