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聖保祿學校

澳門聖保祿學校

聖保祿學校位於澳門黑沙環斜路12-14號,是一所男女同校的天主教教區學校,學生人數約三千人,由道明會神父管理,在澳門地區以至海外各地均夙負盛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聖保祿學校(葡萄牙文:ESCOLA SÃO PAULO)在1971年9月落成啟用,並交由慈幼會會士余佩麒神父管理。為了紀念已故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戴維理主教為該校所作出的貢獻,余神父將該校以主教的主保聖人為名,定名為“聖保祿學校”。

學校領導

校長:蘇輝道 
中學部副校長: 彭碧欣 
國小部副校長:許麗眉 
幼稚園部副校長:鍾妙儀

學校歷史

創校初期

余佩麒神父在各界人士的協助下,創校於當時人口眾多但學校極少的北區。聖保祿學校一度成為澳門北區數間名校之一。除了課業以外,全澳舞蹈、歌唱比賽皆得到不錯的成績。北區的居民多渴望子女能入讀這所天主教名校。

擴建時期

余佩麒神父繼續致力於把學校發展成更具規模,開辦國中部,後改制為五年制中學,以至最後變成六年制中學。建校初期只有幼稚院和國小部,彌撒多舉行於小禮堂。後把幼稚院課室拆除,建成大禮堂。幼稚院搬到隔壁。擴建原國小大樓,增設班房,音樂室,打字室與以及舞蹈室等。小禮堂拆除,建成新的中學部與更大的禮堂,國小部與中學部以天橋連線。足球場部分用地拿成建立高中部以及實驗室大樓,荷花池改建成溫水游泳池,令校部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聖保祿學校的根基。 但中學部的成立實際上卻困難重重,由於成立中學部經費不足,耗日費時,剛開始只能從初一年級開始慢慢成立,而且也只是暫借國小部的課室來上課,在沒有確定時間表什麼時候會建立完善的中學部的情況底下,再加上硬體設施,師資等不足問題,造成很多國小畢的優秀學生都作出轉校而不繼續在本學就讀的選擇,這樣的結果造成惡性循環,在沒有學生學費支援的情況上,建立中學部的經費更為龐大,沒有學生就讀的中學也導致向外招生困難,這個情況經過好幾年才慢慢得到改善。

慈幼會時期

余佩麒神父退休,慈幼會則調任孔智剛作為新一任校長,提出一連串改革,至此,聖保祿學校的教學質量逐步提升,也始有澳門北區名校之稱。

道明會時期

數年過去,孔智剛神父被邀往另一間學校擔任為校長,而慈幼會把聖保祿學校交託予道明會打理,道明會則將聖家學校校長西班牙人蘇輝道神父派至聖保祿任新校長,從此學校亦踏入新紀元。

學校校歌

作詞:麥丹
作曲:吳天福
明亮火炬照耀四方 聖保祿的光輝
永遠閃著愛德的光芒 聖保祿的兒女
純真活潑歡樂健康 歡樂健康
孕育在愛的大家庭 修德勤學愛運動
像樹木般成長茁壯 像花朵般吐艷芬芳
我們是父母快樂的泉源 我們是社會未來的希望
將願成為新世界的酵母 增長人類公義 博愛平安

學校校徽

聖保祿學校的校徽主體是由兩個英文字母SP、藍色的盾牌、紅色的十字架以及一把明亮的火炬所組成,下方則有標誌著本校教育精神的拉丁文“Alere Flammam”,中文為“點燃火炬”。
在十字架兩側之英文字母SP就是取自聖保祿學校之葡文名ESCOLA SÃO PAULO,在盾牌上之紅色的十字架是代表勇氣和服務精神,明亮的火炬則象徵引領世人步入正途的上主之光,而這光將傳播至世界每一角落,至於,“燃點火炬”喻意引領及培育學生成為社會棟樑。
整體來說,這個校徽意味著由上主之光帶領我們的學生進入一條慷慨、真誠、堅毅和勤奮的人生道路。

辦學精神

為了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該校於2000-2001學年開始實行一個名為“給學生權力,建開放校園”(ESOS)的十五年教育計畫,計畫內容包括六大方面: 1. 實施一個全面發展的十五年課程;2. 提升學生的學習質素及老師的教學技巧;3. 給予學生適度的權力,讓他們管理自己的校園生活及表達意見;4. 加強學校與家長及社區間的緊密合作,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5. 宣揚正確的價值觀,確保學生成為德、智、體、群、美的全面人才;6. 改善學校的設備及環境。 打破 IQ 獨尊,比 EQ 範圍更廣的 MI,是聖保祿學校教育改革的新希望。

課程簡介

幼兒教育階段

1.啟蒙性的教育。 2.保育與教育相結合。 3.課程內容的綜合。 4.以遊戲為基本的學習方式。

國小教育階段

1.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以後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2.促進學生潛能和個性的充分發展。 3.促進其主動學習

中學教育階段

1.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增強其抵禦不良誘惑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溝通協作能力以及獨立學習能力。 3.保障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以配合其不同的志向和興趣。 4.提升其規劃能力。 5.提升其公民意識和能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