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烏拉姆構型

泰勒-烏拉姆構型(英語:Teller–Ulam design,縮寫:T-U design),是當前世界上絕大部分核聚變武器所使用的核武器設計概念。由於這個構型使用氫同位素聚變反應來產生中子,它被認為是“氫彈的秘密”。然而,在絕大多數套用中,它的毀滅性的能量都是來自於鈾的核裂變,而不是氫的核聚變。

簡介

泰勒-烏拉姆構型(英語:Teller–Ulam design,縮寫:T-U design),是當前世界上絕大部分核聚變武器所使用的核武器設計概念。由於這個構型使用氫同位素聚變反應來產生中子,它被認為是“氫彈的秘密”。然而,在絕大多數套用中,它的毀滅性的能量都是來自於鈾的核裂變,而不是氫的核聚變。

在接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這個構型的基本特徵都作為國家機密秘而不宣。它的特徵包括

將核彈的爆炸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用於引發次級核爆的初級核爆,另一個就是威力更大的次級核爆。

通過初級核彈中核裂變產生的X-射線對次級核彈進行壓縮,這個過程被稱為對次級核彈的輻射內爆。

在冷壓縮以後,通過次級核彈內部的裂變爆炸對次級核彈進行加熱。

1.

將核彈的爆炸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用於引發次級核爆的初級核爆,另一個就是威力更大的次級核爆。

2.

通過初級核彈中核裂變產生的X-射線對次級核彈進行壓縮,這個過程被稱為對次級核彈的輻射內爆。

3.

在冷壓縮以後,通過次級核彈內部的裂變爆炸對次級核彈進行加熱。

在環繞次級核彈的灼熱的輻射通道與相對溫度較低的次級核彈內部之間存在著溫度差,輻射內爆正是利用這個溫度差而形成的熱機來傳遞能量。推送層的質量很大,它可以作為隔溫層來保持這個溫度差。推送層也是內爆的反射層,可以增加和延長對次級核彈的壓縮。由於一般反射層使用鈾-238作為製造材料,這種材料在俘獲了聚變產生的中子以後會發生裂變,從而釋放出更大的能量。在大多數採用了泰勒-烏拉姆設計的核彈中,推送層裂變是爆炸的主要能量來源。在推送層裂變的過程中還會產生了大量的放射性產物,形成放射性塵埃。

1952年,美國在常春藤麥克核試驗中對本設計的基本原理進行了測試。常春藤麥克試驗中引爆的裝置是一個專門製造的三層建築,其中充滿了液態氘。由於缺乏可移動性,它基本上無法被稱為是炸彈。蘇聯於1953年8月12日引爆了世界上第一枚實用的氫彈,它的名字是RDS-6s Sloika,美國人給它的代號是 Joe 4。它所使用的原理與 常春藤麥克裝置有些區別。在蘇聯,泰勒-烏拉姆構型被稱為安德烈·薩哈羅夫第三方法,在1955年使用核彈RDS-6t Truba對設計進行了驗證。類似的設備也在英國、法國設計出來,但是實驗代號不為人所知。

它以兩個主要的貢獻者命名:愛德華·泰勒和斯坦尼斯拉夫·烏拉姆。他們在1951年為美國提出了這個構型。最初,這個方案被用於數百萬噸當量的熱核武器,但是由於它也非常適用於小型核武器,現在美、英、俄、法基本都使用泰勒-烏拉姆構型。當今世界有兩種熱核武器設計方案,泰勒-烏拉姆構型是其中一種,而另一種則是由中國研製採用的于敏構型,後者僅用於中國的核計畫。

關於核武器設計的公開知識

關於裂變和聚變核武器的詳細信息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都在某種程度上列為機密。在美國,這些知識被默認為是 限制性數據,即使它並不是由政府官員所作出的發現或者與武器相關計畫毫無關係。用法律學術語來說,這屬於天生的機密,儘管從憲法的角度來說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參見美利堅合眾國訴進步案。對於個人的思考,天生機密很少適用。美國能源部的官方政策一度不承認泄露過任何設計信息,因為這種承認很有可能會證實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在少量的判例中,美國政府試圖監控公共出版業中的武器信息,但是成果有限。

