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簡歷

注水簡歷

注水簡歷,是指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簡歷“注水”的現象,例如在班內“位居要職”,英語、計算機等技能樣樣精通、實習經歷眾多等等,簡歷注水造假不僅會讓工作不保,在遭到解僱時也不能獲得任何經濟補償,對此專家呼籲應儘快推行“職業信用”體系,以贏得求職者的誠信值。

現象

注水簡歷注水簡歷

一些大學生在求職時動起給簡歷“注水”的歪腦筋:自稱學生幹部、自編實踐經歷、自發獲獎證書。對此,還振振有詞:“簡歷不作假,十足一大傻”。殊不知,簡歷造假不僅會讓“飯碗”不保,在遭到解僱時也不能獲得任何經濟補償。

招聘單位收到的簡歷極其精美,有燙金封面、銅版紙做成的,有附上靚照、才藝光碟的。如果說這些無可厚非,那另一個求職“潛規則”——簡歷“注水”,會令招聘人員頭痛不已:一個班級竟有6名學校學生會主席;明明沒有實習,卻編造出幾段外企實習經歷;僅會簡單的辦公自動化操作,簡歷上卻寫著“計算機能力優秀”。

成因

個人

求職者在缺乏豐富的工作經驗或相關的工作技能的情況下,為了抓住招聘人員的眼球,或者為了更高的薪資待遇,在簡歷里注入水分,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學校

很多高校片面追求就業率,而對學生的求職簡歷真實性無暇關注,對學生校外社會實踐真實性的核查力度也不夠,一些高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客觀上也縱容了大學生簡歷“注水”的行為。

社會

社會原因諸如:社會誠信體系的不健全,利益為先的社會風氣,低廉的造假成本,不了了之的造假後果等縱容了簡歷造假。

內容

簡歷簡歷

通常情況下,在一份完整的簡歷中,對於不涉及企業招聘要求、不存在造假意義的內容,諸如姓名、民族、戶籍、工作意向等,求職者進行造假的幾率甚小;而教育、培訓、工作、社會實踐經歷及嘉獎情況等通常作為企業重點關注及考察、同時對此類信息的確認需要取得第三方的信息才能核實清楚,很容易成為簡歷造假的重點項目。

在比例上,據一家人力資源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求職者虛報或隱瞞的信息中,以往的薪金收入被虛報的比例最高。求職者在找工作過程中,為了在新的單位獲得較高的工資,往往會隱瞞在原單位的收入。其次是虛報工作經歷,以謀求更高職位。

調查

2012年11月11日,鄭州某高校市場行銷專業的李林發現,全班30名同學,在求職簡歷上標註自己為“班長”的同學就有八九個,這讓身為班長的李林哭笑不得。

隨即調查了30名高校畢業生,17人表示或多或少地在求職簡歷中“加料”、“注水”。一名同學表示:在學校擔任的職務、實習時間、社會實踐等,都可以“注水”。

一到寒暑假,不少學生家長就托關係到社區開具“實踐證明”;一些在校獲得的榮譽證書、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等“硬體”較難“注水”,有同學就打起了“造假”的主意,為的是打造一本“既有厚度又有深度”的簡歷。

後果

個人

雖然眼前能夠一時瞞過招聘人員,成功應聘到一份工作,但極有可能對以後的職業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即使能力再強,“不誠信”這個標籤可能會一直伴隨著整個職業生涯。另外在法律上,簡歷造假還極有可能惹來官司。

《勞動契約法》規定,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勞動契約的,勞動契約無效或部分無效。這意味著,即使員工入職後,企業發現員工應聘時曾在簡歷的關鍵部分造假,就可以勞動契約無效為理由要求解除契約,而且不需要為此支付經濟補償金。

用人單位

首先是成全了該求職者的僥倖心理,間接放任他/她在求職的過程中造假,這與的基本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其次是對其他應聘者不公平,也影響正常招聘工作的進展;最後但最重要的是,給以後的管理工作埋下隱患,所錄用人員不一定能勝任職位,影響崗位的責任目標完成情況,給企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識別

個人基本信息

1、年齡 

有很多企業會結合求職者的學歷、工作經驗要求對其年齡也有一定的限定。如果求職者簡歷中顯示的年齡剛好處在這個年齡限定的邊緣,而企業對求職者的年齡又恰恰有硬性的規定,則需要結合其畢業年限及工作情況重點關注其年齡的真實程度了。

例如: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的要求是“中專以上學歷,1~2年相關工作經驗,年齡20周歲以上”。但根據7歲上學,可以推算出應屆中專畢業生畢業時年齡會集中在18歲~19歲,並未到達崗位要求年齡。部分求職者可能會在簡歷中虛報年齡以達到企業的要求,增加應聘機會。 

2、身高

同樣的,大部分企業對於應聘公關、前台文員等類別職位的女性身高要求在160cm、165cm以上,如果求職者的身高恰好是160cm、165cm,則有可能現實中她的身高不一定達到要求的,需要在正式面談中具體目測。

3、最快到崗時間

有些企業因人需求比較急切,會希望求職者能馬上到崗。求職者在應聘這些職位的時候為了達到企業規定的到崗時間,對這部分內容在簡歷中不一定會如實填寫。

教育背景及培訓經歷

1、教育背景信息 

因很多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對學歷有硬性要求,同時偽造證件的成本和難度也不高,致使很多求職者在偽造學歷上存在僥倖心理,教育背景信息已成為簡歷造假的“高發地帶”。教育背景信息包括畢業時間、學制時間、畢業院校、所學專業、學歷等內容。通常偽造能力“高超”的求職者會對這四部分內容進行嚴密“包裝”。

