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檢檢查

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亦稱外科病理學檢查,簡稱“外檢”;是指應診斷、治療的需要,從患者體內切取、鉗取或穿刺等取出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的技術。這是診斷病理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對絕大多數送檢病例都能做出明確的組織病理學診斷,被作為臨床的最後診斷。

臨床意義

(1) 協助臨床對病變作出診斷或為疾病診斷提供線索。  (2) 了解病變性質、發展趨勢,判斷疾病的預後。  (3) 驗證及觀察藥物療效,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4) 參與臨床科研,發現新的疾病或新的類型,為臨床科研提供病理組織學依據。

注意事項

活檢的套用範圍  (1) 手術摘除的器官、組織,如闌尾、甲狀腺、膽囊、淋巴結等。  (2) 穿刺抽取組織,如肝、腎、淋巴結的穿刺組織。  (3) 自病變部位切取的小塊組織,包括用纖維胃鏡、纖維支氣管鏡等內鏡鉗取的病變組織。  取材時先對標本觀察  (1) 標本的解剖部位、顏色、體積、質地,有無腫塊,即腫塊是否有包膜;包膜是否完整;附帶組織如皮膚、淋巴結等的形態變化。  (2) 標本能作切面者應切開,觀察切面的顏色、質地、有無出血、壞死、結節、囊腔,囊腔內有無內容物,內容物的性狀。  (3) 食管、闌尾等應測量其長度,觀察其漿膜、黏膜的顏色,有無粘連等。  送檢注意事項  (1) 為了防止組織發生自溶與腐敗,標本取材後應及時固定。標本固定最好用10%的甲醛(福馬林),固定液的量應為送檢標本體積的5倍以上。  (2) 盛裝標木的容器應足夠大,宜於保持標本原形,口宜大,利於標本裝入和取出。容器外應貼標籤註明:患者姓名、性別、標本名稱、住院號、病床號等項。送檢標本多時,一定注意不要將標本弄混。  (3) 按要求逐項認真填寫病理送檢申請單。  標本取材注意事項  (1) 取材部位要準確,要避開壞死組織或明顯繼發感染區,在病變與正常組織的交界處取材,要求取到病變組織及周圍少許正常組織,其大小一般以1.5cm×1.5cm×0.2cm為宜。  (2) 取材應有一定的深度,要求與病灶深度平行的垂直切取,胃黏膜活檢應包括黏膜肌層。  (3) 有腔標木應取管壁的各層;有被膜的標本取材時應儘量採取;淋巴結等附屬組織均應取材以備鏡下觀察。  (4) 切取或鉗取組織時應避免擠壓,避免使用齒鑷,以免組織變形而影響診斷。  (5) 活體組織直徑小於0.5cm者,必須用透明紙或紗布包好,以免遺失。  (6) 含骨組織首先應進行脫鈣處理後取材。

檢查過程

活檢的組織病理學診斷過程一般是肉眼觀察送檢的標本→取材→(固定、包埋)→製成薄切片→進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通過對病變組織及細胞形態的分析、識別,再結合肉眼觀察及臨床相關資料,做出各種疾病的診斷。但對一些疑難、罕見病例,還需要在上述的常規檢查基礎上,再通過組織化學、免疫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或分子生物學等技術進行輔助診斷。

相關疾病

在其他診斷手段(影像學,檢驗醫學等)無法明確,或必須進行手術等創傷性治療,且創傷性治療手段允許的情況下,需明確病理性診斷疾病。如腫瘤、肝、腎等臟器病變,體腔積液,皮膚病變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