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專刊

涇縣專刊

《涇縣專刊》是由宣城廣播電視報社主管、主辦的旗下五大子報之一,2007年1月5日創刊,社址設在涇縣縣城裕豐路上,是您了解涇縣、認識涇縣的絕佳視窗,是涇縣本土唯一的一家獨具晚報風格和平民色彩的公開發行綜合性平面媒體。

《涇縣專刊》系由宣城廣播電視報社主管、主辦的旗下五大子報之一,全稱為《宣城廣播電視·涇縣專刊》。2006年下半年起始籌備,2007年1月5日創刊。原為周二報,自2007年9月起改為周報,逢周五出版,四開八版,彩色異地印刷,特殊情況增至12或16版,截止2009年8月28日已經出版165期報紙。其中,4版出版一期(2007年9月18日)、12版出版5期(2007年9月12日、9月25日、9月29日、12月28日、2008年1月18日)、16版共出版兩期(2009年1月16日和1月23日)
《涇縣專刊》社址設在涇縣縣城裕豐路44號(黃栗村賓館斜對面)。該報可讀性強、發行面廣、內容豐富、風格清新、版面新穎,設有本地新聞、國內新聞、國際新聞、文化娛樂和體育新聞及文學、消費、健康等眾多版面,版面開設有
《涇川·新聞》
《涇川·人物》
《涇川·光影》(新聞攝影專版)
《涇川·深度》
《涇川·故事》
《涇川·厚重》(歷史文化專版)
《涇川·話語》(新聞評論專版)
《涇川·文學》(常規副刊版)
《涇川·讀書》
《涇川·法治》
《涇川·小荷》(學生作文專版)等。
《涇縣專刊》是您了解涇縣、認識涇縣的絕佳視窗,可讀性強,極具珍藏價值!
發行覆蓋全縣,遍布縣內各行政機關、事業單位、民眾團體、社會組織和大型企業、沿街商鋪等。是涇縣本土唯一的一家獨具晚報風格和平民色彩的公開發行綜合性平面媒體。
《涇縣專刊》,打造涇縣媒體第一新聞品牌。期期好看,版版精彩,以“貼近生活、服務經濟”為口號。
《涇川·厚重》專版,彰顯魅力涇縣,突出展示涇縣的歷史文化。
創刊時間:2007年1月5日創刊
辦報宗旨:貼近生活 服務百姓
報紙特色:厚重、本土、親民、鮮活
辦報口號:辦涇縣最好的報紙
主管:中共宣城市委宣傳部、宣城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
主辦:宣城廣播電視報社
出版:涇縣專刊報社、宣城廣播電視報社涇縣工作站
出品:宣城市宛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編輯:《涇縣專刊》編輯部
照排:《涇縣專刊》照排室
印刷:安徽廣播電視報社印刷廠(合肥廣聯印務)
發行:自辦發行
每周五在涇縣出版,春節和國慶期間各休刊一期
報紙版序:C01——C08
本報為非賣品,免費贈閱
本期印完時間:2010年2月10日22:00
印數:3000份
《涇縣專刊》編委會:王健平、楊鳳琴(女)、王國祥、朱瑞娟(女)(排名不分先後)。
社長、總編輯:王健平
版式:朱洙
報頭題寫:徐楚
社址:安徽省宣城市涇縣裕豐路(黃栗村)44號
郵政編碼:242500
——報社內設機構——
總編室:總編輯王健平
辦公室:主任王國祥
記者部:
編輯部:主任朱瑞娟
廣告部:主任楊鳳琴
發行部:主任王國祥
審稿室:
宛一公司:總經理王健平
駐杭州聯絡處:主任徐芳紅
涇縣記者協會(籌):會長王海金
故鄉捎來了一個郵包
趙東雲
中午在籃球場激戰正酣,手機響了,通知我去拿郵寄快件。我不免心內納罕:最近沒有人說要郵寄東西來呀!