儘管官方曾經公開過大量的模糊的數據,而且以前的炸彈設計者也曾經非公開的泄露過大量地模糊數據,但是公眾對核武器設計細節的描述仍然是基於某種程度的猜測、對已知信息的逆向工程以及與物理學中類似的慣性約束聚變的比較。這些過程形成了一系列與官方公開的非機密信息和相關物理學知識兼容的有關核彈的知識。儘管對某些問題的理解仍然不清楚,但是這些理論仍然可以認為是兼容的。當前對於泰勒-烏拉姆構型的公眾知識的狀態可以從下面一章中介紹的少數幾個特殊的事件得到。

基本原理

泰勒-烏拉姆設計的基本思想是熱核武器中的不同部分可以分級依次引爆,每一級爆炸所產生的能量可以用於點燃下一級。既意味著 初級需要包含一個裂變核彈(作為觸發級),而 次級包含聚變的核燃料。由於這種分級設計,曾經有人根據次級核彈的原理,認為也可以向核彈中添加一個 第三級,其中仍然加有聚變燃料。由初級核彈釋放的能量通過輻射內爆的方式傳遞給次級核彈,使其被加熱壓縮,最終引發核聚變。

包圍著其他各個部件的部分被稱為環空腔,或 輻射盒,它可以將初級核彈產生的能量暫時存處於其中。輻射盒的外部通常就是炸彈的的外殼,是任何熱核炸彈配置的唯一能夠公開提供的可視證據。大量關於不同核武器外殼的圖片被解密。

初級核彈被認為是一種標準的內爆式裂變彈,但是也很有可能是一種鈽核心的聚變增強裂變彈,其中添加了少量的聚變燃料(50:50的氘氚混合氣體)以提高裂變的效率。聚變燃料在被加熱和壓縮以後發生聚變可以提供額外的高能中子,引發更多的鏈式反應。一般來說,能夠創造熱核武器的研究計畫都是建立在已經能夠生產聚變增強裂變彈的技術基礎上的。這些核彈的彈芯一般由鈽-239或者鈾-235製成球形,外部的傳統高爆炸藥排成特殊的形狀稱為爆炸透鏡。當引爆時,這些爆炸透鏡會將球形彈芯壓縮成更小的球體,達到臨界質量引發鏈式反應,發生核爆炸。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核子彈的工作原理。

次級核彈通常是一個柱形的聚變燃料以及層層封裝的其它部件。柱形聚變燃料周圍首先是一層 推送-反射層,由一層很重的鈾-238或者鉛製成。這層材料可以幫助壓縮聚變燃料。如果推送-反射層使用了鈾-238,該材料還可以在聚變產生的快中子作用下發生裂變,釋放出更多的能力。聚變燃料內部通常是某種形式的氘化鋰,這種物質與液態氘氚()混合物相比,使熱核武器更實用化。在第一枚氫彈裝置常春藤麥克核試驗中,引爆的裝置包含了複雜的低溫結構以儲存液態的氘和氚)。氘化鋰在使用中子引爆時會產生氚,這是一種氫的更重的同位素,相對來說在與氘混合的情況下更容易與氘發生核聚變。(參見核聚變中關於聚變反應的更細節的技術討論)。在聚變燃料中間插入一根被稱為 火花塞的由可裂變物質(鈽-239或鈾-235)製成的中空柱體。該柱體的特殊形狀使得當它被壓縮時,自身會達到臨界質量,產生核裂變。如果使用了 第三級核彈,它將會放置在次級核彈的下部,很有可能使用相同的材料製成。

將初級核彈和次級核彈分開的部件被稱為級間結構。初級核彈的裂變可能會產生三種能量,1)高爆炸藥內爆初級核彈時產生的膨脹的熱空氣,2)電磁輻射,以及3)初級核彈爆炸時產生的中子。級間結構負責精確調節從初級核彈傳向次級核彈的能量。它需要在適當地時間將熱空氣、電子輻射以及中子傳遞到適當的位置。如果級間結構的設計不能達到最優,很可能無法保證次級核彈每次都被成功引爆,這種情況被稱為 裂變失敗。城堡行動系列核試驗中的Koon核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實驗的一個很小的瑕疵導致初級核彈產生的中子流過早的加熱次級核彈,從而沒有充分壓縮,導致沒有產生任何聚變。

