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斯拉夫主義

泛斯拉夫主義產生於19世紀初,最早出現於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知識分子中。當時西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識正在形成之中,他們中的學者和詩人熱心研究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民間傳說和鄉村方言,以證明斯拉夫各民族在種族上的親緣和語言文字方面的相近,試圖表現一種共同的斯拉夫意識。斯拉夫各民族現代民族意識的覺醒除了自身民族意識的發育外,與受到不斷成熟的西歐民族意識的感染分不開。在與西歐民族的交融溝通中,斯拉夫各民族、尤其是斯拉夫小民族“我們”意識非常強烈,與生機勃勃的西歐國家“他們”相比自己處於政治上的弱勢地位,因而感到斯拉夫各民族有必要成為一個整體,以彌補不如“他們”之處,並使斯拉夫人有一個新的力量源泉,激發“我們”的民族精神。

起源發展

19世紀東歐和中歐的斯拉夫族知識分子倡導斯拉夫人加強團結、反對異族統治的理論和運動,後被俄國沙皇利用作為爭奪世界霸權的思想武器。

古代斯拉夫國家

19世紀初,居住在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人,因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和法國資產階級革

命的影響,興起了斯拉夫民族的解放運動,泛斯拉夫主義因而產生。斯拉夫知識分子首先倡導研究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歷史、民歌和民間故事,增進文化聯繫,在政治上達到團結,共同對付異族統治,改變斯拉夫人受欺凌壓迫的地位。布拉格成為斯拉夫主義者活動的中心。1848年6月斯拉夫主義者在布拉格召開代表大會,要求所有斯拉夫人致力於團結協作,實現各民族平等。由於各國代表意見分歧,如奧地利代表不願支持奧斯曼帝國斯拉夫人的解放運動,波蘭的斯拉夫人支持反沙皇運動,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的斯拉夫人則幻想依靠沙皇俄國力量來趕走奧斯曼帝國壓迫者,大會未能取得積極結果。但當時的泛斯拉夫主義在喚醒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識、反對異族壓迫方面仍起過積極作用。

19世紀初,俄國也出現了斯拉夫派別,他們讚美沙皇,稱讚沙俄的社會制度,其中有許多人同奧地利和巴爾幹地區的泛斯拉夫主義者建立了書信或互訪聯繫。19世紀中,俄國農奴制危機加深,資本主義關係逐漸發展,沙皇政府急欲對外擴張,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俄國泛斯拉夫主義者利用早期在奧地利出現的泛斯拉夫主義思想,並加以篡改,為沙皇服務。他們的基本主張是:①宣稱斯拉夫人和俄羅斯人有著共同的歷史和血統關係,語言文化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居住地域毗鄰,有著共同的命運和利害關係,俄羅斯民族是斯拉夫人的領導者;②宣傳俄國是斯拉夫各民族的“保護者”,依靠沙皇才能保障斯拉夫人的前途;③建立以俄羅斯為“盟主”的大斯拉夫帝國,才能使斯拉夫人擺脫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最後達到使俄國的歐洲疆界向西面和南面推進的目的。這些主張符合俄國統治者的利益和需要,成為沙皇俄國政府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武器,因而從亞歷山大一世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都以各種方式支持泛斯拉夫主義及其運動,將其作為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