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集七集

內容介紹何茲全教授序自序發揮中國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作用黃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變遷一、發源於黃土高原的主要河流二、這幾條主要河流本來流量的探溯三、河流流量減少的原因的探索四、森林對於河流流量的影響五、小結論西安周圍諸河流量的變化一、歷史上西安周圍可以行船的河流二、旱暘災害與諸河的流量三、地震起伏與諸河的流量四、森林的有無對於河水流量的影響五、諸河的漲溢六、增加諸河流量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變遷及其對王朝盛衰的影響一、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界線二、富庶的農耕地區及其變遷三、長安西北的半農半牧地區及其變遷四、隴右道及關內道的西北部半農半牧地區的 破壞和占據此地吐蕃族人的內附五、小結地圖唐代富庶的農耕地區及畜牧地區圖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一、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分布推測交通的起源和當時道路的雛形二、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及其間的交通道路三、春秋時期橫貫南北和縱通東西的交通道路戰國時期的交通道路一、戰國時期以各國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的交通道路二、經濟都會的興起及其有關的交通道路三、建立水上交通道路網的構想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上篇運河的暢通及其沿岸的都會下篇長江的航運及其沿岸的都會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淵源及其途中的都會一、唐代通西域的道路及其淵源二、涼州和鄯州三、甘州和敦煌四、安西和北庭兩都護府五、原州和邠州六、秦州和鳳翔府唐代原州的木峽關和石門關西北地區諸長城的分布及其歷史軍事地理一、西北地區諸長城的布局二、兩相對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關長城的作用三、長城的建築對於自然形勢的利用和補苴四、小結地圖1.魏國西長城圖2.秦昭襄王時長城圖3.趙國北長城圖4.秦始皇時長城圖(臨洮高闕間)5.漢武帝時令居以西長城圖6.漢武帝時所築的外城圖7.北魏赤城五原間長城圖8.隋長城圖9.西北地區明長城輪廓圖10.明代延綏鎮長城圖11.府谷河曲間明代長城圖12.明代涼州寧夏兩衛間長城圖《秦長城與騰格里沙漠》跋酈道元與其《水經注》中所記的高闕論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十六國時期各割據霸主的人口遷徙一、漢及前趙的遷徙人口二、後趙的遷徙人口三、前燕的遷徙人口四、前秦的遷徙人口五、後秦的遷徙人口六、西秦的遷徙人口七、五涼的遷徙人口八、後燕及南北二燕的遷徙人口九、赫連夏國的遷徙人口十、成漢的遷徙人口十一、北魏統一北方前的遷徙人口十二、小結地圖1.漢及前趙遷徙人口圖2.後趙遷徙人口圖3.前燕遷徒人口圖4.前秦遷徙人口圖5.後秦遷徙人口圖6.西秦遷徒人口圖7.前涼遷徙人口圖8.後涼遷徙人口圖9.北涼遷徙人口圖10.西涼遷徙人口圖11.南涼遷徙人口圖12.後燕遷徙人口圖13.南燕遷徙人口圖14.北燕遷徙人口圖15.赫連夏國遷徙人口圖16.成漢遷徙人口圖17.北魏初年遷徙人口圖西周與春秋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雜居及其地理分布一、華族與非華族的稱號二、西周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居地及其間的鬥爭三、春秋初年的戎狄部落和諸侯封國的攘夷行動四、楚國勢力的擴張及其附近各部落的雜居五、伊洛流域的戎人六、秦國及其附近的各部落七、東方海濱各部落八、燕國及其周圍的非華族部落九、華族與非華族的融合說唐與吐蕃相爭已久的維州城一、維州的形勢及其沒於吐蕃的年代二、韋皋的經營維州三、牛李黨爭對於維州得失的影響論戰國時期的“插花地”論唐代貞觀10道和開元15道一、唐代道的制度的創立及其演變二、因山川形便所劃分的貞觀10道和開元15道三、道的區劃與軍事上的運用四、各地人口的多寡與道的區劃五、道的區劃與經濟的關係六、小結顧頡剛先生與禹貢學會一、禹貢學會的成立和《禹貢半月刊》的創刊二、禹貢學會的命名三、禹貢學會的工作四、《禹貢

