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習俗起源於宋代的媽祖崇拜。宋代莆田詩人劉克莊在《白湖廟》一詩中寫道:“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每至割獲時,稚耄爭勸酬。坎坎擊社鼓,嗚嗚歌蠻謳……。”所記述的是當地秋收季節恰逢媽祖“九月初九”升天紀念日的廟會活動。

基本信息

廟會習俗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習俗起源於宋代的媽祖崇拜。宋代莆田詩人劉克莊在《白湖廟》一詩中寫道:“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每至割獲時,稚耄爭勸酬。坎坎擊社鼓,嗚嗚歌蠻謳……。”所記述的是當地秋收季節恰逢媽祖“九月初九”升天紀念日的廟會活動。

元代莆田詩人何中在《莆陽歌五絕》詩中寫道:“天妃廟前社日時,女郎歌斷彩鴛飛。林花滿地瓜船散,城裡官人排馬歸。”詩中描述了媽祖廟會時女郎賽歌、放飛風箏,連城裡的富貴人家也前往觀賞的壯觀場景。

明代詩人錢薇垣在《天妃歌》中云:“上元紛然走士女,賽神燈火盈海湄。”所記述的是元霄佳節媽祖廟會舉行掛燈迎神百姓爭先觀賞的民俗活動。

清代陳恭尹在《天妃廟紀事》中寫道:“吾鄉濱海所虔事之神,則英烈天妃為最。相傳為莆田林氏處女,今閩人謂之天后者也。佛山為商容所歸,其殿宇尤為壯麗,每三月神誕,香花火爆之盛,旌旗儀衛之設,牲牢報賽之具,咽闐衡陌,歌舞累月而不絕。”當時,佛山地區的媽祖廟會禮俗,是由莆田商客傳入的。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媽祖廟會,在天津稱為“娘娘會”,因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天津時觀看過這種廟會,故改稱為皇會。據《續天津縣誌》載:“(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辰,預演百會,俗呼為皇會,十六日曰送駕,十八日曰接駕,二十、二十二兩日輦駕出巡。先之以雜劇,填塞街廟,連宵達旦,遊人如狂。”乾隆時舉人楊一崐曾有一篇《皇會論》,詳論了媽祖廟會的的熱鬧場景:跨鼓聲喧,中幡耀眼,買賣齊聲喊,喧譁有萬千,亂嚷嚷早聽見冰糖梅蘇丸。通網抬閣是新演,今年會勝似去年。舞花本自戲中傳,四海昇平見一斑……這種廟會習俗的基本內容與湄洲媽祖廟會基本相同。

清道光進士施瓊芳在《北港進香詞》中寫道:“當年湄嶼播靈風,百穀歸墟賴聖功;此日瓣香齊頂禮,人心也似水朝東。鼓如雨點爆如雷,省轂今宵涌不開;火樹光稀人漸散,青紅兒女奉香來。麾蓋香花送此歸,慶辰期近更瞻依;梨園自奏長生樂,母壽如天不用祈。舶商賽會為恬波,祀到山農意若何?廟樂聲闌秧鼓動,慶豐祝比慶瀾多。”據《莆仙戲曲志》載,清末,台灣北港天后宮還特地從莆田雇莆仙戲班前往演戲酬神。

清末詩人崔旭在描寫媽祖廟會的詩中,形象地描寫:“逐隊幢幢百戲摧,笙歌饒鼓響春雷;盈街填巷人如堵,萬盞明燈看駕來。”確實,湄洲祖廟廟會可以用戲、鼓、歌、燈四個字來概括。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在莆田各地,凡有媽祖廟的地方,旁邊必有戲台,莆仙戲、傀壘戲、獨角戲等是廟會中必不可缺的項目。同時,舞龍、舞獅、九鯉舞、皂隸舞、九蓮燈等傳統民間舞蹈和十音八樂、大鼓吹、梆鼓當、山歌、漁歌等民間音樂節目也紛紛登場,雜耍、燈謎、武術、美食小吃等也異呈紛采。這個習俗的內容不斷豐富,形成了集民間習俗與藝術之大觀,受到了廣大民眾和遊客的熱烈歡迎,因此,具有生生不息的傳承力量。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不僅在當地長傳不衰,而且隨著媽祖文化的傳播,其廟會習俗也迅速傳遍世界各地分靈的5000多座媽祖廟。各地媽祖廟的廟會以湄洲傳統習俗為本,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和特色民俗,不斷豐富發展。

