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斯·哈里斯

英文名字

Thomas Harris

生平

出版界雖屬文化事業,卻仍免不了商業氣息濃厚的炒作烘抬伎倆。譬如說,一旦成為暢銷排行榜上的名字,作家必在出版經紀商的安排下,上盡各類傳媒以增加曝光率,抑或是舉辦演講、座談會、簽名會等活動來促銷新作。於是,作家也變成如閃爍明星般的知名人士,然後在出版商"打鐵趁熱"的藉口催促下,只得像趕鴨子上架似地匆忙擠出下一部新書-難怪許多暢銷作家通常也是多產作家。然而,湯瑪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可不是這么一個受名利擺布牽絆的作者,在創作生涯的25年當中,他僅僅只有3本小說問世,但光靠這3部擲地有聲的作品,足以讓他成為近代最重要、最傑出的驚悚類(Thriller)小說家之一;因為,哈里斯的作品不但大受歡迎,而且對後繼的創作者,有極深遠的啟發和影響。
情節布局嚴謹,氣氛詭譎駭人
哈里斯是美國籍作家,生於1940年,其個性和作品一樣是惜字如金、沈默如金,所以他不但極少曝光,更不喜出現在大眾媒體上侃侃而談。在正式投身專職寫作之前,早年哈里斯曾於德州擔任記者工作,主跑社會新聞及刑事案件,後來轉到紐約市的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任職編輯。這些專業背景奠定了哈里斯在說故事方面的非凡技巧,並且練就他對情節架構的經營與角色的塑造發展,有著深思熟慮的洞灼遠見;同時,哈里斯還是嚴格要求精緻細膩的風格家,他可以從某個細微的人物或旁枝末節,有組織地編排醞釀出暴力與恐怖的氛圍,並逐一渲染而擴及整個情節主幹,然後置讀者如同身歷其境,感受那毛骨悚然的火苗一發不可收拾的強大戲劇張力。難怪哈里斯的小說一直受到電影編導的青睞,三部作品全都被改編搬上大銀幕。
獨創正反角色的原型
哈里斯的處女作《Black Sunday》出版於1975年,2年後即被拍成電影,故事敘述阿拉伯恐怖份子計畫在超級盃美式足球決賽當天,引爆炸彈轟掉滿場81000名球迷與親臨現場觀戰的美國總統。問題是:炸彈究竟藏在哪裡?出人意表的答案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炸彈就設於漂浮現場上空的Goodyear小型飛船內!哈里斯在此書中獨創了今日看來已成既定模式的角色原型:憤世嫉俗的越戰退伍軍人、金髮藍眼的美艷女暴徒、以及粗魯冷酷卻討人喜歡的警探,而這部《Black Sunday》也在災難-驚悚的類型小說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經典境界。
探討連續殺人魔的成因,開創驚悚小說的新局
哈里斯的第二部小說《Red Dragon》發行於1981年,5年後也被視覺影像化(電影片名更改成《Manhunter》),這回故事描寫的是一位擁有辨識變態心智這種特異功能的聯邦探員,受命委託去追捕一名心智異常的連續殺人犯的經過。這部《Red Dragon》最重要的成就,便是介紹了一位身兼精神病患和FBI顧問雙重矛盾身分的人物出場-漢尼拔·雷克特醫生(Dr.Hannibal Lecter),又稱"食人醫生"。這位正邪並容一體的食人醫生擁有超凡智商和高格調藝文品味,是虛構的驚悚小說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人物之一,於是他的邪惡力量到了哈里斯的第三部作品《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獲得淋漓盡致的釋放與發揮,哈里斯藉著這個角色,開創了驚悚類型的新局,他一手助長"連續殺人案件"成為熱門的流行話題,並探討了變態心理現象的來龍去脈,而且沿線回溯到震驚50年代的連續殺人魔Ed Gein的犯罪學研究。這部小說當然也被隨即拍成電影,那就是一口氣囊括多項奧斯卡大獎的《沈默的羔羊》,叫好叫座的回應使得小說和同名電影雙雙列名"連續殺人魔"驚悚類型中的經典之作;英籍男星安東尼霍普金斯也因演出食人醫生一角,榮獲該年度的最佳男主角大獎。
算一算時日,蟄伏已久的哈里斯也差不多該有新作發表了。且讓我們拭目以待,瞧瞧這一次哈里斯(或Dr.Hannibal Lecter)會變出什麼把戲,來把讀者嚇出一身冷汗!

