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根腐病

淡竹根腐病是危害淡竹的常見病害,影響淡竹的生長發育和竹林的觀賞價值,亟待引起園林工作者的關注。 防治淡竹根腐病,關鍵是要提高淡竹對該病的抵抗能力,加強灌溉、除草、鬆土、施肥等生產管理措施,並結合藥劑使用採取綜合防治技術。 施肥也是減少淡竹根腐病的有效管理措施之一,能促進新竹生長,提早成林。

分布與危害

淡竹根腐病是危害淡竹的常見病害,影響淡竹的生長發育和竹林的觀賞價值,亟待引起園林工作者的關注。 
淡竹根腐病常危害多年生淡竹林,病原菌在土壤中累積、傳播、侵染,嚴重時發病率可達90%以上,植株感病後期因根部難以吸收水分、養分而出現大量乾枯死亡。該病不僅會引起淡竹退筍和嫩竹枯萎倒折,還會影響淡竹的材質及下年度的出筍量,造成淡竹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降低。

症狀

該病害主要發生在淡竹根部,病變後的淡竹主根變為墨黑色,病部產生黃白色或杏黃色菌絲,側根和鬚根易腐爛,呈黑色或黃褐色;病變後的淡竹乾基由綠色變為醬黑色,其上產生白色或杏黃色粉狀物,並密布黑色顆粒狀的子實體;被害竹乾由綠色變為黃褐色,有的產生黑褐色或醬紫色不規則塊狀、條狀斑紋。

病原

該病病原屬於菌物界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座孢目串珠鐮刀菌,其小型分生孢子生於氣生菌絲中,成串,卵形;大型分生孢子星月形或被針形,具長而窄的頂端細胞和帶梗的腳胞,有多個隔膜。

發生規律

淡竹根腐病是由鐮刀菌引起的土傳病害,多發生在淡竹的根、莖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往往潮濕且光照不足,半知菌類的鐮刀屬真菌活動頻繁,一旦侵入淡竹皮層,不久即會引起腐爛,使得根上出現水漬狀褐斑、軟腐,後腐爛脫皮,木質部呈黑褐色,表皮逐漸呈灰白色,並會逐步蔓延,進而擴大到竹的整個皮層,切斷養分及水分的輸導,使頂端嫩葉逐步失水,並自上而下萎蔫乾枯,以致引起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防治淡竹根腐病,關鍵是要提高淡竹對該病的抵抗能力,加強灌溉、除草、鬆土、施肥等生產管理措施,並結合藥劑使用採取綜合防治技術。
1.合理灌溉。淡竹根淺,水分蒸發快,生長過程中需水量較大,因此除冬季外,其余季節都要進行灌溉,春季要早澆催筍水,出筍後要澆撥節水,夏季要澆行鞭水,立冬前後要大水漫灌,使水滲透土壤下層。總之,掌握“頭水早、末水飽、中水巧”的灌溉原則。
2.鋤草鬆土。在新造淡竹鬱閉前,根據實際情況,一般每年需鋤草鬆土2至3次。新造竹林容易滋生雜草,與竹子爭奪水分和養分,要及時進行中耕鬆土,消滅雜草。四月份竹園中的雜草較嫩,鋤後雜草易腐爛,需及時鋤草壓青,把嫩草鋤後壓入土中,可以起到滅草施肥的效果。第二次、第三次鋤草可分別在六月、八至九月份進行較好。鋤草可以減少雜草對水分、養分的大量消耗,有利於淡竹的健壯生長。
3.科學施肥。施肥也是減少淡竹根腐病的有效管理措施之一,能促進新竹生長,提早成林。秋冬季可對淡竹林施持效性的有機肥料,如廄肥、土雜肥、塘泥等,施有機肥料既能增加林地肥力,又可保持土溫,對新竹的鞭芽越冬很有好處。持效肥可在竹子附近開溝或挖穴施用,也可於地面撒施,施後均需蓋土,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3000至4000千克。 
4.藥劑防治。在淡竹根腐病大面積發生時,化學防治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發病時,可用40%根腐寧1000倍液噴霧或澆灌病株,或用多菌靈粉劑噴灑或溶劑澆淋竹林地的方法來防治。用95%惡霉靈根部灌注淡竹病株,具有效果快、藥效高、持效期長的優點,能基本控制根腐病的嚴重危害,並能促進竹子密度增加、生長加快,對土壤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無破壞作用,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每年的六七月份是防治該病的最佳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