在公開文獻中,很少有關於級間結構的詳細信息。最好的資料來源是一張來自英國熱核武器的簡化示意圖。這張圖與美國W76核彈頭很像。這張圖出現在綠色和平組織的一份題目為雙重使用核技術的報告中。圖中顯示了主要的部件和排列方式,但是絕大部分細節都省略掉了;而圖中所提供的細節也很可能被省略和不準確的成分。圖中被標記為 中子聚焦透鏡和頂蓋和 反射器包裝;前一個用來引導中子流向鈾-235和鈽-239製成的火花塞,而後一部分指的是一個X射線反射鏡。這個反射鏡一般是一個由對X-射線不透明的物質(如鈾)製成的圓柱體,兩端分別是初級核彈與次級核彈。它不會像鏡子那樣反射,相反,它會在初級核彈產生的X射線作用下被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隨後,它的熱輻射會產生更為平均分布的X射線。這些X射線將被引導至次級核彈,引發輻射內爆。隨後被標記的是 反射器/中子槍架。反射器將中心的中子輻射透鏡和挨著外層初級核彈的封裝間的空隙封閉起來。它將初級核彈與次級核彈分離開來,功能也和前面描述的反射器一致。核彈中還有大約六個中子槍(參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提供的資料[1]),每一個中子槍都有一端穿過反射器,這些槍被夾在槍架上,圍繞著封裝大致均勻排列。根據中子槍這個名字,可以認為中子會從每一支槍的末端服射出,射入核彈的中軸。每一支槍射出的中子都會在中子聚焦透鏡的作用下射向初級核彈中心,以增強鈽的裂變。 下面還描述了聚苯乙烯極化/等離子源。

第一份公開提到了級間結構的美國政府文檔是是最近提供給公眾的關於宣傳可靠性替換核彈頭計畫的文檔。其中有一張圖片分項描述了可靠性體更換核彈頭的可能優勢,其中一項是級間結構的新設計將會替換原來的 易碎的有毒材料以及 需要唯一的工廠製造的昂貴的專用材料易碎的有毒材料很可能是鈹,因為它符合這個描述,而且也可以調節初級核彈的中子流量。當然,也有可能採用一些通過特別方式吸收並重新輻射X-射線的材料。而 專門的材料名為FOGBANK,這其實是一個尚未解密的代號。它的成分目前仍是機密,但是有人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氣溶膠。 生命延長計畫要求這種物質在停產多年以後重新開始生產。Y-12工廠目前是唯一的提供者,這也是 唯一的工廠所指。製造過程涉及一種名為氰化甲烷的物質,這種物質有一定毒性,是一種高揮發性的溶劑,對工人有害,僅僅在2006年三月就引起了三次疏散。

總結

對以上的解釋簡要總結如下:

在初級階段需要引爆一枚內爆型裂變彈。如果在初級核彈彈芯中加入少量的氘氚混合氣體,在爆炸過程中這些氣體將會被壓縮的同時引發核聚變。聚變過程中釋放的中子將會引發初級階段中使用的鈽-239或者鈾-235更多的鏈式反應。使用聚變燃料可以提升裂變反應的效率,這種設計被稱為聚變增強。如果沒有這種設計,很大一部分可裂變物質在炸彈被炸開前還沒有來得及反應,於是就白白浪費了。小男孩核彈中鈾的效率僅有1.4%,而胖子核彈也只有14%,就是因為沒有使用聚變增強裂變這個技術。

初級階段釋放出的能量傳遞給次級階段。這個過程準確的機制仍然是未知的。傳遞來得能量將聚變燃料和火花塞壓縮,被壓縮的火花塞達到了臨界質量以後開始裂變的鏈式反應,反應放出的能量將聚變燃料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以後就會引發聚變,同時反應也為聚變燃料中的鋰提供中子,以製造氚來進行聚變。一般來說,根據氣體定律,在有限的空間內提升氣體分子的動能會同時增加氣體的溫度和壓強。

次級核彈的聚變燃料還可以使用貧鈾或者天然鈾包裹起來。雖然鈾-238不是能夠維持鏈式反應的可裂變物質,但是它仍然可以在聚變釋放出的高能中子的轟擊下發生裂變,釋放出大量能量。

1.

在初級階段需要引爆一枚內爆型裂變彈。如果在初級核彈彈芯中加入少量的氘氚混合氣體,在爆炸過程中這些氣體將會被壓縮的同時引發核聚變。聚變過程中釋放的中子將會引發初級階段中使用的鈽-239或者鈾-235更多的鏈式反應。使用聚變燃料可以提升裂變反應的效率,這種設計被稱為聚變增強。如果沒有這種設計,很大一部分可裂變物質在炸彈被炸開前還沒有來得及反應,於是就白白浪費了。小男孩核彈中鈾的效率僅有1.4%,而胖子核彈也只有14%,就是因為沒有使用聚變增強裂變這個技術。

2.

