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書

《潛書》,4卷,清代唐甄撰。 《潛書》仿《論衡》之體,初名《衡書》,意在權衡天下;以連賽不遇,改為《潛書》,意為潛而待用。 其中,《尊孟》一目以孟子為聖人,《宗孟》則稱治學應以孟子為宗。

本書簡介

《潛書》,4卷,清代唐甄撰。唐甄原名大陶,順治十四年舉人,官山西長子縣知縣,不久罷歸。僑居蘇州,著述不綴。《潛書》為其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之代表作。前後歷經30年而成書。
《潛書》仿《論衡》之體,初名《衡書》,意在權衡天下;以連賽不遇,改為《潛書》,意為潛而待用。全書先分上下兩篇,每篇又各分上下,合4卷之數,共97目。

大致內容及後世影響

《潛書》上篇自《辨儒》始,至《博觀》止,共50目,多言學術;下篇自《尚治》始,至《潛存》止,共47目,多言政治。
其言學大旨上尊孟子,下及陸九淵、王陽明,宗王陽明致良知之說,認為事功出於心性之修養,心性修養應表現為事功,主張知行合一、氣在理先。
反對程朱理學空談心性。其論治則批判君主專制,主張均等,提出革新政治、整頓吏治、重用賢才、賞罰分明、重視學兵、鼓勵農桑、富民為先等措施。
其中,《尊孟》一目以孟子為聖人,《宗孟》則稱治學應以孟子為宗。孟子主張民貴君輕。還提出“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處天下之下”等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
清末國學大師章太炎稱此書直接孟子、孫卿、王守仁,下啟戴震。現代學者稱此書是我國啟蒙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開後世資產階級思潮之先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