重要作品

1、《Black Sunday》
2、《紅龍》(《Red Dragon》)
改編成的電影 :
英文名稱:Manhunter
演員:鍾艾倫、丹尼斯法連拿
導演:米高曼
片長:115 min
地區:英文片
片種:恐怖驚悚
本片是改編自《沉默的羔羊》原作者湯馬士哈里斯的一本暢銷小說《Red Dragon》。本片亦是《沉默的羔羊》的前傳,故事講述一位精神病和FBI顧問雙重矛盾身份的人物 - 漢尼拔雷克特醫生,又稱“食人醫生”。這位正邪並容一體的食人醫生擁有超凡智商和高格調藝文品味,與一位擁有辨識變態心智特異功能的聯邦探員展開一場鬥智鬥力的追逐戰。
《紅龍》就是1986年驚悚片《Manhunter》的重新製作版,當年,正是《Manhunter》讓影迷們開始認識漢尼拔.萊克特這個角色。《漢尼拔》劇情處理和情節劃分上,走了偏執的路線,雖非常認同評論界關於漢尼拔在將FBI探員催眠開顱油煎人腦片斷的細緻再現,但《沉默的羔羊》成功的秘訣並不是殘忍地表現變態罪犯兇殘作案手法,而是將重點放在揭示其心理病態的必然社會成因。
至於第二部《漢尼拔》,我看來是演變了調,用油煎腦漿的場景製作賣點是很愚蠢的,完全充斥著票房濫造的商業產物。導演既沒有把握原著也沒有刻意延續《沉默的羔羊》成功的表現形式。於是《漢尼拔》的失敗是再自然不過的必然結果。
3、《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克拉麗斯是聯邦調查局的見習特工。她所在的城市發生了一系列的命案,兇手是一名專剝女性的皮的變態殺人犯“野牛”比爾,迄今為止,受害的女性已達5人。克拉麗斯的任務是去一所戒備森嚴的監獄訪問精神病專家漢尼拔博士,同他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以此獲取罪犯的心理行為資料來幫助破案。
漢尼拔被關在地牢里,他是一位智商極高、思維敏捷但有些精神變態的中年男子,並且是個食人狂,他要求克拉麗斯說出個人經歷供自己分析以換取他的協助。克拉麗斯的思維能力完全不是博士的對手,她臨陣敗逃了。不久,警方又發現了一具女屍。根據驗屍分析:兇手使受害人活了3天,死前沒有強暴或虐待的跡象,兇手喜歡身材較胖的女子,常常把她們餓得皮膚鬆弛之後才殺死。克拉麗斯又發現了兩個新的線索:其一,死者背部被剝去了兩塊菱形的皮;其二,死者喉嚨里有個小手指大的蟲繭。據昆蟲專家分析,這是源於亞洲的一種蛾,被稱為“地獄昆蟲”。
又有一位女子被綁架了,這一次是參議員的女兒。克拉麗斯向博士求助,博士仍對她進行心理分析,克拉麗斯說出童年的最痛苦的回憶是父親去世後的一段日子,她寄住在辦牧場的姨母家裡,可是兩個月後就逃走了,但從此常常聽到羔羊的慘叫……
博士提示克拉麗斯,蛾的特徵是變,由蟲變成蛹,又由蛹變成蛾,“野牛”比爾也想變,由於童年時遭到過繼母的虐待,比爾產生了一種變態心理,他去過變性手術中心,但是遭到了拒絕……他們的談話被主治醫生齊頓竊聽去,他想搶頭功,於是對漢尼拔進行嚴酷的審訊,然而一無所獲。克拉麗斯聞訊趕來,經過一番心理分析,漢尼拔了解了克拉麗斯為什麼總會聽到羔羊的慘叫,可正當博士要說出兇手的名字時,齊頓帶衛兵趕來把克拉麗斯架走了。不久,博士利用齊頓丟下的原子筆做成鑰匙打開了手鐐,殺死了衛兵,逃之夭夭。克拉麗斯一個人繼續尋找線索,逐漸把對象鎖定在一個叫詹米·岡的人身上,因為他曾在海關提過一箱來自蘇利南的活毛毛蟲,還去過變性中心。
克拉麗斯找到了“野牛”比爾的住處,她和兇手在陰森的地下室里發生了激烈較量,最後克拉麗斯擊中了比爾,救出了參議員的女兒。“野牛”比爾被擊斃了,然而更危險的人物卻又出現了。在慶功會上,克拉麗斯接到了漢尼拔博士的電話,電話掛斷後,漢尼拔戴著墨鏡,無聲地進入人流,尋找他的獵物——齊頓去了。
