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兄軾下獄上書

為兄軾下獄上書

《為兄軾下獄上書》是蘇轍的經典代表篇目之一。寫在1079(神宗元豐二年)。該年八月,蘇軾因“烏台詩案”,文字獄牽連入獄。蘇轍迅速作了此文呈交宋神宗,“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 《為兄軾下獄上書》最大特色在於以情感人。出於手足兄弟之情,寫於性命攸關之際,該文言辭懇切,飽含真情,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處更是強烈地表現了作者那種為兄弟擔心的情懷。也取得了較高的文學成就。其中一些詞句已成後世典故。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為兄軾下獄上書》

臣聞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雖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懇,惟天地父母哀而憐之。臣早失怙恃①,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今者竊聞其得罪逮捕赴獄,舉家驚號,憂在不測。

臣竊思念,軾居家在官,無大過惡,惟是賦性愚直,好談古今得失,前後上章論事,其言不一。陛下聖德廣大,不加譴責。軾狂狷寡慮②,竊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頃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興,作為歌詩,語或輕發,向者曾經臣寮繳進,陛下置而不問。軾感荷恩貸,自此深自悔咎③,不敢復有所為。但其舊詩已自傳播。臣誠哀軾愚於自信,不知文字輕易,跡涉不遜,雖改過自新,而已陷於刑辟,不可救止。軾之將就逮也,使謂臣曰:“軾早衰多病,必死於牢獄,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雖齟齬於當年④,終欲效尺寸於晚節。今遇此禍,雖欲改過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無由。況立朝最孤,左右親近,必無為言者。惟兄弟之親,試求哀於陛下而已。”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故為冒死一言。昔漢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緹縈,請設為官婢,以贖其父。漢文因之,遂罷肉刑。

今臣螻蟻之誠,雖萬萬不及緹縈,而陛下聰明仁聖,過於漢文遠甚。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兄軾所犯,若顯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憐,赦其萬死,使得出於牢獄,則死而復生,宜何以報!臣願與兄軾,洗心改過,粉骨報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後已。

臣不勝孤危迫切,無所告訴,歸誠陛下,惟寬其狂妄⑤,特許所乞,臣無任祈天請命激切隕越之至。

作品注釋

①怙恃:這裡指父母。

②狂狷(juàn)寡慮:為人行為放蕩,考慮問題不全面。

③悔咎:悔過,反省。

④齟齬:齒,這裡指意見不合。

⑤惟:希望。寬:寬容。

作品譯文

臣聽說人所處的環境如果很惡劣就會呼叫蒼天,遇到難忍的痛苦就會呼叫父母,這些都是人感情最強烈的表現。臣如小草一般卑微,但在受危難壓迫時也還是有所求的,恐怕現在能悲憫我的只有天地和父母了吧。臣很小的時候就沒了父親,一直無依無靠,只有哥哥蘇軾和我相依為命。現在我聽說他犯罪,被打入監獄,我們全家都非常驚恐害怕,擔心的是他會有什麼不測。

臣在下面揣度,蘇軾的個人生活和在朝廷為官,從總體上說沒有大錯,只是為人過於率直,缺少周全的考慮罷了,他喜歡談古論今,還有好幾次他所上的奏摺中觀點與陛下不一致。陛下有很深廣的聖德,沒有責難他什麼。但蘇軾性格過於狂妄,做事缺乏考慮,還以為現在有天地寬容的恩德,就不知道敬畏,也不知道收斂。近來他在擔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府期間,看到事物時就有感而發,於是寫成詩,也不對用詞多加考慮,在這之前曾經有一些同僚就把他的詩文呈給陛下過,但是陛下放在一旁沒追問。蘇軾覺得辜負了聖上的恩澤,常常自己悔過,不敢再行為有所輕慢了。但是他以前寫的詩卻傳開了。臣真心哀嘆蘇軾過於自信的愚昧,不知道寫出來文字容易,但是其中的不恭敬言辭帶來的影響不容易消除。雖然他現在已改過,但卻違反了刑律,這是沒法挽回的。蘇軾在被捕之前,他就讓人來捎話說:“我身體過早就不好了而且多病,肯定會死在牢獄裡,死也是我應該的。可是我還有遺憾在世間,年少時我就想有一番作為,恰好逢到世上難遇的賢明君主,當年的所作所為也確實糊塗,也有所悔悟,只想在晚年時有所報效國家。現在卻出了這樣的禍患,即使想改過自新,洗心革面重新報答賢明的君主,卻沒有足夠的理由來證明。況且我在朝中沒有什麼朋黨,即便是以前顯得和我較好的人,肯定也不會出來為我求情。只能指望兄弟親情,向陛下為我請求。”我很贊同他的志向,而且沒法拒絕手足之情,所以只好冒死向陛下為他求情。

