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大附屬藍田中學

湖南師大附屬藍田中學

湖南師大附屬藍田中學原名漣源一中,位於湖南省漣源市。校園占地240畝(含農場40畝),分為教學、生活、宿舍、運動、生產和花園六大區。 近年來,學校先後投資7000多萬元,新建教工住房四棟、教學大樓三棟、多功能圖書館一座、大型學生食堂一棟,學生公寓四棟,辦學條件日臻完善。校園四季綠蔭覆蓋,鳥語花香,兩次被評為“省園林式單位”。

基本信息

學校概述

學校現有高中教學班66個,國中教學班12個,學生共5100餘人,在職教工300人,其中特級教師5人,高級教師88人,一級教師118人,國家、省級骨幹教師19人,化學教師劉建成經國務院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學校長期的辦學歷史沉積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重基礎、重能力、重教改、重實驗”的特色。

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中畢業會考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高考每年升學率達90%以上,其中李利平同學1995年高考以檔分675分榮獲湖南省理科第一名,錄取清華大學;劉旭同學2002年高考以檔分719分榮獲湖南省理科第一名,錄取清華大學。

學校堅持實施英才教育,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了一大批拔尖人才,高中數學奧賽省一等獎獲得者梁志斌、高中物理奧賽全國三等獎、省特等獎獲得者梁子長、高中化學奧賽省一等獎獲得者李劍、高中生物奧賽省一等獎獲得者劉鄉等學生分別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劉海藩、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信威、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原黨委書記兼總裁李周書、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蔣繼穆等知名人士均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學校規模

該校由1946年8月創校伊始的初、高中共14個班、660名學生、53名教職員工,發展到2005年8月,成為有50個高中教學班、21個國中教學班、5100多名學生、283名教職員工的中學。授課教師中有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75人,一級教師115人,具有本科學歷者占任課教師的95%以上。

學校先後有張植培、石元俊、李美和、劉建成、周紅傑、梁經健、毛曉蕊、李友雲、姚毅等9人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或部級勞模,袁覺民、鄧森輝、劉建成、石元俊、李美和、吳勇前等6人評為省特級教師。

學校占地240畝(含農場),分為教學、生活、宿舍、運動、生產五個大區。有林場27000平方米,植物標本場3122平方米,苗圃400平方米,共青團植物園150平方米,園林總面積60830平方米,占去校園面積的38%。校園內灌木修竹,各抱地勢,形成914米長的通幽曲徑。41處共2340平方米的花壇、花塊、花園,14條共長150米的綠茵帶,將學校打扮得如同鍛上鑲嵌的明珠。

78棵古樟、古楓、古松,參天蔽日,綠蔭覆蓋,樓閣、亭榭、假山隱伏其中,環境幽雅古樸。57科、129個樹種終年長綠;75個花種數千株花卉四時盛開,因而享有“省園林式單位”、“省文明衛生單位”的美譽,是莘莘學子嚮往的求學所在。

辦學設施

學校從80年代初起,開始大規模的基建,截止2004年,陸續建成了52室的女生宿舍一棟,合計88室的男生宿舍兩棟,可容納2000餘名男女寄宿生;學生浴室一棟,可供3000師生飲用水的鍋爐房一座;教工宿舍6棟,可容納160戶;七層科學樓一棟,總建築面積4427平方米,內有各種實驗室、儀器室17間,計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儀器6800餘件,理、化、生等學科按《教學大綱》規定的實驗均可分組進行;有計算機室5間,共裝備計算機300台;有語言室共2間,共160座,有校園網一個。

多功能5層圖書館一座,總建築面積為1334平方米,庫藏圖書60000多冊,有學生、教師閱覽室3間,每間220平方米,年訂學術、人文期刊230餘種,報紙30種;多媒體電教室2間,設座位310個;閉路電視和地面接收機房一間,可自制、自放電視節目。

有容納4000名學生就餐的大型食堂1個。分別為三層、五層、六層、七層的新教學大樓各一棟,總使用面積8734平方米,教室80間,高中部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教學區,每間教室設有“三機(電視機、錄音機、投影機)一幕(投影螢幕)一櫃(容納電視機、錄音機等貴重儀器的金屬櫃)”,安裝電子白板教室79間,全校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科目達100%,教師占95%以上,學校先後三次被評為“省現代教育先進單位”,2000年被教育部定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有占地20畝的8×400m跑道標準田徑場一個,室內田徑棚及各類球場12個,體育器械達到省“配備目錄”一類標準。

