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頭綠鳩民都洛島亞種

腰部為暗綠色,向下逐漸轉為黃綠色。 雌鳥的上體為橄欖綠色,沒有栗色渲染。 虹膜的外圈為粉紅色,內圈為淡藍色。

外形特徵

灰頭綠鳩民都洛島亞種雄鳥的前額至枕部為藍灰色或蒼灰色,前額顏色較淡。後頸至上背為暗綠色,下背和肩部為濃紫栗色,組成一個寬大的“V”字,是它與其他綠鳩的主要差異之一。腰部為暗綠色,向下逐漸轉為黃綠色。尾羽為橄欖綠色,外側的尾羽具灰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翼上的小覆羽也是濃紫栗色,與肩部和背部的紫栗色融為一體,形成大的塊斑。翅上的覆羽和大覆羽為黑色,具有寬闊的亮黃色羽緣,飛羽為黑色。頭側、頦部、喉部及前頸為亮黃綠色,上胸橙黃色,形成橫跨上胸的橙黃色胸帶,十分明顯。下胸和腹部為黃綠色,兩脅較暗,尾下覆羽棕栗色。
雌鳥的上體為橄欖綠色,沒有栗色渲染。尾下覆羽為棕黃色,具暗綠色條紋。
虹膜的外圈為粉紅色,內圈為淡藍色。眼睛周圍的裸皮為淡藍色。嘴角灰色,腳洋紅色。

生活習性

留鳥,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和次生林中,有時也棲息於灌木林,但不落地,一般多在樹上棲息和活動。結小群至大群棲於低地的常綠雨林。時光顧鹽漬地。常成群活動,天亮後即開始活動和覓食,中午多在樹上的蔭蔽處休息,下午天氣涼爽後再繼續活動和覓食。早晨和黃昏還成群到小溪或河流中去喝水,活動時極為嘈雜,鳴聲為較為柔和的口哨聲。主要以榕樹的果實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實與種子,食量很大。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至8月,一年產2窩。通常營巢於林間的喬木或灌木枝杈上,也在竹林或地旁的叢林小樹或竹杈上營巢,巢距離地面的高度一般在4米以下。巢甚簡陋,主要由小枯枝堆集而成。雄鳥和雌鳥均參與營巢活動,通常由雄鳥負責收集巢材,雌鳥負責築巢。每窩產卵2枚,卵的顏色為白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呂宋島南部、波利略島、Alabat Island、卡坦端內斯、盧邦和民都洛島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