①學制時間存在異常

正常情況下,碩士是三年制,本科是四年制,大專是三年制,本碩連讀是七年制,專升本是五年制。如發現有異常的情況,比如“兩年的大專學歷”,則需要重點關注。有些求職者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編造具體經歷的內容上,從而忽略了時間上的計算,造成簡歷上顯示不同事件上時間的重疊。這樣造假的手法最低劣,也是最易識別的,說明求職者造假不“認真”,只要稍加留意即可察覺。

②畢業時間異常

如果在往屆畢業生的畢業時間為“至今”,則需重點關注其學歷情況,是成人自考,中途輟學還是忘了更新,如果是後者則無法提供畢業證明。此外,在教育經歷的起止時間月份上,正常起始時間月份為9月,終止時間為6月,如果求職者簡歷上教育起止時間有異常,則表明其可能不是正規全日制大學畢業。

③所學專業

求職者在專業上造假大多是為了迎合企業招聘職位的專業要求。如果求職者的專業選項中填寫比較簡單、模糊不清,或者不符合常理,我們有理由保留質疑的態度。通常各大院校的專業設定會有相似的地方,據此可以判斷求職者的專業是否存在異常現象。

④畢業院校異常

同理,通過對目前國內有關院校情況的掌握,我們可以發現各種不符合現狀的信息。如果求職者的畢業院校不屬於目前國內任何一家本科院校,很顯然是捏造的本科學歷。以上關於教育經歷的異常多數都可結合求職者年齡、工作時間、對教育狀況的了解等判斷其真假。

2、培訓經歷 

培訓的目的是為了認證學習結果及更新補充知識、技能以勝任新的工作任務。正常的培訓經歷都是與過往學習或工作經歷相關的,如果求職者簡歷中出現與過往經歷不相關的培訓項目,同時恰好又是其應聘(期望)職位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培訓,則培訓的真實效果就需要通過後續工作技能的測評環節來詳細了解。另外,一般專業的行業培訓機構培訓結束並且通過以後都會頒發相應的資格證書,有的還可提供聯網查詢功能,所以,如果求職者在簡歷中沒有附上培訓這個證書,則需要重點關注其培訓經歷的真實性。

工作經歷

工作經歷是企業評價求職者工作能力最重要的依據,同時需要結合第三方的確認才能最終判斷其真偽,故容易成為簡歷造假的“重災區”。工作經歷包括工作單位、每份工作(項目)起止時間、總工作時間(工作經驗)、工作職責、擔任職位、工作業績、離職原因、參與項目名稱等內容,通過仔細推敲也能識別其中的“疑點”。

1、工作單位(含企業背景) 

有些求職者的簡歷中對原工作單位描述得非常有吸引力。一般的企業都會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如發現求職者對原工作單位的描述過於誇張,而您又確實不了解這家企業,可隨時上網查詢這家企業的具體信息。

2、總工作時間(工作經驗)與每份工作(項目)起止時間 

工作時間的連貫性會是企業考察求職者穩定性的因素之一,故有些求職者可能有一段時間沒有工作,但在簡歷中卻把時間歸到某段工作經歷中。另外,為了滿足企業招聘過程中對工作經驗的要求,很多求職者會直將工作間斷的時間也計算在總工作時間內,以增加企業閱讀簡歷或面試的幾率。

3、工作職責、工作業績與擔任職位 

這三項內容是求職者工作內容的最直接體現,很多時候會存在誇大、不實的情況。首先根據常理判斷其描述是否合理。

其次綜合三方面內容看其是否符合邏輯及常理。

4、離職原因 

離職原因通常是求職者忌諱莫深的問題,很少會在簡歷中直接表現出來。但如果求職者在簡歷中表示因“辭工、契約到期、換個環境”等含糊不清的原因離職,未必代表其真實的離職原因,在後續溝通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的去了解。

其他

1、專業技能和知識

通常專業技能和知識需要通過教育、培訓、工作過程慢慢積累。如果結合這三方面情況來看,求職者的工作經歷中都沒有接觸或運用到所描述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那技能的真實掌握情況以及熟練程度就值得斟酌。

2、榮譽或資格證書

榮譽或資格證書一般附在簡歷的末尾,有的求職者簡歷中聲稱自己在工作過程獲得了很高的榮譽,但是從他/她的工作單位和職位來分析,他/她很難有這樣的條件和機會,則有必要引起我們的格外注意和警惕。

3、自我評價(自我描述)

很多求職者會在簡歷中評價其各方面的能力俱佳,屬於“萬能”型人才。一般把自己描述成能力超凡、捨我其誰,這樣的應聘簡歷,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水分”,對於求職者的“自我宣傳”部分要有保留的看待,不可憑求職者這么說,就這么認為,要在溝通過程中來實際感受。

建議

從源頭堵住“注水”簡歷

給簡歷“注水”,其實是一種非常冒險的行為,“注水”可能會把簡歷這個求職“敲門磚”轉化為“絆腳石”。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也表示,雖然理解學生這種做法,但一旦發現造假,“絕對不會錄用”。對此,有專家建議推行“職業信用”體系,該體系在國外已相當完善。

管理制度

從2009年起,“中國職業信用公共管理平台”已逐步在深圳、珠海、成都、上海、杭州、武漢等地成功落地。該職業信用管理平台擁有公安部的身份信息查詢入口、教育部的學歷認證查詢入口以及對求職者的身份和學歷信息進行核實等信息查詢業務,能為企業提供可衡量的職業信用評價工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