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空聯合作戰構想

海空聯合作戰構想

美國制定“海空聯合作戰構想”旨在對空軍和海軍進行一體化運用,在西太平洋地區展開軍事行動,進而對抗中國。日本的地形可以使美軍獲得“戰略縱深”,在中國軍隊到達之前為其贏得時間,而在對中國實施潛水艇作戰方面也可發揮“屏障”作用。因此,日本必須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為其提供支持,同時提出自己的外交和安保藍圖。

簡介

為了對抗不斷向海洋擴張的中國,美國制定了一個新的作戰方案,即“海空聯合作戰構想(ASB)”,目的是對
海空聯合海空聯合
空軍和海軍進行一體化運用,在西太平洋地區展開軍事行動。自太平洋戰爭以來,美軍一直牢牢地掌握著該地區的霸權,然而隨著近年中國海軍力量的顯著增強,美國的一些安保專家對此敲響了警鐘,認為“中國遲早會取代美國”。美國最大的盟國日本把ASB構想稱作是橫亘在中國巨龍面前的一道“盾牌”。
日本的地形構成“屏障”從屬於美國國防部的智庫“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CSBA)”早在5年前就開始醞釀這一構想。國防部2010年2月公布的最新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首次提到了這一構想,引起了世人的矚目。
ASB是指怎樣的一種構想呢?2009年秋季,美國空軍和海軍在國防部長蓋茨的指示下,成立了一個聯合小組,開始著手推進這一問題。雖然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但正式的計畫並未公布。不過,聯合小組與CSBA的人員進行了溝通,並以該中心的研究報告作為討論的依據,這一計畫的總的基調是可以推斷的。以下就是研究報告和模擬作業中描繪的未來的一幕。
———2028年中國終於發起大規模的先發制人的攻擊。除了因為長期懸而未決的台灣問題之外,中國向海洋的不斷擴張也導致其與周邊國家在主權問題上的矛盾日益尖銳。對於中國來說,為了保護領土和領海,確保海上運輸通道,就必須儘可能地限制美軍在該海域的影響力和活動,阻止其介入。
主要攻擊目標是位於日本的美軍和自衛隊的相關設施。這些基地同時受到了彈道飛彈的攻擊,並伴隨著空襲。嘉手納(沖繩縣)、三澤(青森縣)、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等設施成為受打擊的對象,很多基地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至少在短期內難以發揮作用。距中國海岸1500海里以內的艦船則受到了地對艦飛彈和艦對艦巡航飛彈的攻擊。
日本的地形可以使美國部隊獲得“戰略縱深”,在中國軍隊到達之前為美軍贏得時間。在對中國實施潛水艇作戰方面也可以發揮“屏障”的作用。
冷戰時期,為了防止與前蘇聯發生衝突,西方陣營曾經有過一個名為“空地一體戰(ALB)”的構想。西方構想蘇聯會采取奪取法蘭克福的進攻路線,因此構想把戰場設在西德的一個河谷。在陸軍對河谷進行死守、阻斷敵方部隊前行的過程中,空軍將擊破前來增援的敵方援軍。即使前線被突破,也可以反過來收復失地。對於北約來說,西德顯然就是一張“盾牌”。
ASB構想可謂是ALB的現代版。只不過假想敵國從前蘇聯變成了中國,主要戰力組合由陸空變成了海空。據說中國把西南群島—台灣—菲律賓一線作為“第一島鏈”,把伊豆群島—關島—塞班島一線作為了“第二島鏈”,試圖限制美軍在第二島鏈以內的範圍內活動。這就是所謂的“拒止”或“阻斷”戰略。靠近島鏈內側的日本正處於最前線。
CSBA方面強調說:“ASB並非美軍單獨的實踐概念”,而是需要盟國和友好國家的積極合作。最重要的夥伴就是日本。
CSBA的研究報告雖然具體列舉了日本和澳大利亞作為合作的對象,但精通ASB問題的研究人員解釋說:“實際上澳大利亞距東亞過於遙遠。而另一個盟國韓國又太近,非常容易受到中國的轟炸和來自北韓的地面攻擊。”由此可見日本所處位置的重要性。

日本站在美國一邊

中國的軍事擴張和現代化在1996年的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後變得更加明目張胆,但其真正目的卻是不確定的。熟悉

海空聯合海空聯合

中國動向的美國軍事專家分析說:“以前是為了防止台灣海峽發生緊急事態,但目前顯然已經超出了這一範圍。”中國援助緬甸、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修建港口,力圖確保通往中東的海上交通要道。美國軍事專家就此指出,中國實施的這種“珍珠鏈戰略”,“無疑帶有驅逐美軍的意圖”。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一位中國問題專家指出:“只有依靠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才能與崛起的中國保持平衡。”這位專家指出,為了成功地實現ASB構想,日本要加強國內基地設施的防護,提高機場跑道的修復能力,促進與美軍飛彈防禦體系的合併;最重要的是“日本應該繼續站在美國一邊”。CSBA在其研究報告中也特別指出了這一點。在沖繩美軍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上,日本民主黨在拿不出替代方案的情況下就簡單地推翻了日美兩國過去達成的協定,並提出了建立“對等日美關係”和“重視亞洲”的口號。美國專家對民主黨的這種做法表現了不信任。
世界經濟如今已經離不開中國。在這一點上,美國也不例外,並不打算在不久的將來與中國攤牌。然而,一旦發生不測事態,美國將被迫在“客場”作戰。如何在中國的“主場”尋求“支持者”將是美國面臨的課題。
美國之所以與印度加強關係,是因為印度已經被中國的“珍珠鏈”所包圍。美國重視與印度尼西亞的關係,也是因為在歸還了菲律賓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後(1991年),現在急需替代的基地。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修訂已經過去了50年,人們期盼著日美同盟能夠得到進一步“深化”。據日本政府人士透露,美國尚未就實施ASB構想向日本提出具體的合作要求。不過,菅直人首相將在春季訪問美國,估計美方今後將會提出具體的要求。日本自身應該描繪怎樣的外交和安保藍圖?作為正在發生巨變的東亞的一員,日本應該提出自己的方案。