火花塞

3.

次級核彈的聚變燃料還可以使用貧鈾或者天然鈾包裹起來。雖然鈾-238不是能夠維持鏈式反應的可裂變物質,但是它仍然可以在聚變釋放出的高能中子的轟擊下發生裂變,釋放出大量能量。

實際生產的熱核武器的設計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動。比如,可能不使用聚變增強的初級核彈、使用不同種類的聚變燃料、可能在聚變燃料周圍包裹一層鈹(或其它中子反射物質)以避免發生進一步的裂變。

壓縮次級核彈

泰勒-烏拉姆構型的基本思想是每一級都會發生裂變或者聚變,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同時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中的大部分都會傳輸到下一級並觸發下一級的爆炸。在公開資料中,能量到底是怎樣從初級核彈中傳遞到次級核彈的仍然有一些爭論,但是,基本上都是認為是通過初級核彈中裂變釋放出的X射線傳遞的。X射線的能量被用於壓縮 次級核彈,在公開領域裡,人們爭論的主要是X-射線產生壓力的細節問題。對於如何壓縮次級核彈,曾經提出的有如下五個理論:

•初級核彈釋放出來的中子產生的壓力。這是烏拉姆最初提出的想法,但是由於無法工作而被捨棄了。

•初級核彈爆炸釋放出來的衝擊波。這是烏拉姆第二個想法,同樣由於無法工作而被捨棄了。

•X射線施加的輻射壓,在公開領域,這是在霍華德·莫蘭在寫給《進步》的文章中首先提出的想法。

•輻射包裝的填充物是一種聚苯乙烯(保麗龍)或者是被稱為FOGBANK的材料,在受到X射線輻射的時候會產生電漿物質。這是查克·漢森提出的第二個想法,隨後是霍華德·莫蘭也想到了。

•反射層/推送層燒蝕。目前認為,這是泰勒烏拉姆構型的真正機制。

輻射壓力

在密閉的容器中,大量的X射線光子可能會施加的很強的輻射壓,這個壓力可能可以用來壓縮次級核彈。目前有兩種熱核炸彈的基本大小和主要特徵都是已知的,它們是常春藤麥克試驗裝置與現代的W-80巡航飛彈核彈頭。針對這兩種核彈設計,人們可以計算出它們的輻射壓。常春藤麥克的輻射壓是七千三百萬個大氣壓(7.3太帕),而對W80,這個壓強可以達到14億個大氣壓(140太帕)。

泡沫等離子壓力

泡沫塑膠製造的電漿也會產生壓力,這個概念是查克·漢森在進步雜誌案件中所介紹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基於對解密檔案的研究,其中列出了一種泡沫塑膠作為熱核武器輻射盒中的襯墊物。引爆這種包含有泡沫塑膠的過程可能是

初級核彈彈芯周圍的高爆炸藥引爆後會將裂變物質壓縮,從而使其超過臨界質量,開始發生鏈式反應。

初級核彈裂變輻射出X-射線,在經過輻射盒內部的反射後,射入聚苯乙烯泡沫塑膠(保麗龍)。

被輻射的泡沫塑膠經過相變轉變為一種灼熱的電漿,推動次級核彈的反射層,將它緊緊地壓縮,同時使火花塞開始發生裂變反應。

由於氘化鋰燃料兩邊受到來自初級核彈和火花塞的壓縮,它被高度壓縮同時被加熱到可以發生熱核反應的溫度。由於受到中子的轟擊,每一個鋰-6原子核會轉變為一個氚核和一個α粒子。隨後氘氚核聚變開始發生,釋放出更多的中子和大量的能量。

聚變反應中釋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流可以使鈾-238製成的反射層發生裂變,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部分能量可能會達到總能量的一半。

1.

初級核彈彈芯周圍的高爆炸藥引爆後會將裂變物質壓縮,從而使其超過臨界質量,開始發生鏈式反應。

2.

初級核彈裂變輻射出X-射線,在經過輻射盒內部的反射後,射入聚苯乙烯泡沫塑膠(保麗龍)。

3.

被輻射的泡沫塑膠經過相變轉變為一種灼熱的電漿,推動次級核彈的反射層,將它緊緊地壓縮,同時使火花塞開始發生裂變反應。

4.