女主人公美國聯邦調查局實習特工克拉麗絲。史達琳出身寒微,父親是家鄉小鎮上一名巡警,一次夜間巡邏時碰上兩名竊賊兼癮君子,以身殉職。
母親白天在汽車旅館做幫傭,夜晚到咖啡館當廚子,以此艱難地維持著一家的生活。兩年後,史達琳被送往蒙大拿她母親的表姐家中寄養,年幼的弟弟妹妹仍留在母親身邊。當時史達琳只有十歲。母親的表姐及其丈夫是牧場主,牧場上放養的主要是羊和馬,可這些牲口大多有些毛病,不是腿瘸就是眼瞎。它們宰殺後被做成膠或肥料,活著拉走的則將成為狗的食品。史達琳發現這一切後,一顆童心受到強烈的刺激,她想救這些可憐的牲口,可是年僅十歲的一個小女孩兒又能做些什麼?她決意逃離這個牧場,心想至少可以帶走一頭牲口——她到牧場後成了她好伴侶的一匹有眼病的母馬“漢娜”。一天夜裡,史達琳從黑暗中驚醒,她聽到了悽厲的尖叫聲。是春天的羔羊,它們正在牲口棚里遭宰殺。史達琳終於下定了出逃的決心,否則她的“漢娜”也性命難保了。她就這樣離開了牧場,來到了實際是孤兒院一類的慈善機構,“路德會教友之家”。
這一情節在全書所占的篇幅不多,但它卻是史達琳的一大心病,在她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創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她以後的人生路徑和理想抉擇。家貧,父死,孤兒一樣漂泊的童年,唯一的出路是讀書,在讀書中競爭,在競爭中取勝,由此出人頭地,為父母爭光,為史達琳家族爭光。蒙大拿牧場七個月的寄養生活使史達琳明白了什麼叫任人宰割,什麼是弱者的呼號。孤苦無援的史達琳自己就是個弱者,從羔羊遭宰殺時發出的尖叫聲中,她或者依稀聯想到了自己的命運。她不能接受這樣的命運。她跑了。以後她靠著歲月風霜鍛鍊出來的堅毅與刻苦,靠著她的“武器”——在競爭中戰勝所有對手,一步步與命運抗爭,逐漸向自己的理想靠近。她讀完了維吉尼亞大學,獲得了心理學與犯罪學的雙專業證書,然後進了聯邦調查局的行為科學研究部當實習特工。至此,應該說史達琳是成功了,在史達琳家族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名成員曾經走到這一步,只有她的一位叔叔將其大學專科的學位刻到了自己的墓碑上作為榮譽的象徵。可是,史達琳似乎並不滿足,雖然她在行為科學研究部的實習成績都很不錯。所以,當研究部的頭兒傑克·克勞福德召見她並指示她去接觸被關在精神病院的“食人魔王”萊克特醫生時,史達琳感到機會來了。所謂“行為科學研究部”只是委婉的說法,實際是指聯邦調查局內專門處理系列兇殺案的部門,面對的都是些地獄一般的罪孽與殘暴,所以不用說是一位年紀輕輕的女實習生,就是久經風雨的老手,對此也不太敢問津。事實上,克勞福德從前的一員虎將威爾就被萊克特用裁油地氈的刀劃破了肚子,臉上則跟“被畢卡索畫過似的”。精神病院的一名護士被他撕裂了。以前一名也曾想接觸他的調查人員,最終是連自己的肝也沒有保住,叫萊克特給拌著豆子吃了。然而所有這一切並沒有妨礙史達琳毅然接受克勞福德交給的任務。克勞福德問她是不是“容易受驚嚇”?她巧妙地回答說:“現在還沒有。”如果她只答一個“不”,顯然就太虛假,太英勇,不能叫人相信;如果給一個肯定的回答,那到手的機會眼睜睜地就要失去。史達琳接著問克勞福德為什麼選中了她去幹這份工作,克勞福德回答說:“主要因為你是手頭可以找得到的人。”很乾脆,直截了當。克勞福德開始其實沒抱多大的希望,他找到史達琳只是因為他的手下實在派不出別的人來了,“老一套——人手不夠”。可史達琳一聽這話心裡就明白了:這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她要好好把握並利用這機遇,接受這挑戰,出色地完成克勞福德交給的任務。