速遞員將快件交給我,厚厚的一個包裹,從信息欄知道,快件是故邑江涵記者寄來的。回到辦公室,打開郵件,一股故鄉親切的氣息撲面而至:一張青年畫家張奮飛辦書畫展時特製的紀念卡片;兩份王直救助中心編辦《留守兒童報》;數十份《涇縣專刊》。
今天恰好是聖誕節,我把這個郵包視為聖誕節的特別禮物,老實說,我十分珍視這份禮物,我相信我會永遠存留於身邊,他代表著故邑歷久彌堅的執著、善德和真誠。
“張奮飛”這個名字原本並不熟悉,只是最近才了解他的一些人生經歷。張奮飛的先人為清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張英族居桐城,以耕讀起家,在奮發勤學的故事至今在桐城民間流傳,當然,張英更是一個有博大胸懷和包容精神之人,桐城的文化地標“六尺巷”的得名正緣自張英。張奮飛的父親張洪爐先生在涇縣工作多年,其書法頗有造詣,曾獲得全國性書法大獎。也許是家族血胤中的藝術氣息濃厚,也許是與生命抗爭的一種選擇,年輕的張奮飛毅然拿起畫筆勾勒自己心目的世界,描繪人世間的真善美。在短暫的人生旅程中,張奮飛以其非凡的毅力在繪畫藝術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的畫作先後在中國美術館和新加坡等地展出;出版了畫集和回憶錄;其事跡曾為央視專題報導…… 張奮飛能夠取得如此成績無愧人生,而他在長期遭受嚴重疾患困擾下取得這些成績尤其難能可貴!張奮飛生命磨難中的頑強與追求藝術的執著讓無數人為之動容,自然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今年全國道德模範獲獎名單中,前三名居然有兩位是安徽人,可見安徽人之善德。其中故邑孤峰的王直老人赫然在列。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能夠為留守兒童操心,而且將留守兒童中心辦得有聲有色,不能不讓人心生幾分敬意。頗具特色的是,留守兒童中心專門編輯出版了《留守兒童報》,這份報紙是愛心的凝聚和反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四軍老戰士一如既往的奉獻,也看到一些企業家和社會人士充滿愛心的捐助,更可以看到孩子們知恩圖報的感恩情懷。
對於《涇縣專刊》,我是去年夏天才知道有這份報紙。熱心的江記者多次郵寄或托人帶給我報紙,使我能夠了解《涇縣專刊》的全貌。
老實說,初始的《涇縣專刊》尚顯出幾分稚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辦報經驗的積累,現在的報紙已頗有市民報的風範了。一份地方性報紙,鄉土和地域特色正是其生命力所在,而這正是該報在市場環境中能夠持久生存下去的緣由。當然,《涇縣專刊》能夠漸入佳境,一要歸功於熱心的辦報人和編輯,二要歸功於一批頗有水平、無私奉獻的撰稿人。
《涇縣專刊》是一份民辦報紙,完全依靠市場運營求得生存,敢於在一個市場相對狹小的縣城辦報,本身就需要幾分勇氣和膽略。就是這樣一份民辦報紙,卻承擔了一定的道義和社會責任,在其不長的辦報時間內,鞭笞邪惡,弘揚正義,並多次為救助疾病患者、失學兒童、孤寡老弱等吶喊求助。
《涇縣專刊》的一些撰稿人尤其值得欽敬。據我了解,《涇縣專刊》並不給稿費,而撰稿人多有繁忙的工作和事務,但他們並不吝嗇自己的文筆與辛勞,倘若沒有弘揚鄉土文化的自覺意識和敢於清貧的崇高境界,我想,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寫下去的。這些撰稿人中,不乏對鄉土歷史文化的熱愛著和文筆俱佳者,吳小元先生所收集整理的大量歷史文化資料讓筆者自嘆弗如;周末先生將悠遠的歷史、現實的社會和唯美的文筆很好地糅合在其作品之中,頗具有文學藝術感染力;夏子先生的博學多才早已使其成為地方文化名人,而筆者更欣賞其詩作和攝影技藝……