由於氘化鋰燃料兩邊受到來自初級核彈和火花塞的壓縮,它被高度壓縮同時被加熱到可以發生熱核反應的溫度。由於受到中子的轟擊,每一個鋰-6原子核會轉變為一個氚核和一個α粒子。隨後氘氚核聚變開始發生,釋放出更多的中子和大量的能量。

5.

聚變反應中釋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流可以使鈾-238製成的反射層發生裂變,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部分能量可能會達到總能量的一半。

這樣就完成了裂變-聚變-裂變的過程。聚變和裂變不同,相對來說比較乾淨。它能釋放出大量能量,但是不會產生有害的放射性產物或者大量的放射性塵埃。但是熱核武器中仍然需要用到裂變反應,尤其是最後一步中,會釋放出大量地裂變產物和放射性塵埃。如果取消最後一步的裂變反應而使用鉛製成的反射層,爆炸力會幾乎減半,但是產生的放射性塵埃卻非常少。

當前對於這種 泡沫電漿壓力的機制仍有一些不同意見。通過對高能物理領域中無密材料的分析,通過電漿所產生的壓力可能僅僅是輻射核中光子壓力的若干倍。而且目前所有已知的泡沫材料對γ射線和X射線的吸收能力很低,因此大多數能量都會被輻射盒壁和次級核彈周圍的反射層吸收。通過對吸收這些能量產生的效果進行分析,產生了第三種機制:燒蝕。

然而,充滿了重金屬鹽(如釷鹽、鈾鹽)的氣溶膠類型的材料對初級核彈產生的X射線的吸收率可能比較高,因此泡沫等離子壓力可能是輻射內爆的次要機制。

反射層-推送層的燒蝕

圍繞著次級核彈聚變燃料的反射層/推送層由重金屬製成,這層材料在初級核彈釋放的X射線作用下會被劇烈加熱,結果表層被燒蝕掉,爆炸性的向外射出。由於表層射出速度極快,餘下的反射層被以極高的速度反推向內擠壓,從而對聚變燃料和火花塞進行壓縮。這個原理被認為是對次級核彈壓縮的主要機制。

對基本的燒蝕作用進行粗略的計算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初級核彈爆炸產生的能量在輻射盒外部所有的表面均勻的分布,這部分會達到熱平衡,然後分析熱能量的作用。能量大部分會作用於大約推送層外層約一個X射線波長的深度,這部分的溫度可以被計算出來,隨後可以計算出表面物質膨脹而脫落的速度,最後根據基本的動量守恆可以計算出餘下的反射層的內爆速度。

將上面的計算套用於常春藤麥克核彈可以計算出推送層表面氣體膨脹的速度達到了290千米/秒,如果3/4的推送層被燒蝕,內爆速度可能達到了400千米/秒。對於W-80核彈,氣體膨脹的速度達到了大約410千米每秒,而內爆速度可以達到570千米/秒。根據計算,常春藤麥克核彈中由於燒蝕金屬引起的壓力達到了53億個大氣壓(530太帕),而在W-80核彈中,達到了640億個大氣壓(6400太帕)。

內爆機制的比較

下表對已經提出的三種機制進行了相互比較:

內爆機制壓強(太帕)
常春藤麥克W80核彈
輻射壓7.3140
等離子壓35750
燒蝕壓5306400

計算出來的燒蝕作用產生的壓力比等離子壓高出大約一個數量級,而比輻射壓更是高出了兩個數量級。沒有任何人能夠提出阻止能量被輻射盒與次級核彈反射層吸收的機制,很顯然燒蝕是不可避免。由於燒蝕能夠提供足夠的壓力,看起來不需要其它的機制了。

美國國防部官方解密的報告指出,泡沫塑膠材料可能被用於輻射盒的襯墊物,除了它們可以導致比較低的直接等離子壓,他們也可能用於延緩燒蝕作用,直至能量均勻分布,而且足夠的部分能夠到達次級核彈的反射層/推送層。

設計變種

目前已經提出一些可能的武器設計的變種

•是否採用鈾-238製作最後一級裂變的反射層。

•在一些描述中,增加的內部結構可以用來保護次級核彈不受初級核彈釋放的過量中子的影響。

•封裝內部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被加工成能夠反射X射線。X射線的反射與鏡子反射光線不同,而是反射器的金屬被X射線加熱,使得金屬自身發射X射線,隨後被送往次級核彈。

