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古城

清溪古城

清溪古城即清溪古鎮,位於樂山南部犍為縣城西南清水溪畔,始建於永徽元年(650年),位於古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是從成都通往朱提(今昭通)的戰略要地,自永徽元年置鎮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名的茉莉之鄉。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自西漢通西南夷起,清溪鎮即開始成為人口聚居地。東漢時期,這裡已成為通往朱提(今雲南昭通)要道中的一個重要驛站。

唐永徽元年(650年),於今清溪築懲非關、置懲非鎮,是今犍為境內所設第一鎮,歷時千年皆在今址。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始為犍為縣治地,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作縣治所共歷360年時間 。

清溪古城宋代城牆遺址 清溪古城宋代城牆遺址

明洪武九年(1376年),因清水溪(今馬邊河)流過,舊有清溪驛,遂改名清溪鄉,後改清溪鎮,也稱清水溪。

清宣統二年(1910年),改為德裕鎮。

民國22年(1933年),復改為清溪鎮。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古城尚處於開發打造階段。

主要景點

古城尚存古老建築面積0.48平方公里,保留著明清以來24條古街道的原始格局。街面多為青石板鋪築。據調查,現存有祠堂8處、會館4處、寺廟3處、民居221處、牌坊(1處),另有碼頭遺址和抗戰時期國立農業職業學校舊址、水利設施清溪渠等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以及眾多古裝飾、古家具、古樹木。 古城留存下來的文物古蹟眾多,域內共有各種歷史文化遺存50多處,其中宮觀寺廟38座,並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

著名的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沉犀節孝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沉犀秋月”、“南華宮”、“寧芷邨古居”、“老君山岩洞群”、“半邊寺”;"九宮十八廟",包括始建於北周的真覺寺(現為糧倉)、明代半邊寺摩崖佛像、明代玉皇觀、清代南華宮等;犍為八景之“沉犀秋月”和“清溪漁唱”。

古宅祠堂

寧芷邨故居 寧芷邨故居

1、寧芷邨故居:寧芷邨是川南知名金融實業家,曾以大股東的身份於1938年12月在嘉陽煤礦第一次股東會上,當選為該煤礦監事。如今成為旅遊觀光熱點的嘉陽小火車,便是出自他手。寧芷邨故居當地人稱“銅門坎”,占地面積1970平方米,始建於清代。有6個天井,最大的一個天井達100多平方米,最小的一個10多平方米。位於庭院深處,坐落著保持清代原貌的繡花樓。其門樓的樣式與智園相似,但更為高大,遺憾的是牆頭的石雕白菜,已損毀得不見蹤影。

2、寧氏宗祠:位於和平街68號,建於清代。坐西向東,占地面積685平方米,建築面積398平方米。青石台基高1米,總面闊16米、進深24.91米。抬梁穿斗木結構,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正廳前的天井兩側有馬頭牆。建築樑柱為楨楠名木,柱徑40厘米。正廳檐口塑戲劇人物數幅。整個建築用材碩大,保存較好,對研究當地古代建築提供了參考資料。

向氏宅 向氏宅

3、向氏宅:位於建華街32號,據傳為宋代犍為縣衙。坐東向西,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由門廳、正廳、兩側廂房構成四合院落,穿斗抬梁結構,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其中正廳面闊4柱3間9.54米,進深9.2米,廳兩側均有古青磚砌築的圓拱門;廂房為3柱2間,面闊6.42米,進深5.3米至8.3米。整個建築用材均為楠木。

古城民居 古城民居

4、文朝輔進士第:建於清代,位於書堂街9號。

5、寧廷弼進士第:建於清代,位於和平街41號。

宮觀寺廟

清溪古時宮觀寺廟齊全,素有“九宮十八廟”之稱。而今,東皇宮、榮祿宮、南華宮、萬壽宮、三聖宮尚存部分遺蹟,南華宮、萬壽宮、三聖宮部分主體建築尚存。觀音廟僅存屋頂,大廟子僅存圍牆基石和大門石台階,白馬廟和太子廟已由民間重建,唯明代所建之楊泗廟主體建築尚存。寺有真覺寺、金鰲寺、三教寺、半邊寺。