《涇縣專刊》雖只有薄薄的幾頁,但卻是眾多撰稿人和編輯們心血的凝集,十年後,數十年後,數百年後,當人們談論涇川這一方地域文化之時,或許就有該報登載的資料與文獻,而這正是一份地方性報紙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之所在。
我和《涇縣專刊》
趙東雲
故邑有一份報紙《涇縣專刊》,是最近兩三年新創的報紙。原本我並不知曉老家辦了報紙,因為我離開涇縣時,那兒是沒有本土報紙的。沒料想到,只短短几年時間,涇縣便突然間有了兩份報紙,真使人慨嘆變化之快,而其中的《涇縣專刊》是一份完全由民間興辦起來的報紙,不由得心生敬意。須知道在報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日,若要辦一份象樣的地方報紙並使其生根發芽,那是須要很大勇氣和氣魄的。《涇縣專刊》已經辦了兩年多,發行了100多期,在宣傳涇縣的發展變化和地域文化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我最初接觸《涇縣專刊》是在去年暑假期間。該報有一位敬業而勤奮的編輯,他叫江涵,江先生出於工作之需要,聯繫我談了一些寫稿子的事情,從江編輯那兒我了解到《涇縣專刊》,自然我也奉呈了幾篇稿件。後來江編輯連續多次把登載了我文章的報紙郵寄給我,使我得以窺見《涇縣專刊》的真容。從這份報紙上,不僅能夠了解涇縣發展變化的脈搏,還可以感受到濃重的鄉土氣息。我尤其喜愛該報的“厚重涇川”、“涇縣·人物”、“文學天地”等專欄,從中可以習得很多知識,也能夠領略一方文化的深厚底蘊。也正是因為喜愛,自己不免技癢,加之報刊編輯的奉獻精神也感染了我,所以特意為該報連續寫了幾篇關於鄉土文化的短文。但那時候,自己正忙著聯繫長篇小說《流血的後宮》的出版事宜,另一部小說《趙姬與秦帝國》又正在創作之中,故僅寫了幾篇就收手了。
說到《涇縣專刊》,就不能不說說為該報寫稿的寫作群體。據我了解,《涇縣專刊》一般是沒有稿費的,也就是說沒有金錢和物質的東西來激勵作者,但即便如此,卻有一批作者孜孜不倦地為該報寫稿。在社會浮躁、市場經濟活躍的今天,能夠甘於清貧,捍衛心中的一方淨土,我不得不說,這是一群值得尊敬、有崇高追求的人。比如說周末先生,他利用工作之餘,已經連續寫了近五十篇關於涇縣鄉土文化的系列文章,無疑作著是耗費了很打心力的;又比如吳小元先生,不知他從哪裡弄來那么多的關於涇縣和茂林的歷史文化資料,我只能說,他是一個辛勤的耕耘者;再比如說還有一個網名叫“飛馬”的作者,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發展涇縣地方旅遊的長文,且不論其文的學術水準如何,其真誠、執著、熱忱和對故土的摯愛就足以使人動容。
在中國文化領域,這些作者或許只是浩瀚滄海中之一粟,一點兒也不顯山露水,但誰又敢低看他們吶?正是千萬個他們,為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薪火傳承在默默地奉獻著。
我一直持有一種觀點:中國文化的傳承主要依靠的並不是來自官府或所謂主流的東西,而是來自民間和底層。試想想,在中國璀璨的文化中,最優美的樂章、最精湛的工藝、最震撼的繪畫、最具生命力的文學作品等等,難道不多是來源於民間創作那?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說,《涇縣專刊》及其參與者,正在做惠及後世之事。倘若沒有民辦報刊《涇縣專刊》這一載體,倘若沒有這樣一批來源於民間的辛勤撰稿者,悠久而厚重的涇縣鄉土文化將依舊湮滅在塵寂之中;豐富而多彩的旅遊文化資源將依舊難以得到認識和發掘。那么,涇縣也就失去了一張向外界介紹和宣傳自己的名片和視窗。
如今,每當江編輯把《涇縣專刊》郵寄到家時,我總是饒有興味地認真閱讀,細細品位,從中汲取營養。未來若是時間,我還將寫一些文字奉獻於故邑,沒準自己的文字能起到一根柴薪的作用,為鄉土文化走過漫漫長夜增添一份光亮哩!