民俗活動

按照傳統習俗,每年湄洲媽祖祖廟廟會的舉辦一般分為三個時段:一、元宵節期間。正月初八至二十九日為民間上元佳節,人們懷念和感恩媽祖女神,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參加。活動在正月二十九媽祖金身巡遊全島為高潮。二、媽祖誕辰紀念日前後。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前後3-5天,廟會以祖廟舉行隆重的媽祖祭典為高潮。三、在媽祖升天紀念日前後3-5天,廟會以媽祖祖廟舉行媽祖秋季祭典為高潮。一年三次的傳統廟會活動成為湄洲人民的盛大文化節日。

湄洲媽祖廟會的主要內容有演戲酬神、歌舞表演、妝架踩街、升幡掛燈、武術雜耍、神駕巡遊等等。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演戲酬神媽祖故里是個著名的“戲曲之鄉”。古老的莆仙戲、木偶戲是廟會活動中的主要項目。廟會期間,十幾個劇團輪番演出,有的對台表演、競賽技藝。

島上人家則邀親請友,觀廟會,看社戲,吃戲宴(當地風俗,也叫“吃戲醾”。在演社戲時,請親朋團聚,看戲聚宴)。演出劇目有《媽祖傳》、《月蓮救母》等勸善內容以及《三國》、《水滸》、《西遊記》等連台本,或者比較流行的莆仙戲劇目。

歌舞表演主要是傳統的山歌、漁歌以及豐富的民間舞蹈,舞龍、舞獅、高蹺、皂隸舞、九鯉舞、九蓮燈、棕轎舞、簪花轎、打花鼓等民間舞隊的精彩表演令人嘆絕。特別是傳統的廟會使外地早已失傳的古典民間舞蹈皂隸舞、簪花轎、九鯉舞等完整地保留下來了,是民間藝術傳承的一種奇蹟。

開幡掛燈是廟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儀式嚴肅規範,其過程詳列於下:

1、鳴號

在鐘鼓樓前兩邊各站列6名司號手共12人在聽到“開始”後即吹響長號,以鳴一長聲稍停頓一下為一個音節,即“嗚……,嗚……,嗚……”,共三次。

2、奏樂

由12名或更多的嗩吶手從聖旨門下台階分成兩排,緩緩進入聖旨門廣場,並吹奏莆仙樂曲,在離升幡台最近時,分開成孤型的行進線路,並順勢左右轉,兩排相對站立在廣場兩側,繼續吹奏。待司儀即將宣讀“升幡”時停奏。

3、出幡。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1)在嗩吶手吹奏的音樂響起,著宋代服裝的升幡手(3×2位男生,1x2女生負責棒幡)、護幡手(2×2位男生)、掛燈手(4×2位扮湄洲女服飾髮飾)、歌生(32位男女各半)、樂生(32位男女不限)依次跟在嗩吶手後面,從聖旨門下台階進入聖旨門廣場,並隨音樂緩緩走向升幡台。其中升幡手、護幡手、掛燈手分成兩排行進,待行進到離升幡台最近時分開,分別同時向各自的升幡台行進,歌生樂生則就地站立。

(2)升幡手一人雙手捧疊著天上聖母幡的盤子,另外三名升幡手緊隨其後,護幡手緊隨四周護衛。

(3)在進入升幡台前時,兩隊升幡手分別緩步登上升幡台,護幡手就地站立護衛,掛燈手就地站立,待升幡手走下台階後,再上升幡台。

(4)手捧天上聖母幡的升幡手面對幡桿站立,兩名升幡手站在幡桿的北側,一名升幡手站在南側。

4、升幡、奏樂

(1)由歌生、樂生在站立的廣場中央就地演奏和演唱《湄洲媽祖》(合唱)和《媽祖》(童聲合唱)