本來,事情往下發展也就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了,因為克勞福德派史達琳去接觸萊克特的目的,主要也就是想從這位超凡的精神病專家那裡得到一點精神病學方面的幫助,希望他的回答多少能有助於行為科學的研究。史達琳則可以利用她特有的魅力,讓沉默了多年的萊克特開口,然後順利交卷。萊克特確實開口了,可他不願接受調查問卷上的那些心理諮詢,他根本就對那一套不屑一顧。他最感興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鑑賞別人的痛苦以及細緻入微地攫取他人的隱私。他又好炫耀,炫耀其學問和精明。他認為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他認為至少在他的領域自己是超一流的。所以當史達琳第一次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爭強好勝的性格。他開始貓玩老鼠似的逗玩這位實習生。他開始吊史達琳的胃口,主動提及行為科學部一直在設法緝拿卻始終沒有成功的殺人兇犯,剝了五張人皮的性變態者“野牛比爾”。他這一提,倒還真把史達琳的胃口給吊了起來,從而也就引出了全書那驚心動魄的主線:追捕“野牛比爾”。
線索是萊克特首先提供的,然而他又不直接告訴你;更甚於此的是,每到關鍵時刻或每當你差不多摸清了頭腦時,他就不再往下說,他要你把你的隱私告訴他作為繼續往下談的條件,就是要“投桃報李”,史達琳深埋在心底的鄰段童年的故事就是這樣被萊克特一點一點地挖出來的。他知道史達琳在“野牛比爾”的案子上會堅持到底的,因為從她在蒙大拿牧場的那段經歷萊克特已經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史達琳的心中其實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尖叫,那便是可憐的任人宰殺的羔羊。在他倆最後一次見面時,萊克特問史達琳,“是不是現在仍然會半夜裡醒來,在鐵一般的黑暗中醒來,聽到羔羊在尖叫?”史達琳沒有否認。萊克特接著又問,“要是你親自抓住了野牛比爾……你是否認為就可以讓那羔羊不再尖叫?”史達琳說是的。如果說史達琳童年時在牧場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是真實的話,那么她長大後心中時不時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徵的意義,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徵了這些人在孤苦無援中所發出的呼號。在本書中,這些弱者、受害者又全為年輕女性,這就使史達琳似乎更多了幾分切膚之痛。她想像著她們生前的處境,回憶著她們受害後的慘狀,最後一切便凝聚到一個聲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那是一種召喚,一種不可抗拒的動力,只要這聲音一天不止,史達琳就不得安寧,她會做噩夢,會半夜裡醒來,會不顧一切地闖入一處處令大膽的男人都聞而生畏望而卻步的罪惡的場所。自然,史達琳最終成功了,她逮住並擊斃了“野牛比爾”,所以她終於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為羔羊已經安靜”。
