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新文學通史

(二)文學改良運動與新文學運動近代白話文運動為後來“五四”文學革命運動奠定了基礎,成為“五四”文學革命的突破口——黃遵憲提出“我手寫吾口”及“言文合一”——語言形式變革的必然性及意義——裘廷梁正式提出“崇白話而廢文言”,把質樸天然的白話提高到語言美的高度來認識——白話報刊、書籍的大量出版推動了白話文運動的蓬勃發展——翻譯文學興起引起中國文學內部結構的變遷——文學社會功用觀的奠定及片面性——近代文學改良運動揭開了“五四”文學革命的序幕。 (二)文明戲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西洋話劇的演出體製取代了傳統戲曲的行當體制——“五四”批判文明戲運動的利弊——“文明戲”採取中西合璧的冷靜態度,“五四”採用拒絕傳統的革命姿態——“文明戲”推廣了大眾化的現代白話,“五四”新文學帶有“新文藝腔”——“五四”確立現代導演制,拋棄了“幕表戲”中演員自由表演形式——文明戲運動因缺乏新的政治理想走向終結及其意義。 (二)胡適與白話文運動胡適的“白話文學”論提升了白話的文學地位,白話文運動旨在打倒文言文以及文言話語所代表的一整套權力機制——胡適的“歷史的文學觀念”以進化論為核心——胡適對新文學各類文體進行開創性建設——胡適倡導現代中國的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潮——胡適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原則構築“整理國故”的方法體系——胡適的歷史貢獻與局限。

圖書信息

書 名: 漢語新文學通史
ISBN: 9787218066783
開本: 16開
定價: 98.00 元

內容簡介

《漢語新文學通史(套裝上下卷)》每一章的內容分為基本史料、簡單分析與深入探討三個部分,並且此三個部分都應依次排列。一般而言,基本史料是客觀敘述,簡單分析是採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大家都已能夠接受的結論,深入分析則是撰稿人自己的新見解和新觀察。

