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行宮

泰山行宮

泰山行宮在河北鹽山縣城東南28公里處的慶雲。明洪武七年(1374)建,占地面積達1500平方米。築有行宮門樓,底層為大拱孔門,頂層為殿宇式建築,四角飛檐,柱廊環繞。佛殿為倒座式,內有13根明柱。

基本信息

惠民縣

省屯泰山行宮省屯泰山行宮

位於惠民縣城北12華里的省屯鄉省屯街西北隅。泰山行宮,亦稱碧霞元君行宮。該建築為魯北地區僅存的明 代建築珍品。行宮坐北向南,東西長16米,南北深7米,建築面積112平方米。行宮原有前後兩殿,後殿早已拆除,現存前殿屬民族古典建築,頂部用黃綠琉璃瓦復蓋,飛檐翹角,屋脊兩端有飛鵐,東西兩山外用琉璃方磚浮雕鑲嵌戲曲、神話、山水、人物圖案,金碧輝煌,栩栩如生。宮內原有木雕三霞女(碧霞、瓊霞、雲霞),相傳是東嶽(泰山)大帝之女,其中碧霞女被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下嫁西海王,這就是民間傳說的泰山奶奶。此宮清順治四年(1647年)曾重修,1983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省政府拔款5萬元維修,1986年9月又進行了全面整修。

鹽山縣

慶雲泰山行宮慶雲泰山行宮

泰山行宮位於今慶雲縣治北10公里。現鹽山縣慶雲鎮西關西頭,原鬲津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為舊誌慶雲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民眾有“慶雲閣、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之說, 泰山行宮主體——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建築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築矮花牆。青磚筒瓦,花卉滴水,龍紋瓦當。大脊兩側各有一隻吞脊大獸,蟠屈上彎,北負寶劍。殿內6根朱柱布局合理。東西山牆的南北兩側各有一組鏤空磚雕,均為神話人物,一組是“王母東巡”,一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瓏獨特。山牆屬硬山小式造風格。殿內正位供奉泰山奶奶、東側眼光奶奶、西側送子奶奶,殿後面觀世音菩薩。

夏家莊鎮

舊慶雲泰山行宮舊慶雲泰山行宮

蓮花山頂的泰山行宮始建於1937年,占地約千餘平方米,北面為大殿、東西為廂房、南為門廳,紅牆黑瓦、頗具氣勢。大殿內塑有碧霞元君金身像。傳說碧霞元君每年出巡時,在此歇腳。泰山行宮位置地勢高聳,常年綠樹成蔭,沿著曲折的山路拾級而上,是人們遊玩的好去處。由於年久失修等原因,泰山行宮損壞嚴重,面貌全非,2000年,安上村村民自發捐資重修碧霞祠,擴大其原來的規模,翻建大殿三楹,廟門三間,塑神像十一尊。新增石牌坊一座,客房二間,鋪台階197級。殿內雕樑畫棟,鏤金錯彩。碧霞元君神像,身披五彩霞衣,光潤玉顏,華容婀娜。其他諸神,亦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重修後的碧霞祠,其建築風格與泰山之崗碧霞元君祠相仿,如仙宮瓊閣,巍峨肅穆。昔日瑞祥之地重放熠熠光彩。

山東鄆城

泰山行宮

泰山行宮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一直保持到清朝嘉慶年間,經多次重修,解放前遺蹟尚存。相傳泰山行宮占地約5畝,內有宮殿數座,松柏參天,石碑高大聳立,殿內共有200多個佛像,壯麗的行宮吸引著人們樂於到此參觀遊覽。

泰山行宮,明時建,舊址在今前進機械廠內。該宮俗稱“奶奶廟”,又名“提庵”。建築形式為重檐歇山屋頂,屬男方風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