這大致就是這個令人發怵的故事與“羔羊”之間的聯繫。由此可見,“沉默的羔羊”的譯法是明顯不妥的,不知當初是誰最先賜了它這么個譯名。我曾想另起譯名,但終於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原因是“沉默的羔羊”似乎已為我國廣大觀眾或讀者認可,而且,真正研讀過原小說,了解其中這些細節的來龍去脈的人恐怕並不多,大家關注的多半還是這個故事的本身。我也曾徵求過出版社的意見,他們也認為改名不妥。這樣便將錯就錯,讀者現在看到的就依然是一部所謂(沉默的羔羊)。
說實在話《沉默的羔羊》算不上一部怎樣出色的文學作品。要說“思想性”呢,也不是沒有,或者就是揭露了美國社會的黑暗現實吧,但這樣的說法實在是一種陳詞濫調,也顯得過於膚淺,因此我更傾向於不來談它的思想性,它不過一部小說,講了一個故事,無所謂思想不思想。“藝術性”呢,也不見得多么高明,這,大家一讀它的文字就可以大致感受到了。然而,這又終究是一部暢銷小說,讀者踴躍地購買與閱讀總不能是無緣無故的。暢銷的原因何在?到底是什麼緊緊抓住了讀者使他們能手不釋捲地一口氣將書讀完?
書一出來,同樣也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在眾多的評論中,有一個詞出現得最多,那就是“懸念”。確實,托馬斯·哈里斯是位製造懸念的高手。一如萊克特向史達琳提供有關“野牛比爾”的線索那樣,哈里斯也很“吝嗇”地跟我們講他的故事。他講一點停一停,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將我們的胃口吊起來,然後漫不經心地走開了,重新製造一種緊張、一個興趣點,讓讀者氣喘吁吁地跟著他,去接受一個又一個的意外。製造懸念是偵探小說由來己久的傳統,也是其生命之所在,能否將一個原本平常的故事演繹得曲折多姿,遂成為決定偵探小說成敗的第一因素。哈里斯以前也曾寫過相同或類似題材的小說,如《黑色星期天》、《紅色龍》等,但顯然,懸念的製造都不如在《沉默的羔羊》中這么成功。
另外一點不少評論家也提到了:恐怖。偵探小說大多要涉及到兇殺,兇殺本身已夠恐怖的了,一般人眼中,血淋淋的場面總是慘不忍睹的。哈里斯在兇殺性質的選擇上似乎為讀者考慮得很少,他不由商量地給你帶來一個強刺激:剝人皮!並細緻入微地、甚而津津有味地跟你描述剝人皮做衣服的具體構思:哪兒開衩,哪兒貼邊,哪兒做縫褶……許多看過電影的朋友都說不少場面太恐怖,甚至我的一些美國朋友也說看過片子後常常做噩夢。然而,跟小說比,影片不過小巫見大巫了,許多細節性的描寫在影片中都被略去了。所以,說《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說”是並不為過的。在一百多天的翻譯中,我就歷經噩夢的折磨,幾度在夜半醒來而感覺著恐懼的纏繞。人是奇怪的動物,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偏要去聞去見,這也就是大家明知其為恐怖小說卻依然要來閱讀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與我開頭提到的小孩子聽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覺著一種異樣的刺激或顫慄。
小說的主要人物並不多,除史達琳外,就是萊克特、克勞福德和“野牛比爾”。我以為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萊克特。他幾乎一直被囚在精神病院裡,後來雖然挪到了孟菲斯,但依然是被困獸一樣地囚著。他的活動空間不過一間小小的囚室,他也無法接觸看守以外的別的什麼人。描述這么一個人物是頗有難度的。哈里斯深知這一點,所以只要他一出場,立即就是整段整段的對話,其間很少加入作者的議論和評說。