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沅江風光帶

瀘溪沅江風光帶

瀘溪沅江風光帶在湘西瀘溪縣境內的主要河流是沅江和其支流武水,沅江在瀘溪稱為“沅水”,沅江全長1033公里,流域面積98163平方公里。 瀘溪縣沅江風光帶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眾多,民俗風情獨特,是中國盤瓠文化的發源地,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流放地,是文學大師沈從文解讀上古懸棺之謎的筆耕地,“東方戲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連戲的保存地。

主要景點有:鐵山古渡、真容禪寺、響水洞、屈望灘、辛女絕壁、赤壁仙舟、懸棺葬、岩墓葬、箱子岩、辛女祠、盤瓠洞、馬嘴岩等三十餘處。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加快景區旅遊資源開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產品品牌打造,以全國文明衛生縣城白沙鎮為中心,由沿江觀光帶、十里畫壁燈光夜景、“辛女公主”號遊輪、涉江閣、橘頌塔等景觀組合而成的白沙鎮沅江水上休閒旅遊項目,初具形態,遊客逐年增加,使“畫裡瀘溪” 沅江風光帶旅遊品牌,日趨成熟。

瀘溪沅江風光帶 瀘溪沅江風光帶

瀘溪縣沅水風光帶被納入全省旅遊重點建設項目“251工程”

為打造湖南旅遊強省,省人民政府決定,今年為“旅遊項目建設年”,全面實施“251”工程,即在全省重點支持規劃建設20個省級重點項目、50個市級重點項目、100個縣級重點項目,力爭通過3至5年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瀘溪沅水風光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經濟社會效益好的大項目和精品旅遊區,並用這一批重大旅遊項目的建設,帶動全省各地旅遊產業發展。

今年,瀘溪縣充分抓住這一契機,篩選了一批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旅遊項目進行上報。經過省旅遊局組織專家嚴格評審,我縣“沅水風光帶”項目已被正式列入全省“251”建設項目籠子,我州包括鳳凰古城、里耶古城、芙蓉鎮等核心景點圈在內,僅11個重點旅遊景區進入此工程項目籠子。

目前,該縣旅遊局正在根據實施“251工程”項目建設的相關檔案精神,積極向省旅遊局申請具體景區景點建設項目和享受貼息貸款、項目補助等優惠扶持政策,加快我縣“沅江風光游”的品牌建設。

瀘溪 政區位置:位於湖南省的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南部,東鄰沅陵、南界辰溪、麻陽,西接吉首、鳳凰,北連古丈。縣人民政府駐白沙鎮,距州府吉首80公里,東經109°40′~110°14′,北緯27°54′~28°28′。

政區沿革:瀘溪歷史悠久,境內發現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戰國文化遺址6處。南北朝梁蕭衍十年(511)置盧州,州治設沅水、武水交匯處即今武溪鎮東北郊,轄南陽郡。梁蕭鳴鳳三年(619,唐武德二年)始建盧溪縣。唐天寶元年(742),改辰州盧溪郡,盧溪縣治西遷至洗溪口。南宋紹興初,復遷至沅、武水交匯處。清順治六年(1649),改盧溪縣為瀘溪縣,沿用至今。清代,瀘溪縣屬湖南辰沅永靖道辰州府。民國初,屬湖南辰沅道,民國29年(1940)屬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成立中共瀘溪縣委員會和瀘溪縣人民政府,屬湘西行署沅陵專區。1952年屬湘西苗族自治區(1957年改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未變。2001年6月27日,民政部批准(民發[2001]165號)將瀘溪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武溪鎮遷至白沙鎮。

政區劃分:2004年,瀘溪縣轄8個鎮、11個鄉:白沙鎮、合水鎮、達嵐鎮、興隆場鎮、武溪鎮、洗溪鎮、浦市鎮、潭溪鎮、八什坪鄉、上堡鄉、小章鄉、牡羊溪鄉、石榴坪鄉、永興場鄉、李家田鄉、長坪鄉、梁家潭鄉、解放岩鄉、踏虎鄉。 2005年,瀘溪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2個鄉,將2個鄉、2個鎮合併設立2個鎮,調整4個鎮部分行政區域,共減少4個鄉。具體調整如下:長坪鄉、浦市鎮合併設立浦市鎮(鎮人民政府駐浦陽南路);踏虎鄉、合水鎮合併設立合水鎮(鎮人民政府駐合水);撤銷上堡鄉、李家田鄉,將上堡鄉12個建制村以及李家田鄉2個建制村劃入武溪鎮,上堡鄉其餘4個建制村以及李家田鄉2個建制村劃入白沙鎮,將李家田鄉6個建制村劃入浦市鎮,其餘1個建制村劃入洗溪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瀘溪縣轄8個鎮、7個鄉:白沙鎮、合水鎮、達嵐鎮、興隆場鎮、武溪鎮、洗溪鎮、浦市鎮、潭溪鎮、八什坪鄉、小章鄉、牡羊溪鄉、石榴坪鄉、永興場鄉、梁家潭鄉、解放岩鄉。