歷任領導

從首任校長馬文義開始,繼有黃季順、陳國礎、梁宇、陳青雲、劉仲廉6人擔任省立十五中校長。馬文義,湘潭人氏,畢業於湖南省高等師範學堂,多方聘任高水平師資,嚴謹治校;繼任者梁宇治校辦學卓有建樹,民國37年全國高中畢業會考,該校及格率為100%,且有81.3%的畢業生被大專院校錄取。

1952年更名為漣源一中後,劉仲廉、劉錫宇、高恆一、梁瑾仙、劉石渠、楊平、謝康祥、陳紹堯、郭開正、黃祖望、黃抗強、李仲德、謝頌民、劉惠生、梁經健、李美和、石元俊、謝五長、劉建康等19位先後執掌治校大印,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中的幾位校長勇於開拓創新,促進了學校工作的全面進展,終於形成了漣源一中“文明、尊師、好學、嚴謹”的優良學風,“重基礎、重能力、重教改、重實驗”的良好教風,“團結、求實、勤奮、創新”的鮮明校訓,今天,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教學在學校全面推行。

德育工作

50餘年中,該校素以德育工作規範化著稱。歷任校長以報效國家民族為核心,告誡學子樹立正確的讀書目的,產生了積極效果。

1950年6月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朝戰爭,該校動員學生參軍,當時全校學生共436人,便有134人報名,初選52人,經體檢、政審,最後批准了譚占昂、黃漢雲等17名學生參軍。隨後又有一批學生參加革大學習,投身土改運動。

改革開放以後,學校全面貫徹《中學德育大綱》,堅持“全面推進、整體育人”的原則,形成了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科學育人的規範化格局。學校開展常規性德育活動,從1990年開始,對高中新生進行軍訓一個星期的制度不動搖;把學生帶到武警中隊、市看守所等德育基地進行法制教育;請市委組織部到校舉辦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1997—2004年共培訓1000餘人次,發展學生黨員100餘人;學生宿舍實行準軍營化管理,寢室內整齊、乾淨,紀律嚴明,晚上就寢鈴聲一響,整個學生宿舍區立即安靜下來。

1999年5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襲擊我駐南斯拉夫使館,該校學生義憤填膺,當夜趕製標語、旗幟,次日全校學生上街抗議示威,在市民中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近年來,學生思想品德期評合格率為99.5%以上,優良率達90%以上,杜絕了青少年犯罪現象;1994年,初92班學生邱強堅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獻身,被授予“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

1989年學校評為省政治思想教改先進單位,2003年學校評為婁底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

教育成果

該校教育教學教研成果突出。建校50餘年,共輸送初、高中畢業生3萬多人。恢復高考至今,該校共向各類高校輸送合格新生9000多人,近幾年平均每年400—500人。在高中數理化生等各類競賽中,先後有95人榮獲國家獎勵,220餘人獲省級獎勵。

建校以來,學生課餘活動一向活躍,各種課外活動小組、學術文藝性社團活動如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其中光明山書畫社培育了一批書畫人才,先後在全國、省報刊上發表書畫作品達68人次,梁潔在全國書法比賽中獲得二等獎。三閭文學社成員伍健強在全國和省刊上發表詩文共20餘篇(首),1998年迎澳門回歸徵文活動中,該社成員謝永遠寫的《半截紅玉鐲》獲省特等獎。學生柳衛發明的“方便套鞋”1994年獲得國家專利,吳科設計的“刻度尺剪刀”1996年獲中央電視台“希望之星獎”,姚斌參加1999年全省“五四”青年愛國主義演講比賽榮獲一等獎。學校文藝隊1993、1996、1997年參加全省中學文藝調演分別獲二等獎、在1999年7月全省重點中學文藝調演中,該校奪得舞蹈節目一等獎、器樂節目二等獎、聲樂節目二等獎,總分居全省第3名,1997、2000年學校兩次評為“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

學校教學教研成果如帶雨梨花枝枝秀。全校立項的教改實驗項目達74項,其中獲省、市獎勵的8項。物理教師成建自1983年開始探索“四自”教育教學法,該項目1992年獲省教改成果二等獎,接著獲全國中學物理教改成果二等獎,其“四自”教學論文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上發表,吸引了省內外參觀團來校學習。化學教師劉衛梅的《化學課堂教改系列》1993年獲省級教改成果三等獎,劉晃林等六人的《高中學生人格心理教育實驗》1998年獲省教改成果三等獎。黃強明老師等人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最佳化中學語文教學》課題2002年獲省教改成果二等獎。李容情等人的《合理利用音像媒體,發展學生英語四會能力》獲省教改成果二等獎。

近10年裡,教師發表在全國和省級學術刊物或學術研討會上交流、獲獎的教研論文570餘篇,公開發表著作30多部,其中特級教師吳勇前公開發表教學文章70餘篇。數學教師李向皇、物理教師肖立軍、語文教師梁丹分別於1998、2001、2004年奪得湖南省級優質課競賽一等獎。教改教研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從1995年起,高中畢業會考合格率年均96%以上,教學質量綜合評估連續5年居婁底市“十強校”前列。