(2)升幡手在升幡台就位後,北側的一名升幡手負責將天上聖母幡的扣子扣在升幡繩的扣子上,另一名升幡手隨音樂雙手交替緩緩向下拉升幡繩,直至天上聖母幡徐徐升至桿頂後將繩子系在幡桿下的扣子上。當天上聖母幡升至兩米高時,南側的一名升幡手將天上聖母幡的尾部用右手甩向空中。兩隊升幡手在音樂節奏指揮下,同時完成升幡、甩幡和幡升至桿頂的過程。在升幡過程中,所有在場的人們都要肅立、作揖,並懷著崇敬的心情向天上聖母幡行注目禮。

(3)天上聖母幡升至幡桿頂部並系好幡繩後,手捧天上聖母幡的升幡手半彎著腰緩緩後退走下台階,其它升幡手則面對觀眾緩緩走下台階。升幡手在走下台階後緩緩後退至兩邊護幡手站立的內側。

5、掛燈

(1)待升幡手立定後,掛燈手緩緩走上升幡台,其中兩名掛燈手站在幡桿的北側,其中一人負責托著燈籠串底端,一人拉掛燈繩,並隨音樂節奏雙手交替緩緩向下拉掛燈繩,直至燈籠串升至幡桿頂端後將繩子系在幡桿下的扣子上。

(2)在燈籠升至幡桿頂部後,掛燈手緩緩走下升幡台,分別站立在升幡手的東側。

6、禮成,退場

樂生、歌生、升幡手、護幡手、掛燈手、瑣吶手、司號手分別轉身依次退場至聖旨門下的台階。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

武術雜耍也是廟會中較受民眾歡迎的節目。傳統的莆田民間武術如南少林鶴鳴二十八宿、南少林三十六寶、南少林刀棍以及各種魔術、獸戲等等都令人拍手叫絕。

神駕巡遊廟會的重頭戲是媽祖神駕巡遊全島。在古老的皂隸舞開道前引下,威武的儀仗隊伍前後護駕,簇擁著媽祖神駕出巡全境。隨後是妝架踩街、歌舞、十音八樂、大鼓吹等民間文藝隊伍。一路笙樂悠揚,鑼鼓震天,鞭炮齊鳴,人們在歡樂的海洋中祈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寄託著無限美好的願望。

相關製品

相關製品及其作品:

1、大幡;2、大燈;

3、大鑼;4、大牌;

5、封號旗;6、儀仗隊;

7、提燈;8、大吹;

9、鑾駕;10、日月扇;

11、涼傘;12、媽祖歌曲。

文化特色

湄洲媽祖祖廟廟會自宋代沿襲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其豐富的廟會內容是湄洲人民娛神自娛、人神共樂的傳統文化形態表現,是傳統的莆仙戲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武術、民間習俗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媽祖文化向世界各地傳播的一種生動形式。媽祖祖廟的廟會活動,是世界各地分靈的5000多座媽祖廟會的源頭,其影響作用和意義十分巨大。

媽祖廟會是民俗和民間文化的匯總展示,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鮮明特性:

1、特色性。媽祖廟會充分體現了媽祖文化發源地湄洲島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特色。

2、交融性。媽祖廟會充分表現了媽祖文化與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交融性。這種交融性顯示了媽祖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

3、影響性。眾多的史料記載表明,祖廟媽祖廟會對分靈廟宇的廟會產生直接影響,可以說,無論何處何地,媽祖廟會都是同根同源。

4、現實性。湄洲島是全世界對媽祖女神的朝聖中心,又是國家旅遊度假區,媽祖廟會活動對中外遊客的充滿吸引力和凝聚力,對推動媽祖文化發展以及湄洲島的旅遊事業具有現實性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