日本成美戰略“屏障”

為了對抗不斷向海洋擴張的中國,美國制定了一個新的作戰方案,即“海空聯合作戰構想”,目的是對空軍和海軍進行一體化運用,在西太平洋地區展開軍事行動。

海空聯合海空聯合

太平洋戰爭以來,美軍一直牢牢地掌握著該地區的霸權,然而,隨著近年中國海軍力量的顯著增強,美國的一些安保專家對此敲響了警鐘,認為“中國遲早會取代美國”。美國最大的盟國日本把“海空聯合作戰構想”稱作是橫亘在中國巨龍面前的一面“盾牌”。
從屬於美國國防部的智庫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CSBA)早在5年前就開始醞釀這一構想。雖然正式計畫並未公布。不過,這一計畫的總的基調是可以推斷的。以下就是研究報告和模擬作業中描繪的未來的一幕。
2028年中國終於發起大規模的先發制人的攻擊。除了因為長期懸而未決的台灣問題之外,中國向海洋的不斷擴張也導致其與周邊國家在主權問題上的矛盾日益尖銳。對於中國來說,為了保護領土和領海,確保海上運輸通道,就必須儘可能地限制美軍在該海域的影響力和活動,阻止其介入。
主要攻擊目標是位於日本的美軍和自衛隊的相關設施。一些基地同時受到了彈道飛彈的攻擊,並伴隨著空襲。距中國海岸1500海里以內的艦船則受到了地對艦飛彈和對艦巡航飛彈的攻擊。
日本的地形可以使美國部隊獲得“戰略縱深”,在中國軍隊到達之前為美軍贏得時間。在對中國實施潛艇作戰方面也可以發揮“屏障”的作用。

冷戰策略“現代翻版”

冷戰時期,為了防止與蘇聯發生衝突,西方陣營曾經有過一個名為“空地一體戰”的構想。西方構想蘇聯會採取奪取法蘭克福的進攻路線,因此構想把戰場設在西德的一個河谷。在陸軍對河谷進行死守、阻斷敵方部隊前行的過程中,空軍將擊破前來增援的敵方援軍。即使前線被突破,也可以反過來收復失地。對於北約來說,西德顯然就是一張“盾牌”。
“海空聯合作戰構想”可謂是“空地一體戰”的現代翻版。只不過假想敵國從蘇聯變成了中國,主要戰力組合由陸空變成了海空。據說中國把西南群島—台灣—菲律賓一線作為“第一島鏈”,把伊豆群島—關島—塞班島一線作為了“第二島鏈”,試圖限制美軍在第二島鏈以內的範圍內活動。這就是所謂的“拒止”或“阻斷”戰略。靠近島鏈內側的日本正處於最前線。
研究報告雖然具體列舉了日本和澳大利亞作為合作的對象,但精通“海空聯合作戰構想”問題的研究人員解釋說:“實際上澳大利亞距東亞過於遙遠。而另一個盟國韓國又太近,非常容易受到中國的轟炸和來自北韓的地面攻擊。”由此可見日本所處位置的重要性。

削弱中國“主場”優勢

中國的軍事擴張和現代化在1996年的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後變得更加明目張胆,但其真正目的卻是不確定的。熟悉中國動向的美國軍事專家分析說:“以前是為了防止台灣海峽發生緊急事態,但目前顯然已經超出了這一範圍。”中國援助緬甸、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修建港口,力圖確保通往中東的海上交通要道。美國軍事專家就此指出,中國實施的這種“珍珠鏈戰略”,“無疑帶有驅逐美軍的意圖”。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一位中國問題專家指出:“只有依靠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才能與崛起的中國保持平衡。”這位專家指出,為了成功地實現“海空聯合作戰構想”,日本要加強國內基地設施的防護,提高機場跑道的修復能力,促進與美軍飛彈防禦體系的合併;最重要的是“日本應該繼續站在美國一邊”。
世界經濟如今已經離不開中國。在這一點上,美國也不例外,並不打算在不久的將來與中國攤牌。然而,一旦發生不測事態,美國將被迫在“客場”作戰。如何在中國的“主場”尋求“支持者”將是美國面臨的課題。美國之所以與印度加強關係,是因為印度已經被中國的“珍珠鏈”所包圍。美國重視與印度尼西亞的關係,也是因為在歸還了菲律賓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後,現在急需替代的基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