趙東雲老師為《涇縣專刊》創刊三周年擬一聯語
載江左名邦歷史文化探厚重底蘊
傳紅色故土革命精神覓人民幸福
祝賀《涇縣專刊》創刊三周年
王祥
作為一名本縣的文學愛好者,對咱們《涇縣專刊》那要算是情有獨鍾了。
它內容豐富,版面新穎,閱讀性強,且非常貼近生活;近年來我的一些還不太成熟的文學作品承蒙《涇縣專刊》厚愛,在文學版塊常能發表發表,一來圓了我的寫作夢,二來更是讓我們這些愛好者,讀出來,走出去。通過《涇縣專刊》我們認識了好多讀者朋友與作者朋友,更是通過《涇縣專刊》我們走向了社會,社會也接納了我們,它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的平台,一個知訊的視窗。
值此《涇縣專刊》創刊三周年之際,做為專刊的一名忠實冬粉,特別預祝《涇縣專刊》越辦越好,如一朵新聞奇葩,絢麗多彩的開放在山清水秀的皖南縣城!為豐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作出更加積極的作用!
開心小窩:皖涇縣八達萬隆居J06一單元202室王祥
一些通過手機簡訊對《涇縣專刊》的評論及其他
你好江先生我是剛剛給您電話的朱婷麻煩了
13661119***(江婷)發自2008年2月22日16:13:03
江婷,女,《中國日報》記者。
江涵同志:您好。看到了您的留言,很感謝您對新四軍歷史及老戰士的關心。家父吳健人是涇縣茂林人,是在這裡讀書、在這裡參加新四軍開始他的革命生涯的。家父生前一直眷戀著自己的故鄉,稱這裡是他革命的搖籃。我是出差途徑故鄉,明天返京,恐沒時間與您面談。您可以留下您的通訊地址,我回京後給您寄一本《吳健人文集》,從中你可以更多的了解我的父親。寧靜致遠
139119465***(吳蘇寧)發自2008年5月10日21:01:32
今收到寄來的涇縣專刊,謝謝!看到家鄉的報紙非常高興。吳蘇寧
13911946***(吳蘇寧)發自2008年5月26日13:36:09
吳蘇寧,女,祖籍涇縣茂林,現供職國家開發銀行(北京),茂林籍新四軍戰士吳健人之女,其叔叔吳慕紅皖南事變中犧牲,曾多次來涇縣祭拜其父親、叔叔(二人現均葬茂林魁山烈士陵園)。
江記者,謝謝你給我送來報紙,與你相識,相見恨晚!敬佩你的精神,羨慕你的才華!有空常來玩!徐華明
13339131***(徐華明)發自2008年5月15日15:52:19
徐華明,男,涇縣銅山人,教育學碩士,曾供職涇縣英特學校,現為涇縣風華輔導中心負責人。
江記者:非常感謝你如約而至的報刊,每期我都認真閱讀。感覺貴刊越辦有內涵、越有深度。對於你的熱情和友好本人深表謝意!想近期與你見面請你聚個餐,不知是否賞臉?南陵徐少明
13956165***(徐少明)發自2008年9月1日08:47:51
徐少明,男,涇縣銅山人,涇縣歷史文化愛好者,現供職南陵供電公司。
江涵:你好!我剛來就拿到《涇縣專刊》。謝謝你!
139096953***(陳加勝)發自2008年5月15日19:58:43
專刊已收到,謝謝你了!這期內容很好。
139096953***(陳加勝)發自2008年5月19日11:20:06
陳加勝,男,1956年生,涇縣雲嶺人,新四軍後代,現供職安徽省公安廳,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著有《我所知道的新四軍》一書。
江涵,5.16專刊內容排版圖片新聞性時效性,都堪稱精緻自辦的每一版都可看又耐看,整體上了一個台階,是迄今最好的報紙之一,周
15056288***(周末)發自2008年5月15日21:44:09
周末,本名周為民,周末系其筆名,現供職涇縣工商局。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涇縣作家協會副主席,本報《走讀涇川》專欄作者,著有同名著作。
謝謝!報紙收到。那篇報導也看到,寫得很好。我的通信地址是;常州市金色額新城58幢甲單元203室,郵編213002,常聯繫。李壽生
13915006***(李壽生)發自2008年5月27日16;17:32
小江:您好!5月30日遇月4日兩份報紙已收,辦得不錯,謝謝。今後我會傳一些副刊稿件給您。多聯繫。李壽生
13915006***(李壽生)發自2008年7月7日22:36:13
李壽生,男,《常州晚報》副刊部原主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其友、著名軍旅作家徐鎖榮大校曾經多次來涇縣採風,創作多部(篇)關於新四軍及紅色題材文學作品,部分發表在《人民文學》雜誌上。徐鎖榮筆名“雪島”,2009年春,曾來涇縣舉辦“感恩涇川”書畫展。
聽說你的稿件被宣城日報轉載,很為你高興!寫得不錯。
13805629***(朱小燕)發自2008年6月26日16:55:11
朱小燕,女,涇縣二中英語教師。
你好,我是銅陵的陳小華,報紙收到了,謝謝你!