下面將會談到兩個專門的變種:常春藤麥克核試驗中的低溫冷卻的液化氘和卵形初級橢球形次級的W88核彈的公認設計。大多數核彈並沒有明顯地包含有第三級。美國曾被認為製作一種這樣的型號的核彈,威力巨大的兩千五百萬噸當量的B41核彈,而蘇聯也被認為使用多級級數造出了五千萬噸級的沙皇炸彈。目前除了關於蘇聯的 Sloika設計,沒有任何公開的關於其它實驗成功的非泰勒-烏拉姆構型的氫彈的記載。

從根本上說,泰勒-烏拉姆構型依賴於至少兩次內爆:第一次,次級核彈中傳統的化學爆炸將會壓縮裂變彈芯,使得裂變比化學爆炸強烈許多倍;第二次,初級核彈中產生的輻射被用於壓縮並點燃次級核彈,引起聚變的爆炸,又是第一次核爆的許多倍。這種壓縮的鏈可能會有任意多級,這種設計的威力可能被放大到任意倍,直到末日裝置的水平。但是目前熱核武器的當量不超過數十兆噸,而且一般也認為已經足夠摧毀最大的實際目標了。

歷史

主條目:關於泰勒-烏拉姆構型的歷史

美國的開發

1941年,後世稱之為曼哈頓工程的計畫剛剛開始的時候,費米就向他的同事愛德華·泰勒提出可以使用一枚小型裂變彈引爆熱核炸彈,這是泰勒烏拉姆構型最原始的想法。泰勒在曼哈頓工程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構想如何使這個設計能夠工作,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曼哈頓工程中裂變彈計畫指定給他完成的任務。由於泰勒本人非常難以和人相處,甚至經常為了爭論而爭論,奧本海默不得不將他和其他 問題物理學家放到更高級的項目中去,以將他們邊緣化,防止阻礙曼哈頓工程。

斯坦尼斯拉夫·烏拉姆是泰勒的助手,他最早提出了有關聚變核彈的概念性的飛躍的思想。烏拉姆的兩個創新使得聚變核彈成為可能,第一個創新是熱核燃料需要在加熱之前進行壓縮,以更加靠近聚變所需的條件;第二個創新是分級引爆,就是將熱核炸彈的聚變燃料放在初級裂變核彈之外,並採用某種方法使初級核彈來壓縮次級核彈。泰勒意識到如果將次級核彈包括在環空腔(或稱輻射盒)內,初級核彈爆炸產生的γ射線和X射線可以給次級核彈提供足夠的能量,以成功的完成內爆和聚變燃燒。後來,泰勒和他的支持者與他的反對者對烏拉姆在這個機制中的理論中做出的貢獻程度產生了爭議。

1951年,溫室行動中的喬治核試驗第一次小規模的驗證了這個基本概念,使得人們幾乎確定這個理論是可行的。1952年11月1日,在埃內韋塔克環礁上進行的常春藤行動中,泰勒-烏拉姆構型第一次以全規模進行了測試,實驗當量為1040萬噸,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擲於長崎的核子彈威力450倍。這個被稱為 香腸的設備採用了一枚特別大的裂變彈作為扳機,使用液態氘作為聚變核燃料。這些液態氘需要使用重達18噸的低溫設備將它保持在液態。實驗設備總重量大約70噸,而液態氘使其無法成為可以部署的核武器。後來的更先進的核彈中採用了氘化鋰作為聚變燃料。1954年,城堡行動中Bravo核試驗第一次採用了這種核燃料,引爆的核彈代號為 Shrimp,當量為1500萬噸,是美國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核試驗。

美國後來將發展方向調整為將泰勒-烏拉姆構型的核彈小型化,這樣可以更容易的使用洲際飛彈和潛射彈道飛彈進行發射。到1960年,當W47核彈可以在潛艇上使用的北極星飛彈上列裝時,百萬噸級的核彈頭的直徑只有0.5米,重約320千克。後來在實際測試中,發現北極星核彈頭工作不可靠,因此退役。進一步的小型化核彈頭創新完成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這時可以將十餘枚熱核彈頭放置於多彈頭分導飛彈的頂端(參見下面關於W88核彈一節)。