圖書目錄

緒論 漢語新文學概念建構的理論優勢與實踐價值
一、學術張力
二、理論優勢
三、實踐價值
四、學術“預後”
第一編 從文學改良到文學革命
一、近代以來文學改良思潮
(一)文學改良運動與近代政治思想運動
近代政治改良主義思潮發軔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最早覺醒的知識分子從擁護洋務派的“船堅炮利”到要求學習西方的經濟制度,進而學習政治制度——維新改良運動逐步深化,從政治、社會、文化的改良波及文學領域——粱啟超創辦報刊譯介日本近代書籍以闡發西學,倡導“文界革命”——國內興起變革四大文體的籲求與提倡白話文的熱潮。
(二)文學改良運動與新文學運動
近代白話文運動為後來“五四”文學革命運動奠定了基礎,成為“五四”文學革命的突破口——黃遵憲提出“我手寫吾口”及“言文合一”——語言形式變革的必然性及意義——裘廷梁正式提出“崇白話而廢文言”,把質樸天然的白話提高到語言美的高度來認識——白話報刊、書籍的大量出版推動了白話文運動的蓬勃發展——翻譯文學興起引起中國文學內部結構的變遷——文學社會功用觀的奠定及片面性——近代文學改良運動揭開了“五四”文學革命的序幕。
二、梁啓超文體革命之於新文學的意義
(一)詩界革命
戊戌變法失敗,改良派轉而投目於文學領域——晚清文學革新運動首先從“詩界革命”開始——夏曾佑、譚嗣同初期主倡“新學詩”——“新派詩”。
四、文明戲運動:新文化運動的預演與前奏
(一)從新劇到文明戲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文人陳去病、柳亞子等掀起“戲劇革命”——“新劇”從舶來品話劇與傳統戲曲中演化而來——半亥革命後具有西洋話劇性質的新劇成為“文明戲”——春柳杜堅持要有完整的劇本,以追求藝術為己任,嚴格採用國語,力求向西方話劇學習,但曲高和寡,後期轉向通俗路線卻成績不佳——任天知創立的進化團對早期話劇影響極大,尤其是他們的戲劇中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在演出中設有“言論派老生”的角色——南開新劇團以“練習演”說,改良社會”為宗旨,形成了以天津為中心的話劇運動圈——新劇注重宣傳革命道理,清朝政府對所有的新劇團體採取迫害政策。
(二)文明戲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西洋話劇的演出體製取代了傳統戲曲的行當體制——“五四”批判文明戲運動的利弊——“文明戲”採取中西合璧的冷靜態度,“五四”採用拒絕傳統的革命姿態——“文明戲”推廣了大眾化的現代白話,“五四”新文學帶有“新文藝腔”——“五四”確立現代導演制,拋棄了“幕表戲”中演員自由表演形式——文明戲運動因缺乏新的政治理想走向終結及其意義。
五、“鴛鴦蝴蝶派”:中國傳統文學的延續與改良
(一)《禮拜六》與趣味文學現象
《禮拜六》藉助消閒、娛樂、趣味的文學手段,宣揚傳統人生觀和價值觀——藝術上追求人物、情節的離奇,存在辭藻華麗、冗繁堆砌的弊病——言情、社會、歷史、黑幕小說成為最繁盛的小說文類。
(二)“鴛鴦蝴蝶派”文學的現代性
“鴛鴦蝴蝶派”文學兼具傳統性與現代性,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先行者——“鴛鴦蝴蝶派”小說的現代性以打破傳統時空觀念、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視角與“未來完成式”等敘事結構為表征——民初流行小說存在“記賬式”敘述與主觀虛造的藝術缺陷——“鴛鴦蝴蝶派”作家具有報人與小說家雙重身份,報業操作方式改變了文學創作生產體系,市場化的職業作家出現。
六、革命派的文學:南社、蘇曼殊等人的新文學意義
(一)南社與柳亞子的文學影響
南社承繼古代文人聚會傳統,以社交、酬唱、自娛自樂為目的,同時肯定文學的政治功能——新文化運動倡導者批判南社抱殘守缺,內部藝術觀念的紛爭導致南社分裂——唐宋詩之爭成為南社成員的一大分歧點,給南社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柳亞子是南社的發起人、創始人,也是南社組織中的核心人物。
(二)南社及蘇曼殊的新文學意義
南社的文化建設與文學活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到來,實現了從古代文人雅集到新文學文人社團的過渡——蘇曼殊的複雜身世與短暫一生充滿了浪漫情調與唯美色彩,以此為藍本,他創作了對近代文學和新文學都很有影響的自傳體小說《斷鴻零雁記》——蘇曼殊的小說在糅合了西方小說現代敘述方式的基礎上,深得唐傳奇與《紅樓夢》等古典名著的神韻——蘇曼殊以兼具唐人韻味與近代色彩的詩作支持柳亞子反對宋詩,力倡唐詩。
第二編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七、文學革命運作
(一)《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