內容介紹

何茲全教授序
自序
發揮中國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作用
黃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變遷
一、發源於黃土高原的主要河流
二、這幾條主要河流本來流量的探溯
三、河流流量減少的原因的探索
四、森林對於河流流量的影響
五、小結
論西安周圍諸河流量的變化
一、歷史上西安周圍可以行船的河流
二、旱暘災害與諸河的流量
三、地震起伏與諸河的流量
四、森林的有無對於河水流量的影響
五、諸河的漲溢
六、增加諸河流量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變遷及其對王朝盛衰的影響
一、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界線
二、富庶的農耕地區及其變遷
三、長安西北的半農半牧地區及其變遷
四、隴右道及關內道的西北部半農半牧地區的 破壞和占據此地吐蕃族人的內附
五、小結
地圖
唐代富庶的農耕地區及畜牧地區圖
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
一、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分布推測交通的起源和當時道路的雛形
二、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及其間的交通道路
三、春秋時期橫貫南北和縱通東西的交通道路
戰國時期的交通道路
一、戰國時期以各國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的交通道路
二、經濟都會的興起及其有關的交通道路
三、建立水上交通道路網的構想
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
上篇運河的暢通及其沿岸的都會
下篇長江的航運及其沿岸的都會
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淵源及其途中的都會
一、唐代通西域的道路及其淵源
二、涼州和鄯州
三、甘州和敦煌
四、安西和北庭兩都護府
五、原州和邠州
六、秦州和鳳翔府
唐代原州的木峽關和石門關
西北地區諸長城的分布及其歷史軍事地理
一、西北地區諸長城的布局
二、兩相對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關長城的作用
三、長城的建築對於自然形勢的利用和補苴
四、小結
地圖
1.魏國西長城圖
2.秦昭襄王時長城圖
3.趙國北長城圖
4.秦始皇時長城圖(臨洮高闕間)
5.漢武帝時令居以西長城圖
6.漢武帝時所築的外城圖
7.北魏赤城五原間長城圖
8.隋長城圖
9.西北地區明長城輪廓圖
10.明代延綏鎮長城圖
11.府谷河曲間明代長城圖
12.明代涼州寧夏兩衛間長城圖
《秦長城與騰格里沙漠》跋
酈道元與其《水經注》中所記的高闕
論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
十六國時期各割據霸主的人口遷徙
一、漢及前趙的遷徙人口
二、後趙的遷徙人口
三、前燕的遷徙人口
四、前秦的遷徙人口
五、後秦的遷徙人口
六、西秦的遷徙人口
七、五涼的遷徙人口
八、後燕及南北二燕的遷徙人口
九、赫連夏國的遷徙人口
十、成漢的遷徙人口
十一、北魏統一北方前的遷徙人口
十二、小結
地圖
1.漢及前趙遷徙人口圖
2.後趙遷徙人口圖
3.前燕遷徒人口圖
4.前秦遷徙人口圖
5.後秦遷徙人口圖
6.西秦遷徒人口圖
7.前涼遷徙人口圖
8.後涼遷徙人口圖
9.北涼遷徙人口圖
10.西涼遷徙人口圖
11.南涼遷徙人口圖
12.後燕遷徙人口圖
13.南燕遷徙人口圖
14.北燕遷徙人口圖
15.赫連夏國遷徙人口圖
16.成漢遷徙人口圖
17.北魏初年遷徙人口圖
西周與春秋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雜居及其地理分布
一、華族與非華族的稱號
二、西周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居地及其間的鬥爭
三、春秋初年的戎狄部落和諸侯封國的攘夷行動
四、楚國勢力的擴張及其附近各部落的雜居
五、伊洛流域的戎人
六、秦國及其附近的各部落
七、東方海濱各部落
八、燕國及其周圍的非華族部落
九、華族與非華族的融合
說唐與吐蕃相爭已久的維州城
一、維州的形勢及其沒於吐蕃的年代
二、韋皋的經營維州
三、牛李黨爭對於維州得失的影響
論戰國時期的“插花地”
論唐代貞觀10道和開元15道
一、唐代道的制度的創立及其演變
二、因山川形便所劃分的貞觀10道和開元15道
三、道的區劃與軍事上的運用
四、各地人口的多寡與道的區劃
五、道的區劃與經濟的關係
六、小結
顧頡剛先生與禹貢學會
一、禹貢學會的成立和《禹貢半月刊》的創刊
二、禹貢學會的命名
三、禹貢學會的工作
四、《禹貢半月刊》中的文章
五、由地理沿革學到歷史地理學的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