13866511***(陳小華)發自2008年10月20日10:56:50
記者節快樂!我爸爸又收到你寄的報紙,非常高興,問好。
13866511***(陳小華)發自2008年11月8日10:35:22
陳小華,女,祖籍安徽南陵,現居安徽銅陵。其父陳邦駿抗戰時期曾逃難來涇縣,在茂林避亂多年,系著名的百年名校茂林國小校友,2007年國慶期間曾帶領一家十多口人尋訪故地汀潭、雲嶺、章渡、茂林等。
張涵老師:您好!承蒙關照刊登了我的插隊文章!我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路****弄**號***室,郵編200136姓名陳元龍(一見你就笑),祝好!
15021160***(陳元龍)發自2009年2月1日20:19:58
陳元龍文革時期曾在涇縣插隊。
江涵好!我已離開貴縣,希望我們做個朋友,祝你有個燦爛的前程!姚文學
15956949***(姚文學)發自2009年5月6日13:07:10
姚文學,男,安徽肥西人,安徽法制報社記者,安徽省民俗學會秘書長。2009年5月來涇縣採訪。
你好,請問你是縣紙媒的編輯嗎?
13655636***(潘春風)發自2009年5月12日14:46:39
謝謝你,江記者!
13170265***(曹大鵬)發自2009 年5月19日08:48:51
江老師,你好!我是宣州區委宣傳部的曹光鑫,上次發給你的樊小蘭的稿件,不知你是否已經處理?
13705639***(曹光鑫)發自2009年5月26日13:42:29
江老師,你好!你寄來的報紙已收到,深表感謝,歡迎你方便時來宣做客。
13705639***(曹光鑫)發自2009年6月16日08:56:52
請將二月分(份)後的專刊檢索一套不日我來取謝謝縣人大施長清
13856352***(施長清)發自2009年6月24日15:38:11
我的一管之見
《涇縣專刊》作為一份地方性的報紙,本土味濃,時效性強,能夠及時準確地向讀者傳遞信息,當然最大特點是能夠挖掘出涇縣本土的風土人情、人文環境以及涇縣人自己的喜怒哀樂,內容豐富、新穎,真正走進生活,貼近百姓,由此看出《涇縣專刊》整個編輯部的勤奮與團隊精神。
我是個講真話的人,藉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刊頭過小,缺少大氣,不醒目。
第二,報紙本身有宣傳版面,就應該廣告集中刊登於次,儘量避免穿插在其它版面之中,尤其是頭版中。對讀者而言,頭版猶如一面鏡子,有喧賓奪主之意。2008年4月30日報紙的頭版中,廣告竟成了專版,不僅讓人心生疑問:這究竟是廣告傳單還是報紙?對於廣告,也應該掌握“度”,適度生存,過度趨利。這本身就違背了辦報的初衷,還談何讀者?