蘇聯的開發

蘇聯的第一個聚變核彈設計由安德烈·薩哈羅夫和維塔利·金茨堡在1949年完成,代號為 Sloika。代號名字來源於俄羅斯的一種層狀蛋糕。這枚核彈並未採用泰勒-烏拉姆構型,而是使用了分層的可裂變物質和作為聚變燃料的氘化鋰。這個方案後來稱為薩哈羅夫第一方案。儘管從技術角度來說爆炸過程中已經發生了核聚變,但是這種設計無法像分級核彈那樣繼續增加威力。圍繞著裂變彈芯的聚變燃料層僅僅能將裂變能量放大若干倍,而現代的泰勒-烏拉姆設計可以放大到30倍。另外,聚變階段需要通過傳統炸藥來與裂變核心一起內爆,因此需要非常多的化學炸藥。1953年,採用了Sloika設計的核彈進行了核試驗,試驗代號為Joe 4,實驗當量達到了四十萬噸,但是僅有15%-20%的能量來自於聚變。設計人員證明 Sloika設計無法使核彈達到百萬噸當量。

後來,美國於1952年的常春藤行動中證明了可以通過某種方案製造出數百萬噸級的核彈,於是蘇聯開始尋找其他的構型。薩哈羅夫第二方案是1948年金茨堡的一個提案,在核彈中可以被中子轟擊的位置上使用氘化鋰可以產生自由中子和氚。1953年,科學家Viktor Davidenko找到了第一個突破點,就是將初級和次級置於核彈中不同位置。下一個突破點於1954年春天,由薩哈羅夫和雅可夫·澤爾多維奇發現,也就是使用初級核彈引爆產生的X-射線來在次級核彈聚變發生前將其壓縮(輻射內爆)。在蘇聯稱為薩哈羅夫第三方案的這個設計於1955年11月在RDS-37核試驗中進行了測試,當量達到了一百六十萬噸。

1961年10月,蘇聯引爆了威力巨大的沙皇炸彈,向全世界展示了分級概念的力量。這枚核彈的威力達到了五千萬噸,97%的能量都來自聚變。這枚核彈是歷史上研製的威力最大的核彈,但是過於巨大,無法作為軍用武器。這枚核彈由一架圖-95轟炸機投擲於新地群島。

英國的開發

1954年,英國的原子武器研究院開始研製聚變彈。這個研究院位於阿爾德梅斯頓,由威廉·彭尼負責。英國當時只了解非常基本的製造熱核聚變彈的知識,而且當時根據美國的1946年原子能法案,美國不能向英國傳遞任何核知識。 然而,美國允許英國參觀城堡行動的核試驗,並許可英國使用飛機採集蘑菇雲中的樣品,這樣可以清楚的提示他們在次級核彈中使用了輻射內爆法進行壓縮。

由於存在著許多困難,1955年,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同意簽署一項秘密計畫,如果英國科學家遲遲無法研製成功聚變核彈,研究計畫將改為製造威力極為巨大的裂變彈。1957年,格鬥行動核試驗開始進行。第一次測試,綠色花崗岩是聚變核彈的原型,但是與美國和蘇聯的聚變核彈相比,這枚核彈的當量非常小,只有大約30萬噸。第二次測試橙色使者是一種改進的裂變彈,當量約70萬噸,是歷史上威力最大的裂變彈。當時幾乎所有人,甚至投下核彈的飛行員都認為那是一枚聚變彈。這種核彈於1958年開始服役。第二種聚變核彈原型紫色花崗岩在第三次核試驗中引爆,但是當量只有約15萬噸。

第二組核實驗計畫於1957年9月開始。第一次實驗是基於一種新的更簡單的設計,是一個二階段熱核炸彈,但是初級核彈的威力更大。這次核試驗使用的核彈X/Round C在11月8日引爆,當量約180萬噸。1958年4月28日投下的一枚核彈當量約300萬噸,這是英國威力最大的核試驗。在1958年9月2日和9月11日進行的核試驗中投下的核彈稍小,當量約100萬噸。

美國觀察員被邀請參觀這寫核試驗。在它們成功的引爆了百萬噸級的核彈以後,美國認為已經證明了他們已經真正理解了泰勒-烏拉姆構型的秘密,因此同意和他們交換一些核彈構型,於1958年簽署了美國-英國相互防禦協定。英國得到小一些的Mk28核彈以後,能夠進行複製,因此沒有繼續自行研發新的核彈構型。