政區人口面積:共28.52萬人,其中女性13.79萬人,占48.4%;少數民族16.30萬人,占總人57.1%,其中苗族11.31萬人,土家族4.95萬人。農業人口23.96人,占總人口84%,每平方公里182人。總面積156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839公頃。

自然特徵

政區自然特徵:瀘溪處於武陵山脈向雪峰山脈過渡地帶,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莊”的山區縣,其地貌自東向西南排成“川”字形狀,一般海拔300至500米,最高處縣西南八面山峰海884.3米。境域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5℃,無霜期286天,日照1495.6小時,降雨量1435.7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

資源特點

政區資源特點:農業主產水稻、油菜。家禽家畜以湘西黃牛、浦市鐵骨豬著稱。全縣森林面積28.37瀘溪沅水風光千公頃,林木蓄積量74.13S立方米。用材林木計286種,有松、杉、樟、楠等優良木材和銀杏、杜仲、香果、黃連等珍貴樹種。經濟林木20餘種,以油桐、油茶、椪柑、板栗為大宗。有草場44.7千公頃。河川年徑流總量11.66億立方米,淡水總面積4580公頃,其中可養殖面積800公頃;水力資源蘊藏量20.08萬千瓦,可開發量2.57萬千瓦,礦藏主要有石煤、磷、鋁、鉛、金、錳、鋅、銅、鐵、瑩石、高嶺土、白雲石、菊花石等。其中石煤43658萬噸、磷礦石2億噸、鋁土礦1000萬噸,均居全省之冠。境內玩水河畔的金剛石遠近聞名。

特色產業

以鋁、磷、錳、鋅為主的礦產品產業日益發展壯大,將建成全省鋁、磷基地。以椪柑為主的水果業不斷擴大規模。2000年椪柑總面積達13萬餘畝,戶平2畝,為全國之冠,掛果5萬畝,總產量1.9萬噸。椪柑連續三年榮獲全省優質水果評比金獎。今後繼續將椪柑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發展到20萬畝,同時發展橙抽類、梨類等水果,建成水果縣。

景觀旅遊

瀘溪山水毓秀,人傑地靈,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呈現七大靚點:中國盤瓠文化的發祥地,東方戲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連戲的保留地,屈原流放期間的棲住地;沈從文解讀上古懸棺之謎的筆耕地,玩水風景勝地,中國最年輕的氧吧縣城,古樸神秘的民俗風情。人文景觀有盤瓠廟、辛女祠、懸棺、絕壁仙舟、盤瓠文化民俗村、屈原村、能灘吊橋、浦市“小南京”等,自然景觀有馬嘴岩、辛女岩、箱子岩、盤瓠洞、天坑群、十里畫壁、天橋山等。瀘溪文化旅遊開發是以盤瓠文化為龍頭,與區域內的人文、自然景觀為載體,大力發展以休閒度假為主的民族文化旅遊,把我縣建成一個集自然和民俗風情於一體的著名旅遊度假景區,形成緊連張家界——猛洞河——鳳凰——吉首——瀘溪——沅陵——桃花園——長沙的國內黃金旅遊線路。

旅遊建設

該縣委託常德桃源恆升船廠建造的豪華遊輪“辛女公主”號經過七個月的施工建造,已進入到內部裝修掃尾階段,即將完工下水。

今年以來,瀘溪縣加快“沅水風光游”品牌建設,開通“白沙新城---浦市古鎮一日游”、“沅江水上夜景游”等旅遊觀光項目,目前,以新城白沙為中心,十里畫壁、水上夜景風光、涉江樓、寶塔、沿江風光帶等景觀組合而成的白沙水上休閒旅遊品牌已初具形態,成為該縣第一個有規模、有檔次的地接旅遊精品項目。經過湖南省旅遊局組織專家嚴格評審,該縣“沅水風光帶”項目已被正式列入湖南省“251”建設項目籠子,湘西州包括鳳凰古城、里耶古城、芙蓉鎮等核心景點圈在內,僅11個重點旅遊景區進入此工程項目籠子。

目前,瀘溪縣正緊鑼密鼓與周邊縣市旅遊部門以及多家旅行社合作,將“白沙沅水風光游”作為湘西州黃金旅遊風景線中的一條精品旅遊線路進行重點宣傳推介,拓寬遊客市場。

瀘溪沅江風光帶 瀘溪沅江風光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