高考應屆生升學率引人注目,1996年385人參考,上線191人,其中本科103人,1997年418人參考,上線錄取222人,其中本科141人;1998年451人參考,上線189人,其中本科102人;1999年510人參考,正式上線363人,其中本科249人。2000年467人參考,重點本科上線199人,一般本科上線96人;2001年622人參考,重點本科上線132人,一般本科上線130人;2002年重點本科上線117人,一般本科上線87人;2003年一批本科上線170人,二批本科上線146人,2004年一批本科上線118人,二批本科上線164人;2005年一、二批本科上線410人。該校多年來為北大、清華等全國重點大學輸送500多名優秀學生。

學生在數理化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全國三等獎1個,省級特等獎1個,省級一等獎10個(高考加分)。高254班學生李利平在全國化學奧賽中榮獲省級一等獎,並摘取了1995年高考全省“理科狀元”桂冠,學校因此獲清華大學獎學金1500元;學生梁子長獲全國物理奧賽三等獎,被復旦大學指名錄取;學生梁志斌1998年獲省數學奧賽一等獎,被北京大學錄取。2002年高314班劉旭高考719分名列全省理科第一,被清華大學錄取。

體育特色

體育是漣源一中的辦學特色。該校1987年評為全國先進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993年由原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聯合授予“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1995年被評為“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試點中學優秀學校”,1998年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1999年評為“全國合格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教委頒發了“培養優秀體育運動後備人才重點學校”“漣源一中為我省在1994年全國中學生田徑比賽獲得優秀成績作出重大貢獻”等獎牌。

1993年5月,學校成功地承辦了湖南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1995年8月,該校6名運動員入選湖南省赴武漢參加全國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共獲獎牌7塊,男乙組周健波以73.84m的成績榮獲標槍第一名,成為該屆運動會的第一塊金牌得主;女乙組吳梅在400m跨欄預賽中以1’1”3的成績破1’1”5的全國紀錄。又在決賽中以1’0’’9的成績再破全國紀錄。1996年,周健波出征中、日、韓三國田徑對抗賽獲得男子標槍銅牌一枚。在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漣源一中1993、1994、1995、1997、1998年分別獲得乙組團體總分第一、三、二、六、四名。

1993年以來,該校學生體育合格率均在99.5%以上,在全國性體育比賽中共獲金牌13塊,銀牌6塊,銅牌9塊;在全省體育比賽中,共獲金、銀、銅牌400多枚。有6名運動員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標準,一名運動員兩次破全國紀錄,一名運動員被評為全國優秀運動員,200多名體育優秀苗子被保送到省內外大學深造。

著名校友

風景秀麗的光明山是人才薈萃之地,想當年,錢鍾書先生及其父共同執教於在此的“三閭大學”,撞響“三閭鐘樓”上的銅鐘,構思成飲譽全球的名著《圍城》,一批由山東、江蘇、安徽等淪陷區來的大學名流教授會聚於李園。

看50餘年,漣源一中人才輩出,桃李欣榮,為社會輸送了數萬名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其中不乏黨政俊傑,如劉海潘(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初15班畢業生),軍界精英如李周書(航天部飛彈局局長,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原黨委書記,高19班畢業生)、謝求成(中國電子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和無人駕駛飛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高17班畢業),學界名流如張信威(中國工程院院士,高19班畢業)、李曉南(中科院地球物理所黨委書記、高18班畢業生)、蔣繼穆(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高24班畢業生),體壇棟樑如梁承鈺(北京體操隊主教練、高19班畢業生)。據不完全統計,僅北京一地,漣源一中畢業生中被授予副教授以上職稱或副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就有200多人。

新時期的漣源一中更是人才濟濟,燦如群星。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學校向高校輸送了上線考生9000多人,僅高133班50名畢業生,現有研究生10人,獲博士研究生學位5人。1998年該校對1991年前畢業的289個班,1.6萬多個高、國中畢業生問卷調查,在回收的5202名畢業生問卷中得知,有處級以上黨政軍幹部333人,大中型企業廠長、經理58人,科研工作者238人,新聞工作者142人,大專院校教師311人,中國小教師786人,出國留學人員達數百人,僅從1997年以來,先後有劉曉峰(高206班畢業生)、陳悅(高213班畢業生)、程鵬(高202班畢業生)、王琛(高213班畢業生)、陳永麗(高184班畢業生)等5人被美利堅的斯坦福、康納爾、紐約、底特律等星級名牌大學錄為研究生或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