從前漢朝的淳于公犯了罪,他的女兒緹縈請求朝廷將自己收為官婢,求得贖回父親。淳于公因此免遭肉刑。我現在就像螞蟻一般渺小,是不能和緹縈相比的,但是陛下比漢文帝更為聰明仁聖。臣想用我的官職贖回兄長蘇軾,不奢望到最後能夠減輕他的罪過,只求能不讓他死在牢獄裡。臣的兄長蘇軾所犯的罪,真的是因為他的詩文,他肯定會承認因此獲得重罰的。如果陛下能夠給予同情憐憫,赦免他的死罪,把他從牢獄中放出來,他就等於死而復生了。這樣的恩德無論如何怎能夠報答呢?臣願意和兄長蘇軾,改過自新,粉身碎骨報答陛下,只要陛下差遣去做,就是肝腦塗地也要去做。

臣現在非常慌張和迫切,不知道如何去說話了,我所能對陛下說的就是:希望您對他的狂言妄行能包容,恩許我的請求。臣不能再承受這種祈天請命的惶恐了,這已經到達我所承受的極限了。

作品評析

《為兄軾下獄上書》是蘇轍的代表篇目。這篇文章寫在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該年八月,蘇軾因文字獄牽連坐獄。由於蘇軾在湖州做知州的時候,他寫的《湖州謝上表》中有這樣幾句話:“皇上陛下天復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後來,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用這些話來斷定他詆毀變法,對朝廷不敬;他們在蘇軾居杭州期間所作的大量詩文中發掘出六十多處所謂“訕上罵下”、“公為詆訾”的詞句,上奏皇上,蘇軾因此下獄。這就是所謂的“烏台詩案”。事件一發生,蘇轍迅速作了此文呈交神宗皇帝,“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希望能赦免蘇軾。文章寫於性命攸關的時刻,因為蘇氏兄弟情深義重,因此文章飽含真情,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處更是強烈地表現了他那種為兄弟擔心的情懷。以情感人是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

《為兄軾下獄上書》為書啟、奏議類文章,這些散文,蘇轍大都寫得很有氣勢,取得了較高的文學成就。蘇轍的書啟,善於根據不同的對象,依據對方的身份和心理,靈活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巧妙地把自己的意圖表達出來,使對方易於理解和接受,以達到上書的目的。

《為兄軾下獄上書》中,是為兄長辨誣求情的,文章首先承認兄長有不足之處,但這些缺點不足以構成死罪。而作者只求皇帝能免其死罪,並不奢望皇帝能完全赦免他。文章既巧妙地申說了自己的意見,又沒有明確涉及欲置蘇軾於死地的朝臣,且處處照顧到皇帝的尊嚴,情辭悲惻懇切,措辭相當巧妙。

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穎濱遺老,諡文定。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1057年(嘉佑二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蘇轍“少以文字為樂,涵泳其間,至以忘老”(《欒城後集引》)。一生著述甚富,詩文集有《欒城集》五十卷,《欒城後集》二十四卷,《欒城三集》十卷,《欒城應詔集》十二卷,皆“為轍所手定,與東坡諸集出自他人裒輯者不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外,蘇轍尚有學術專著《詩集傳》二十卷,《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龍川略志》十卷,《龍川別志》八卷,《老子解》二卷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