對話中,萊克特的個性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精神病專家,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就是一名精神病人,更確切他說是一名心理變態者,“明知自己在犯罪卻毫不在乎的精神變態者,純粹同社會作對”。作為精神病醫生,他接受有心理障礙的人的諮詢,就在與病人的交談中,他了解到人們的各種隱私,而且事情無論巨細,他似乎都極感興趣。當他把一個人的故事挖盡掏空再沒有什麼值得他費心去探詢時,他就把這個人殺了。他一次又一次重複著這種遊戲,滿肚子裝的是各式人等的秘密,加上他博及群書,使他對人性有極其深刻的了解,具有非凡的洞察力,無論是誰,一言一行都逃不過他那雙怪異的“褐紫紅色的”眼睛。所以,當史達琳初次出現在他面前時,他一眼就將這個實習生看穿了。
他也好炫耀。發高論時引經據典,回答問題時拐彎抹角。他樂於展示自己的口才與學問,十分在乎他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史達琳承認他是他那個領域裡的專家,他因此願意同她說話,同時卻也越要去維護自己那個精明的、超一流的形象。
但萊克特又終究是個邪惡的魔鬼。他更感興趣的還是給別人製造痛苦,當別人在痛苦中呻吟時,他卻很有成就感似地在一旁欣賞。史達琳為了得到偵破“野牛比爾”一案的線索一次次地找他,貴為美國參議員的馬丁在女兒凱薩琳被“野牛比爾”綁架後也不得不求助於他。身為囚徒,萊克特對此頗感滿意。他清楚,手上有那么多條人命的他是休想活著出囚室了,所以剩下的唯一一條路就是“玩兒”。他於是玩了。他跟史達琳玩兒,不急不慢真真假假地提供他所掌握的線索,還要她“投桃報李”,將自己的隱私告訴他。他跟精神病院院長奇爾頓玩兒;多少年前當他剛進精神病院時,奇爾頓試圖從他這裡得到一些心理方面的答案,結果他給的全是錯的答案而奇爾頓渾然不知,萊克特事後在有關刊物上撰文,對奇爾頓大加嘲諷。他還跟馬丁參議員玩兒,在參議員答應了他一系列優惠的交換條件後,他終於說出了“野牛比爾”的真名“比利·魯賓”,而調查人員經過艱苦努力最終證實,“比利·魯賓”只是萊克特玩的一個文字遊戲,一個“精神病院裡的幽默”連起來它的意思是“膽紅素”,是糞便里的一種主要色素,前膽紅色又恰好是奇爾頓院長頭髮的顏色。……萊克特在囚室呆的時間實在太長了,他的心仿佛漆黑的地獄,照不進一絲陽光。他立志以一切可能的手段,調侃捉弄所有既定的秩序與規範。
小說的驚人之處在於;正是這么一個魔鬼,最後竟逃脫了——他利用一位拜訪他的精神病研究者一時疏忽忘在他囚室的一支原子筆的筆管,暗中花幾個月的時間磨出了一把打開手銬的鑰匙!書寫到結尾,“野牛比爾”是叫史達琳給打死了,但萊克特卻重新逍遙法外。他整了容,化了裝,準備前往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史達琳最後終於能夠“睡得很沉,很甜”,因為“羔羊已經安靜了”。然而,既然茫茫人海中還潛隱著萊克特這樣的魔鬼,就難保“沉默的羔羊”不會再次叫起來。這,也許就是這部小說有別於一般以圓滿收束的偵探小說而自有其沉甸甸的份量的重要因素吧。
值得注意的是,哈里斯安排了一位美國參議員的女兒作為“野牛比爾”的最後一名受害者,這應該說從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小說的現實批判力度。正如書中通過史達琳的內心活動間接提到的那樣,要是換了一名普通的女孩兒,還會有噴氣式飛機在空中飛來飛去、發了狂一樣的男人在為她四處奔波嗎?答案不言自喻。