公開的信息

泰勒-烏拉姆構型在許多年裡都被認為是最高級別的核機密,即使在今天,公開出版物中也沒有討論任何設計的細節。美國能源部的政策始終是他們不承認有任何的泄密行為,因為這樣將會意味著承認被認為是泄露的信息的準確性。除了核彈頭包裝的圖片以外,大多數公眾的關於該構型的信息都來源於能源部的一些扼要表述和一些個人探索者的工作。

能源部的敘述

1972年,美國政府解密了這樣一個事實:”熱核武器使用了一枚裂變核彈作為初級以觸發次級核彈中熱核燃料的熱核反應“,在1979年加入:“在熱核武器中,裂變爆炸產生的輻射可以被保存並用於傳輸能量來壓縮並點燃包含有熱核燃料的物理隔離的部件”。對後一句話,他們特別聲明,“任何關於這句話的進一步解釋都屬於機密”。唯一的對火花塞的暗示出現於1991年他們所解密的事實:“次級核彈中使用了可裂變物質與可以發生裂變反應的物質,所使用的物質未知,位置未知,用途未知,使用該設計的武器不定”。1998年,能源部解密了如下事實:“通道中可能填充了一些物質。通道填充物不予進一步解釋”,這可能是指聚苯乙烯泡沫塑膠或相似的物質。

這些表述是否可以用於某些或這所有的武器類型仍有待解釋,而美國政府官方釋放的核武器技術細節被故意寫得模稜兩可(參見史邁斯報告)。某些其他信息,如早期核武器使用的核燃料已經被解密,但是精確的技術細節仍未解密。

進步雜誌案

當前公眾關於泰勒-烏拉姆構型的絕大部分知識都來自於一篇1979年的雜誌文章,美國能源部當時試圖通過預檢手段阻止反戰活動家霍華德·莫蘭發表這篇題為《氫彈的秘密》的文章。1978年,莫蘭認為將氫彈最後隱藏的秘密公之於眾將會使公眾的注意力聚集到軍備競賽上來,同時讓人民有足夠的力量來質詢官方對於核武器與核機密的陳述。大多數莫蘭關於核武器工作原理的想法都來自公開的資源,激發他的靈感的圖片來自於美國百科全書。莫蘭也非正式的採訪了許多以前工作於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包括泰勒和烏拉姆,儘管他們沒有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同時也使用了不同的策略套問出氫彈的秘密。

莫蘭最終認為,氫彈的秘密是初級核彈與次級核彈在核彈中放於不同的位置,而初級核彈爆炸產生的輻射壓在次級核彈點火前將其壓縮。將要發表在進步雜誌的文章早期的草稿曾被送入美國能源部,落入一個與莫蘭有不同觀點的教授手裡,美國能源部要求禁止發表這篇文章,同時施壓要求一個暫時禁令。能源部認為莫蘭的信息很可能來自機密檔案,即使信息並不來自機密檔案,根據1954年原子能法案天生機密條款,信息本身可以被認為是機密。而且,這個信息非常危險,可能引發核擴散。莫蘭和他的律師們對所有這些觀點都表示反對,但是禁令依然簽發了,因為審理案件的法官認為簽發一個暫時的禁令更為安全,同時允許莫蘭等人進行抗訴,這個案件被稱為美國訴進步雜誌案。

由於很多被能源部聲明為機密信息的內容已經在數年前的學生用百科全書上出版,所以儘管莫蘭等人仍面臨著各種困境,能源部方面的力量日漸衰微。這時,另外一位反對氫彈的人查克·漢森將他對氫彈秘密的揣測觀點在威斯康辛的一份報紙上出版,這個觀點與莫蘭明顯不同。能源部最終允許雜誌刊登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於1979年11月出版。莫蘭當時已經改變了他對炸彈工作原理的看法。他認為,使用泡沫介質生成電漿而產生的壓力要比輻射壓更大,可以更好的壓縮次級核彈,而且次級核彈中應當有裂變物質製成的火花塞。他將這些改變一個月後作為勘誤出版於進步雜誌。

由於能源部試圖監控莫蘭,而且也不像他們通常的做法那樣承認這是一起秘密檔案泄露事件,人們認為莫蘭的觀點至少是部分正確的。然而,它仍然缺少足夠的信息,甚至包含有錯誤的信息,因而無法使人完全接受。尤其是目前已經有一些國家已經始研製泰勒-烏拉姆構型的核彈,但莫蘭的文章所表述的信息仍然不足以成功製造熱核武器。不過莫蘭1979年發表的想法是當前所有對泰勒-烏拉姆設計的核彈進行猜測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