陳獨秀主編《新青年》激烈批判“尊孔讀經”,標舉“打倒孔家店”旗幟,揭開新文化運動的帷幕——《新青年》力倡民主與科學,傳播西方思想,提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資源——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以“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標誌“五四”文學革命開始——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倡導以文學革命改造社會——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和“平民文學”觀奠定了新文學人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思想基礎——錢玄同和劉半農上演“雙簧戲”為文學革命造勢——新文化家與林紓、國粹派、學衡派、甲寅派展開論爭,擴大了斯文化和新文學的影響——文學革命在白話文書寫、文學本體變革上取得了實績。
(二)胡適與白話文運動
胡適的“白話文學”論提升了白話的文學地位,白話文運動旨在打倒文言文以及文言話語所代表的一整套權力機制——胡適的“歷史的文學觀念”以進化論為核心——胡適對新文學各類文體進行開創性建設——胡適倡導現代中國的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潮——胡適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原則構築“整理國故”的方法體系——胡適的歷史貢獻與局限。
(三)新文學運動在各地的回響
在《新青年》的示範作用下,全國文學社團和文藝刊物激增——文學研究會重視文學的社會功用,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創造社強調創作“本著內心的要求”,崇拜“天才”,追求文學的“全”與“美”——語絲社傾向任意而談,無所顧忌,催促新生,排擊有害舊物——新月社由歐關文化背景的紳士集結而成,提倡新格律詩——淺草一沉鍾社、莽原杜、湖畔詩社等社團的文學活動。
(四)新文學運動在台灣的呼應
台灣最初的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具有相當明顯的同構性一《台灣青年》的創辦掀起了台灣的新文化運動,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一張我軍正式拉開了台灣新文學的帷幕,引發新舊文學論戰——“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以“為人生而藝術”為宗旨,進行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抵制“堆積滿紙新名詞”的“新學詩”——梁啓超建構“詩界革命”的理論,《飲冰室詩話》是“詩界革命”的理論總結——黃遵究開展“新體詩”試驗,代表了“詩界革命”在創作上的實績——“詩界革命”要求以口語入詩,開啟了近代詩歌語言的通俗化走向,要求在詩歌申反映新思想,擴大了詩歌的審芙範圍——“詩界革命”最終並未能突破舊形式,沒有完全解決“舊風格”與“新意境”的矛盾。
(二)文界革命
粱啟超在《夏威夷遊記》中提出了“文界革命”的口號——晚清報刊業中“報章文體”盛行——梁啓超發表“新文體”以“播文明思想於國民”,梁啓超的“新文體”是“文界革命”的重要成果和顯著標誌——“新文體”是由古體散文向現代白話體散文演進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式,具有論述詳盡、感情充沛的特點以及堆砌拖沓的弱點。
(三)小說界革命
梁啓超提出的“小說界革命”影響更為重大——小說文體的革新運動在晚清醞釀已久,戊戌變法前後,維新派迫切需要利用各種文藝形式來開啟民智,宣傳變法圖強的理念。政治維新的功用需求提升了小說文體的社會地位——梁啓超創作“新小說”《新中國未來記》,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本面向世界的政治預言小說——粱啟超創辦《新小說》雜誌推廣政治小說——《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提出“熏”、“浸”、“刺”、“提”的小說功用論——以小說為文學之首的現代文體格局開始形成——“小說界革命”試圖將小說與啟蒙主義思潮結合,但過分強調小說的社會政治功能。從長遠來看,讓其淪為政治附庸。
三、林紓與嚴復:文學與文化翻譯的歷史性影響
(一)嚴復和林紓的翻譯成就
鴉片戰爭後政治改良運動風起雲湧,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推動了翻譯文學的興起——嚴復譯介《天演論》開啟民智,救國圖存。他的翻譯理論及所譯的西方學術名著,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和文學史上都產生過重大影響——林紓的翻譯小說大大開闊了國人的文學視野,真正帶動了翻譯文學的迅速發展——林紆的譯書方式和筆法獨特,但也存在局限。
(二)林紓和嚴復對新文學家的影響
嚴復將翻譯定位在能夠啟發中國民智民識的社會科學著作上,中國知識界形成的國民性批判思潮正是源於嚴復的積極倡導,他第一次提出了國民性批判的問題——嚴復在翻譯理論領域提出“信、達、雅”標準,成為我國最早的翻譯理論,對後世影響頗深——林紓作為近現代文學史上最知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翻譯家,對新文學的影響深刻而複雜——林譯小說對於西方小說的思想和譯書的真髓往往不得要領。導致中國一般的文學作者無法真正領會原作的精妙一林紓的誤譯、意譯還影響了當時的翻譯界,以致隨意翻譯、粗製濫造、純為牟利的譯作大量湧現。
……
第三編 從革命文學到左翼文學
……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