作為小說中的主要兇犯和追捕對象,“野牛比爾”是讀者關注的一個焦點。他遲遲出場,出場後又時現時隱,因而增加了籠罩在他身上的神秘及恐怖色彩。“野牛比爾”是他的綽號,真名為詹姆·伽姆,與那個最先得此綽號的美國陸軍偵察兵科迪無關;科迪善捕野牛,將牛肉供修築太平洋大鐵路的工人食用,詹姆·伽姆則專捕年輕女子並剝取她們的皮以做成他理想中的各式女裝。這是一個徹底沉浸於自己邪惡世界的易性癖者。伽姆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他的母親是個美女(他的父親不知道是誰),但在“薩克拉門托小姐”的選美比賽中未能如願,嗣後酗酒而一發不能自拔。伽姆兩歲即被送到別人家寄養。寄養人家的條件不能令人滿意,所以十歲時伽姆被他的祖父母接了回去,兩年後,他將祖父母殺了。他被送進職業少教所,在那裡學習並愛上了縫紉。後來少教所關門,伽姆也就自動浪跡到了社會上,先後在餐館、古玩店、皮裝公司乾過,最後到一位名叫李普曼太太的裁縫師手下幹活。老太太一死,伽姆便繼承了她的一切——巨大的房產及一大筆錢。他從此不再為別人幹活,一心一意四處物色他理想中的女子,弄回家,投入土牢像牲口一樣養著,幾天后宰殺,不理想就拋掉,再捉一個回來。他起先也吃藥打針穿女裝,可除了嗓音變得有幾分怪異外,效果很不理想。他看到自己那對只是稍稍隆起的乳房就喪氣。他申請做變性手術,但因為其少年時的犯罪記錄遭到醫療中心的拒絕。他因此只好自己動手來圓他的夢,用真人真皮做一件“帶奶子的女式背心”。前面的幾個胖女孩兒都或多或少有些問題,凱薩琳“這件貨”是最理想的材料。他每次都是以異樣的興奮與激動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去的,而拿凱薩琳開刀之前,他更是有一種不可名狀的難以遏制的創作衝動。讀到這兒,我們的心幾乎被提到了嗓子眼上。當然,伽姆並沒有成功,這個專“靠他人眼淚活著的東西”最終倒在了史達琳的槍下,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小說的語言頗口語化,說不上精彩,但十分生動。由此看來,一部並不以思想性、藝術性見長的文學作品,其可讀性就是其能否流傳的決定因素了,而能否塑造出幾個有獨特個性的豐滿的人物形象,又決定了該作品能否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而久遠的記憶。在這一點上,(沉默的羔羊)倒是給流行小說的創作家們提供了極好的借鑑。
4、《少年漢尼拔
改變成電影
片名:Hannibal Rising
譯名:少年漢尼拔/漢尼拔崛起/沉默羔羊前傳/漢尼拔前傳
導演:彼得·韋伯 Peter Webber
主演:加斯帕德·尤里爾 Gaspard Ulliel
鞏俐 Gong Li
片長:117分鐘
級別:R級(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內容,粗口,性)
發行:米高梅/韋恩斯坦
上映:2007年2月9日(美國) 劇情簡介
推薦指數:★★★★
二十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依然是烈焰滾滾的時候。整個歐洲幾乎都被這烈焰燃燒起來。原本家境優越的英俊少年漢尼拔·萊克特(加斯帕德·尤里爾),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世界大戰的突然爆發卻將一切都無情地打破,並迫使萊克特一家流亡逃難來到了中歐小國立陶宛。
在逃亡途中,和千百個不幸的平民家庭一樣--漢尼拔·萊克特一家時刻都在遭受著無情的戰爭所帶給他們的痛苦、別離甚至死亡。十幾歲的漢尼拔親眼看著父母雙親在戰火紛飛中慘死。失去父母的愛護之後,可憐的小漢尼拔只能和姐姐相依為命。但是,沒過多久,慘痛的一幕再次上演--他再次親眼目睹了親人的生命被無情的剝奪--姐姐被飢餓難當的士兵們生吞活剝了。倖存下來的漢尼拔因此遭受了致命的、甚至是貫徹一生的精神重創。