第三,對於一些摘錄報刊中的內容,應該標明摘錄出處,這既是出於一種尊重,也是對閱讀收集面的一種總結。
最後,祝願《涇縣專刊》越辦越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茁壯成長,走向成熟。
楊德柱
2008年5月27日
(註:作者楊德柱系涇縣科技協會原主席)
結緣《涇縣專刊》
涇縣農技推廣中心 胡正明
2007年1月上旬的一天,我意外的發現一份《涇縣專刊》,並從頭到尾通閱了一遍,覺得這份報紙蠻不錯的。《涇縣專刊》屬於《宣城廣播電視報》下的子報,並且還有刊號。心想涇縣終於有了自己的報紙了,對《涇縣專刊》有種特別的親切感。在辦公室沒有事時,就把這份報紙拿出看看,已記不清看了多少遍。
我在工作中經常寫些計畫、方案和總結,也曾萌發寫些新聞報導,最初寫的一篇報導是96年發表在《皖東南報》上,是以簡訊息的形式出現的百把字。
慢慢地,我養成了一個好的習慣,總愛在辦公室寫寫畫畫的,把我們農業工作報導出去。時間久了,也寫些散文類的文章,偶有習作在《宣城日報·雙休刊》上發表。
2005年,我在Voo文學網——一個純美的原創文學網站上建了個人文集,在這個文學網上結識了一批作家如江蘇黃雲峰、湖南朱文科等,從他們的文章中學到不少東西,我網個人文集中的文章自此也多了起來。
我辛勤的工作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有汗水,有收穫,更多的是快樂。
自看到《涇縣專刊》後,我就將身邊的人和事,寫成文字通過《涇縣專刊》向全縣讀者傳播。記得收到第一份《涇縣專刊》,我就按照報紙上的信箱於2007年1月11日投去第一篇文章《父親》。
其實當時的《涇縣專刊》並沒有文學版面,發出郵件後幾天,《涇縣專刊》的編輯打電話給我,是一位女同志,說文章收到了,寫得較好,目前沒有文學版,暫不能刊登,以後肯定要登的。
後來,《父親》一文終於在《涇縣專刊》2007年3月16日文學版登出。之後,我陸續地將通訊和習作寄到報社。2009年2月,編輯江涵先生約稿讓我寫一個系列——我的琴溪舊事,於是我寫的系列文章一篇篇的登出。
2007年11月,我開通了網易部落格“胡正明的原創文學天空”;2009年1月,又開通了新浪部落格——“阿明的部落格—原創天空”。
結緣於《涇縣專刊》後,我寫著,我快樂著。
我見證著《涇縣專刊》三年的成長,我和《涇縣專刊》一同走過三年,相信明天會更好!
2009年12月14日
祝賀《涇縣專刊》創刊三周年
平心而論,《涇縣專刊》是我平時閱讀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報紙。讀《涇縣專刊》,為《涇縣專刊》寫稿成了我業餘生活中最最喜愛做的一件事情。現在如此,將來更是如此。
作為《涇縣專刊》的一名忠實讀者,我虔誠祝福這份散發著濃郁本土氣息的報紙——在涇川這片硬朗的土地上成長得更加美麗、更加迷人、更加燦爛輝煌!為涇縣的文化發展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涇縣中國宣紙集團公司 陳永華
讀者有感
《宣城廣播電視·涇縣專刊》報是廣大讀者喜愛的一份精神大餐。如今在眾多報刊中,我尤愛《涇縣專刊》,我為涇縣老百姓能有這樣一份豐富的文化大餐而欣慰和興趣。
該報圖文並茂、包羅萬象,上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下至柴米油鹽醬醋茶,集時政民生性、鄉土歷史性和知識趣味性於一體,真是讀者至親至愛無價的精神享樂。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真誠祝願《涇縣專刊》:持之以恆,精益求精,希望該報把爛漫的山花粉香飄散到千家萬戶百姓中。
劉永國 供稿
2009年11月30日
送稿日期:2009年12月4日(周五)下午4時許
投稿方式:手寫稿
我愛看《涇縣專刊》
當我第一次看到《宣城廣播電視·涇縣專刊》,就在心目中對貴報產生好感,雖是一張小報,但內容豐富、知識面較廣、可讀性較強,有較濃厚的趣味性,報中有社會新聞,有反映涇縣這塊革命紅色土地上的歷史、風土、人情、名勝古蹟、旅遊景點等等,從而獲得了眾多讀者的好評。
咱們涇縣是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涇縣專刊》經常刊登涇縣的歷史、名勝、美景、歷代優秀人才等,有力擴大了涇縣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涇縣、嚮往涇縣。
昌橋鄉退休幹部 郎文卿
二OO九。四。九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