南華宮 南華宮

1、南華宮:位於萬壽街,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566平方米。現存前、後殿,總面闊16.3米、進深25.15米。青石台基,高1.2米。其中前殿面闊5間16.3米,進深6.25米。穿斗抬梁木構架,硬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兩側山牆為馬鞍形風火磚牆,高10米,前後塑飛檐翹角。前廳與正殿間有一小天井。中間無牆壁,右側有廂房兩間,面闊6.1米,進深4.05米。正殿面闊3間16.3米,進深13.5米。磚木構,小青瓦屋面。該建築用材質優碩大,工藝精細,原是廣東會館。

楊泗廟 楊泗廟

2、楊泗廟:位於渠成村二組,初建於明代,主體建築保存較好。坐北向南,兩層建築,占地面積約460平方米,建築面積437平方米,現存正殿、大殿。正殿面闊4柱3間18.15米,進深6柱5間12.05米,通高9.5米,為穿斗抬梁木構架,重檐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在廂房戲樓遺址上有長方形青砂石質建修碑記1通。

3、觀音廟:位於筒車村乾河兒,民國九年(1920年)建,俗稱太子廟,正殿1座,已毀。1996年至2000年在原地重建,占地約1畝。

4、玉觀寺:位於鹽坪村三、四組交界處,1993年至2006年在原玉皇觀舊址新建,占地5336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有大雄殿、天王殿、觀音殿等及附屬接待設施。

5、白馬廟:位於三山村土壩垴,宋代建正殿1座,後毀,2000年原址重建。

6、半邊寺:位於祗園村佛兒岩,明嘉慶三年建正殿1座,後毀。但摩崖佛像尚具藝術觀賞和研究價值,於2000年修建文物保護亭。

其他古蹟

沉犀節孝坊 沉犀節孝坊

1、古時有“犍為八景”之說,清溪據有其二:一是“清溪漁唱”,位於鎮上;二是“沉犀秋月”,位於沉犀村2組。兩處均有清嘉慶縣令王夢庚親筆題寫的崖刻。“清溪漁唱”於19世紀50年代被毀。由清溪鎮沿河道行數里,有沉犀山,山下有沱,沱不大,水不深,遠離鬧市,風清氣爽。有岩石狀似犀牛,名曰“犀牛沱”。加上秋月皎潔,河水清冷,故名“沉犀沉月”,亦名“沉犀秋月”。清嘉慶犍為縣令王夢庚手書“沉犀秋月”四字今猶存,石刻完好無損。

2、沉犀村三組現存一節孝坊,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年)。坐西向東,石台基,長11.92米、寬8.1米、高0.6米,面積100平方米。青石仿木結構,面闊4柱3間5樓,高7.99米,通高11.25米。兩面柱基抱鼓塑石象和石獅各1對。明間、次間均陰刻楹聯,坊額浮雕人物、花鳥瑞獸、捲雲花草等各種圖案。樓頂塑飛檐翹角和瑞獸,雕刻細膩。

古碼頭 古碼頭

3、清溪渠:1945年在清溪投資興辦的水利工程清溪渠,現存翁文灝於1945年3月題詞“水到渠成”,其中部份水渠仍在造福當地百姓。

4、古城牆:清溪大橋橋頭下,尚存一段古城牆,位於南華宮和東皇宮外,馬邊河岸邊,此外還有水碼頭。

古城牆 古城牆

清溪不同地域風格的建築,展現了古城特有的地方文化,是移民文化的載體。由具有典型的川西南風格特色的民居形成的歷史街區,更見證了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就在一磚一瓦、一石一柱間,記錄著這座古韻悠悠的小城由古到今有滋有味的社會生活。

景點特色

古風猶存的四合院,既封閉又露天,把室內與室外有機地聯繫起來,既解決了隱密、安靜,又解決了通風、採光、綠化美化、休閒、晾曬等生活之需,成為清溪古城空間格局的一大突出特色,堪稱川西南古建築博物館。

清溪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更是有名的茉莉之鄉。2011年清溪鎮被農業部授予“茉莉之鄉”稱號,至2015年茉莉花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 有中華茉莉種植園、茉莉花博物館、蜀南茉莉香都、萬畝茉莉花海等茉莉主題景點。

所獲榮譽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2011年,被農業部授予“茉莉之鄉”稱號。

旅遊信息

清溪古城距樂宜高速犍為南出口4公里,距犍為縣城、犍為文廟10公里,樂山大佛60公里,是犍為黃金旅遊環線(嘉陽小火車—芭馬峽—桫欏湖—蜀南茉莉香都—清溪古城—犍為文廟)上的重要一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