之後,流離失所的小漢尼拔被當作難民而被送往前蘇聯的孤兒院。這段時間,他終於享受到了短暫的安穩。隨後,他又流亡到巴黎去尋找他的叔叔,但結果卻有幸結識了他叔叔的遺孀--一位神秘的東方女人--“紫夫人”。這個“紫夫人”對小漢尼拔呵護備至,卻怎樣也無法讓他從戰爭給他心裡和精神上留下的陰霾中走出來……
主演介紹
影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大半個世紀之前,以那一場令整個世界都翻天覆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通過這樣殘酷的歷史事實來營造一個令英俊少年漢尼拔最終從幸福之家走向瘋狂噬血的地步,再合適不過了。同在上個世紀發生的,安東尼·霍普金斯塑造的堪稱影壇經典的“漢尼拔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為一些人的夢魘。但是現在,好萊塢再牛的化妝術想必也不可能再次讓霍普金斯的老臉回復少年的青春模樣。於是,這次便有了在《漫長的婚約》里扮演痴情的逃兵丈夫的加斯帕德·尤里爾飾演這個一步步走入殺戮世界的少年食人魔的機會。尤里爾有著一副迷死眾多女影迷的清純外表。很且,這個法國年輕人似乎也很會揣摩角色的精神狀態,在表演過程中,很快便在與導演的溝通中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因此迅速地融入漢尼拔的變態精神世界當中。及時收斂起少年的純真、冷酷另類的殺氣顯露無疑,張弛有度地表現出少年漢尼拔被戰爭荼毒之後,精神逐漸扭曲的成長曆程。通過此片的出演,加斯帕德·尤里爾的演技也增進不少,可謂是雙贏。
傳說,當年由於“無知”而錯過與好萊塢兩大影帝合作的絕佳機會(與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合演《盜火線》),而晚了盡十年時間在世界影壇出頭的中國女星鞏俐,近兩年堪稱再次崛起。去年,憑藉一部講述日本藝妓故事的《藝妓回憶錄》,迅速在世界影壇竄紅。並得到了強勢的好萊塢電影界的極大認可。其之後的國外片約亦接踵而至。2006年暑期上映的《邁阿密風雲》中,鞏俐雖未在根本上逃脫好萊塢慣常的“女性地位低微”的電影定律。但卻憑藉其在片中頗為“強悍”到位的出演,而受到了一致好評……
影片簡評
倘若托馬斯·哈里斯從此再不打算寫個關於“殺人狂漢尼拔”再有個什麼所謂“繼承人”的故事,想必這部《少年漢尼拔》應該算是這個精彩的電影系列的終結篇了。與前三部一樣,《少年漢尼拔》也是由湯瑪斯·哈里斯先創作成小說再親自改編成劇本。當年的《沉默的羔羊》中,漢尼拔醫生處理他心中“完美”的人體時,科學的冷靜、瘋狂的優雅讓世人大開眼界;在隨後的《漢尼拔》中,他雖已經顯現出了老態龍鐘的跡象,但其打開人頭顱的高超手藝仍令女警察著迷不已;《紅龍》中,人們又再次領略了在連環殺手和犯罪心理學兩個領域都造詣頗深的他。雖然,隨後兩部續集的成績和口碑遠不能達到第一部的高度,但只要史上最有魅力的變態殺手漢尼拔的故事還沒講完,好萊塢就不會放過任何榨取其商業價值的機會。有“老手”哈里斯親自執筆,再交由因《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而揚名國際的彼得·韋伯執導,後者對電影語言成熟的操控能力讓這部影片頗有盼頭。相信,這部“漢尼拔”新篇將再次激起人們對“吃人醫生”的尖叫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